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21)

1. 脈候

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於一氣,亦不專在一經,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兼有所雜生諸病,未易分別,須尋三陰三陽病所在,後察脈之虛實為治。自汗走疰為風勝,無汗攣急掣痛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躁熱為暑勝。四氣兼中者,但推其多者為勝,分其表裡以施治也。

脈浮為風,緊為寒,緩細濡弱為濕。洪數者為熱,遲澀者為寒。沉而弦者亦為風,沉而緊者為寒。沉細為濕,沉數為熱。脈浮見於陽者在外宜發散,脈沉見於陰者宜疏利。腳氣病恍惚妄言,嘔吐不食,睡臥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

白話文:

陳無擇說:腳氣病不單純只是一種病氣,也不只發生在特定一條經絡上,所以它和中風、寒、暑、濕等病症有所不同。腳氣病會夾雜其他病症,很難分辨,必須先找出三陰三陽經絡的病變部位,然後觀察脈象的虛實來進行治療。

如果出現自汗、遊走性疼痛,通常是風邪偏盛;沒有汗、肌肉攣縮、抽痛,通常是寒邪偏盛;腫脹、沉重、固定,通常是濕邪偏盛;煩躁口渴、發熱,通常是暑邪偏盛。如果四種邪氣兼而有之,就以偏盛的邪氣為主來判斷,然後根據病在體表或體內來施治。

脈象浮現,通常是風邪;脈象緊繃,通常是寒邪;脈象緩慢、細微、柔軟無力,通常是濕邪;脈象洪大且跳動快速,通常是熱邪;脈象遲緩且滯澀,通常是寒邪;脈象沉在深處且像弓弦一樣繃緊,也是風邪;脈象沉在深處且緊繃,也是寒邪;脈象沉在深處且細微,通常是濕邪;脈象沉在深處且跳動快速,通常是熱邪。脈象浮現在陽經,表示病在體表,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脈象沉在陰經,表示病在體內,適合用疏導的方式治療。

腳氣病如果出現精神恍惚、胡言亂語、嘔吐、吃不下東西、睡不安穩等症狀,且左手寸口的脈象時大時小、時有時無,這表示病情危急,預後不良。

2. 治法

3. 治腳氣以去濕散壅為主

腳氣是濕著為病,氣滯而成者也。楊大受云:腳氣是為壅疾,當用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如羌活導滯湯之類。故宜通用蒼、白朮、防己、南星以去濕,羌、獨活、木瓜、檳榔行氣利關節以去壅,佐以木通、牛膝引經,當歸、生地黃和血。此必用之藥也。如東垣當歸拈痛湯之類甚健,余因證之虛實寒熱、表裡輕重而施治之。此醫之通變活法也。

白話文:

腳氣這種病,主要是因為濕氣停留在體內,導致氣的運行不順暢而形成的。楊大受說,腳氣是一種阻塞性的疾病,應該使用能疏通氣機的藥物,使氣不會積滯成堵塞,像是羌活導滯湯之類的方劑。所以,一般來說,要用蒼朮、白朮、防己、天南星這些藥來去除濕氣,再用羌活、獨活、木瓜、檳榔來運行氣血、疏通關節,以去除堵塞。可以輔助使用木通、牛膝來引導藥性到達病處,並用當歸、生地黃來調和氣血。這些藥是治療腳氣時必須使用的。像李東垣的當歸拈痛湯效果就很好。我會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表裡輕重來加以變化治療。這就是醫生需要靈活應變的地方。

4. 治腳氣發散疏下貴乎得中

腳氣之病,若非外受寒濕,必是內之濕熱下流。發散固須用,太過則傷衛;疏下以去壅,太過則傷脾,恐氣不能上升反下疰而為病也。發散不及,則邪氣留連而寒熱不散;疏下不及,則濕熱壅遏而腫痛不消。全在量其勢之輕重而處治也。

白話文:

腳氣這種病,如果不是因為外在感受寒濕之氣,必定是體內濕熱之氣往下流注造成的。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固然需要,但過度發散就會傷害身體的防禦機能;用疏導向下排泄的方式去除阻塞也需要,但過度疏泄就會傷害脾胃,反而會讓氣無法上升,反而往下滯留加重病情。如果發散不足,邪氣就會滯留在體內,導致寒熱症狀無法消除;如果疏泄不足,濕熱之氣就會壅塞阻滯,導致腫脹疼痛無法消退。所以,治療的關鍵在於衡量病勢的輕重程度,並據此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5. 腳氣宜砭刺

楊氏云:腳氣是為壅疾,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若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以消腫熱。經曰:蓄則腫熱。砭刺之後以藥治。

