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 (4)
卷之六十 (4)
1. 治疝氣濕熱清利諸劑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熱疝氣及偏墜腫痛。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為末,空心米飲調下二錢。
(和劑)莪朮丸,治疝氣腹內塊痛、走痛、積氣痛。
莪朮三稜,南星(各一兩),山楂(二兩),香附子(炒。各二錢),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淨連五錢),桃仁,山梔,橘核(炒。各半兩)
白話文:
《元戎》記載,加味五苓散可以治療濕熱疝氣以及偏墜腫痛。
此方需要加入川楝子一分,研磨成粉末,空腹服用,用米湯送服,每次服用兩錢。
此外,還有莪朮丸可以治療疝氣引起的腹內塊狀疼痛、遊走性疼痛、積氣疼痛。
莪朮、三稜、南星各一兩,山楂二兩,香附子(炒過,各二錢),黃連(與吳茱萸一起炒過,去除吳茱萸,保留黃連五錢),桃仁、山梔、橘核(炒過,各半兩)。
上為末,薑汁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梔子(去殼),黃芩,瞿麥,連翹,枳殼,川楝子,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餅丸,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此方名為加味通心飲,用於治療各種疝氣脹痛和小便不利。藥材包括木通、梔子(去殼)、黃芩、瞿麥、連翹、枳殼、川楝子、甘草(各等份)。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盞水、二十根燈心草和五莖車前草一起煎煮至七分熟,溫服。
(《濟生》)葵子湯,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葵子(微炒),豬苓,赤茯苓,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錢),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薑蔥煎空心服。
(《集成》)蒼朮半夏丸,治濕熱疝痛。
蒼朮,半夏,南星,黃柏(炒),山楂,白芷,神麯,昆布,滑石,吳茱萸(各等分)
白話文:
葵子湯,用於治療膀胱積熱,肚子脹痛,排尿不暢,口乾舌燥。
藥方:葵子(微炒)、豬苓、赤茯苓、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用水一盞半,加薑蔥煎煮,空腹服用。
蒼朮半夏丸,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疝痛。
藥方:蒼朮、半夏、南星、黃柏(炒)、山楂、白芷、神麯、昆布、滑石、吳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守效丸,治㿗疝之要藥,不痛。
蒼朮,南星,半夏,白芷,川芎,枳實,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集成》)參朮湯,治虛疝。(脈豁大者死。)
人參,蒼朮,梔子,香附子,白朮(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這是治療疝氣的要藥,不會疼痛。
藥材包括:蒼朮、南星、半夏、白芷、川芎、枳實、山楂,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鹽湯送服。
參朮湯用於治療虛疝,脈搏洪大者死亡。
藥材包括:人參、蒼朮、梔子、香附子、白朮,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半碗水煎煮八分,空腹服用。
2. 寒疝諸劑
(《金匱》)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及身疼痛,灸刺諸藥不效者。
烏頭(大者,五枚,炮去皮尖,不㕮咀),桂枝(煎湯,五合)
以蜜一斤煎減半去渣,以桂枝五合解之,令得一升,每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若自汗出、脈沉弦者,止用烏頭煎。
(《三因》)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白話文:
《金匱》烏頭桂枝湯
主治: 寒疝腹中痛,伴隨逆冷、手足不仁、全身疼痛,灸刺和各種藥物治療無效者。
藥方:
- 烏頭(大者五枚,炮製去皮尖,不需咀嚼)
- 桂枝(煎湯,五合)
製法:
- 以蜂蜜一斤煎煮至減半,去渣。
- 加入桂枝五合,繼續煎煮至一升。
用法:
- 每服二合。
- 若無效,可服用三合。
- 服藥後如醉狀,並能嘔吐者,表示藥效已達到。
- 若服用後自汗出,脈沉弦者,則改用烏頭煎。
《三因》烏頭桂枝湯
主治: 風寒疝氣,伴隨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難以轉側,甚至陰縮。
大烏頭(五枚,去皮尖,蜜煎過洗切),桂心,白芍藥(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加薑棗煎服。