白話文:

楊氏說:腳氣這種病是因為氣血壅塞不通所引起的疾病,治療應該使用能疏通氣血的藥物,使氣血不會形成壅塞的狀態。如果壅塞已經形成而且很嚴重,可以用放血的方式來消除腫脹和發熱。醫書上說:「氣血積聚就會導致腫脹發熱。」放血之後再用藥物治療。

6. 腳氣所當禁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禁也。為此洗者,其必有當禁,有不必禁,要在應變而施也。補藥之當禁,禁其始也,發散疏下之後而病屬虛者,豈可禁乎?渫洗之當禁,禁其外感濕氣乘虛襲入,為腫者內濕下疰,腫痛不能外達,豈可禁乎?補以資其弱也,洗以導其滯也,夫何禁之有?有當禁於未病之先也,如《外臺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病亦發。

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當著帛袴,至冬寒加綿,令兩脛及腿溫暖微汗尤佳。依此將息,腳氣自消,而無邪氣留連之患。夏月腠理開不宜當風取涼。涼處坐憩須得動勞關節,令其氣暢,此養生之要,拒邪之法也。每食後行二五百步,疲倦便止,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止也。

《發明》云:凡飲酒及乳酪勿使過度,過則傷脾,下疰於足脛胕腫,遂成腳氣,甚不可縱欲,則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如上法。不坐濕地,不著濡衣,自免腳氣。

白話文:

《活人書》說:凡是患有腳氣的人,服用補藥,或是用熱水浸泡清洗,都是醫生所禁止的。然而,對於用熱水清洗這件事,應該要區分哪些情況是絕對禁止的,哪些情況不一定需要禁止,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處理。服用補藥之所以應該禁止,指的是在疾病的初期,如果已經用發散、疏導的方法治療過,而且病症已經轉為虛弱,那還能禁止服用補藥嗎?用熱水清洗之所以應該禁止,指的是避免外感濕氣趁虛侵入,導致腫脹;如果是體內濕氣下注,導致腫痛難以向外發散,又怎麼能禁止用熱水清洗呢?服用補藥是為了增強體質,用熱水清洗是為了疏通阻塞,有什麼好禁止的呢?應該禁止的情況是在還沒發病之前,例如《外臺秘要》說:第一要忌諱生氣,生氣會使人煩躁,煩躁就會引發腳氣。還要禁止大聲說話,大聲說話會損傷肺氣,肺氣受損,疾病也會發作。

另外,不要讓腳裸露在風中或浸泡在水中,也不要用冷水洗腳,尤其是小腿不宜受涼,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應該穿上絲質的褲子,到了寒冷的冬天更要加穿棉褲,使小腿和腿部保持溫暖微微出汗的狀態是最好的。照這樣調養,腳氣自然會消失,也不會有邪氣滯留的隱憂。夏天毛孔張開,不宜直接吹風受涼。在涼爽的地方休息時,應該活動關節,使氣血暢通,這是養生的要訣,也是抵禦邪氣的方法。每次飯後散步兩五百步,感到疲勞就停止,腳中的濁氣會隨著散步而向下消散,即使有浮腫,氣也會逐漸消退。

《發明》說:凡是飲酒和食用乳酪都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導致濕氣下注到足部,造成腳踝腫脹,最終形成腳氣,特別是不能縱慾,否則會引發腳氣。凡是飲食過後,應該像上面說的那樣緩步行走,不要坐在潮濕的地方,不要穿著濕衣服,這樣自然可以避免腳氣。

7. 藥方

8. 胸氣發表諸劑

(《局方》)五積散,治寒濕流注經絡,腳膝腫滿疼痛等證。(方見寒門。)

(東垣)羌活勝濕湯,治濕註腳腿腫痛,寒熱交作,不能行步。(方見濕門。)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腫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惡食。

麻黃,葛根,細辛,羌活,白朮,茯苓,防風,防己,肉桂,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薑棗煎,食遠服。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連及腰脅痛,頭目眩,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緩縱不隨。

半夏,葛根,柴胡,細辛(各八分),白朮,茯苓,麥門冬,桂枝,防風,甘草,黃芩(各五分),乾薑(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棗煎服。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桑白皮、杏仁。

六物附子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肉桂,防風,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盞半,薑棗食遠煎服。

(《濟生》)檳榔湯,治一切腳氣,散氣疏壅。

檳榔,香附子,陳皮,紫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盞半,姜煎八分服。

大腹皮散,治諸腳氣腫痛,小便不利。

大腹皮(一錢),檳榔,荊芥穗,烏藥,陳皮(各七分),紫蘇葉,蘿蔔子(炒。各五分),沉香(五分),桑白皮,枳殼(炒),木瓜(各八分),紫蘇子(炒研,五分)

上咀,水盞半,姜煎八分,食遠服。

澹寮方,治腳氣入腹衝心、疼痛腫滿,大小便秘。

沉香,木香,羌活,白芍,檳榔(各五分),蘇葉,蘇子(炒),木瓜(各七分),青皮,枳殼,撫芎,甘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煎食遠服。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腳氣為病,肢節煩疼,背沉重,胸脅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不可忍。

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四分),羌活,甘草(炙),黃芩(酒炒),茵陳(酒炒。各一錢),防風,當歸身,知母(鹽酒炒),澤瀉,豬苓,白朮(炒。各五分)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溫服。

(《局方》)換腿丸,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至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南星,防己,石斛,檳榔,萆薢,石楠葉,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川牛膝(酒浸),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黃耆(一兩半)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胸氣發表諸劑

五積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來治療寒濕侵入經絡,導致腳和膝蓋腫脹疼痛等症狀。(藥方內容參見寒門篇。)

羌活勝濕湯(出自李東垣),用來治療濕氣侵入腳腿,引起腫脹疼痛,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無法正常行走。(藥方內容參見濕門篇。)

麻黃左經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用來治療風寒暑濕侵入足太陽經,導致腰腿肌肉攣縮麻木,關節腫脹疼痛,怕冷發熱,沒有汗或出汗怕風,頭痛噁心。 藥方組成:麻黃、葛根、細辛、羌活、白朮、茯苓、防風、防己、肉桂、甘草(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薑和紅棗煎煮,在飯前服用。

半夏左經湯,用來治療風寒暑濕侵入足少陽經,導致發熱,連帶腰部和脅肋疼痛,頭暈眼花,嘔吐不想吃東西,胸悶煩躁,腿部麻木無力。 藥方組成:半夏、葛根、柴胡、細辛(各八分),白朮、茯苓、麥門冬、桂枝、防風、甘草、黃芩(各五分),乾薑(三分)。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一碗半水,加薑和紅棗煎煮服用。胸悶加竹瀝,喘不過氣加桑白皮、杏仁。

六物附子湯,用來治療四種邪氣(風、寒、暑、濕)侵入足太陰經,導致骨節煩躁疼痛,四肢拘攣僵硬,自汗氣短,小便不利,手腳有時浮腫。 藥方組成:附子、肉桂、防風、白朮、茯苓、炙甘草(各七分)。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一碗半水,加薑和紅棗,在飯後服用。

檳榔湯(出自《濟生方》),用來治療各種腳氣病,疏散氣機阻塞。 藥方組成:檳榔、香附子、陳皮、紫蘇葉、木瓜、五加皮、炙甘草(各七分)。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一碗半水,加薑煎煮八分後服用。

大腹皮散,用來治療各種腳氣引起的腫痛,小便不暢。 藥方組成:大腹皮(一錢)、檳榔、荊芥穗、烏藥、陳皮(各七分)、紫蘇葉、炒蘿蔔子(各五分)、沉香(五分)、桑白皮、炒枳殼、木瓜(各八分)、炒研紫蘇子(五分)。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一碗半水,加薑煎煮八分,在飯後服用。

澹寮方,用來治療腳氣病氣上衝到腹部,引起心痛、腫脹,大小便不通。 藥方組成:沉香、木香、羌活、白芍、檳榔(各五分),蘇葉、炒蘇子、木瓜(各七分),青皮、枳殼、川芎、甘草(各三分)。 用法:將藥材切碎,作為一劑,加一碗半水,加薑煎煮,在飯後服用。

當歸拈痛湯(出自李東垣),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腳氣病,導致關節煩躁疼痛,背部沉重,胸脅不適,全身疼痛,向下蔓延至腿部,腫痛難忍。 藥方組成: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四分),羌活、炙甘草、酒炒黃芩、酒炒茵陳(各一錢),防風、當歸身、鹽酒炒知母、澤瀉、豬苓、炒白朮(各五分)。 用法:加二碗水煎煮至一碗,空腹溫服。

換腿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來治療足三陰經受到風寒暑濕侵襲,導致肌肉攣縮麻木,向上侵犯胸脅肩背,向下侵犯腳膝疼痛,腳心發熱,行走困難。 藥方組成:薏苡仁、南星、防己、石斛、檳榔、萆薢、石楠葉、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酒浸川牛膝、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黃耆(一兩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鹽水空腹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