(《三因》)補腎湯,治寒疝,大腹小腹疼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
人參,黃耆,茯苓,白朮,附子(炮。各一錢),沉香(四分),木瓜(一錢),羌活(五分),紫蘇,川芎,甘草(炙。各二分)
白話文:
將大烏頭五枚去皮尖,用蜂蜜煎過後洗淨切片,與桂心、白芍藥各三錢、甘草一錢一起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和紅棗煎服。此方名為補腎湯,可治寒疝、大腹小腹疼痛、時常腹瀉,胸膈痞滿。另外,還可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炮附子各一錢,沉香四分,木瓜一錢,羌活五分,紫蘇、川芎、炙甘草各二分一同使用。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薑棗煎服。
(《百選》)十補丸,治小腸寒疝。
附子(一大枚,用防風、銼墨豆一合同煮,附子去皮尖),胡蘆巴,木香,巴戟天,川楝肉,玄胡索,官桂,茄舶上,茴香,破故紙(炒。各一兩)
上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空心酒下五十丸。
白話文:
將藥材附子、胡蘆巴、木香、巴戟天、川楝肉、玄胡索、官桂、茄舶上、茴香、破故紙各一兩研磨成粉末,再用糯米粉、酒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外裹硃砂,空腹用酒送服五十丸,每次服用一劑,用半盞水加入薑棗煎煮服用,可治小腸寒疝。
(《百選》)葫蘆巴丸,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經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半斤),巴戟天(炒,三兩),川楝子(炒,九兩),川烏(炮,三兩),茴香(炒,十兩),吳茱萸(炮,五兩,炒)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酒下。
(《寶鑑》)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㽲痛,手足厥逆,便利無度,七疝引痛不可忍,喜熱熨少緩者。
白話文:
葫蘆巴丸用於治療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陰囊下墜腫脹、小腹有形狀物、睪丸上上下下移動疼痛難忍,或是經絡絞痛繞臍、針刺般疼痛、嘔吐等症狀。藥方包括炒胡蘆巴、炒巴戟天、炒川楝子、炮川烏、炒茴香、炮炒吳茱萸,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空腹用酒送服。沉香桂附丸則用於治療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疼痛、手足冰冷、腹瀉不止、七疝疼痛難忍、喜歡用熱熨敷才能緩解等症狀。
沉香,附子(炮),官桂,乾薑(炮),良薑,川烏(炮),茴香(炒),吳茱萸(湯泡。各一兩)
上末,好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五十丸,漸加七八十丸。
(東垣)丁香楝實丸,治寒疝氣血留滯。
當歸(酒洗),附子(炮),川楝肉,茴香(各一兩)
上銼,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乾為末,入沒藥、丁香、木香(各五分),全蠍(十三枚),玄胡索(半兩),為末,酒糊丸,酒下。
白話文:
沉香、附子(炮製)、官桂、乾薑(炮製)、良薑、川烏(炮製)、茴香(炒)、吳茱萸(湯泡),各取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五十丸,逐漸增加至七八十丸。
此方名為丁香楝實丸,出自東垣醫家,用於治療寒疝氣血瘀滯。
當歸(酒洗)、附子(炮製)、川楝肉、茴香,各取一兩,切碎,用三升好酒同煮,酒煮干後焙乾成粉末,加入沒藥、丁香、木香各五分,全蠍十三枚,玄胡索半兩,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藥,酒送服。
(《集成》),神應散治寒疝、諸疝心腹痛不可忍,散氣開鬱。
玄胡索,胡椒,小茴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集成》)牡丹丸,治寒疝心腹氣血刺痛。
牡丹皮(四兩,一淨),川烏(炮去皮尖),桃仁(同上),桂枝,青皮(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集成》)橘核散,治同前。
白話文:
《集成》記載的「神應散」方劑,用於治療寒疝、各種疝氣引起的腹痛難忍,能散氣開鬱。
藥方如下:玄胡索、胡椒、小茴香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
《集成》記載的「牡丹丸」方劑,用於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症狀為心腹氣血刺痛。
藥方如下:牡丹皮四兩,川烏(炮制去皮尖)、桃仁(同上)、桂枝、青皮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集成》記載的「橘核散」方劑,用於治療與「牡丹丸」相同的症狀。
橘核,桃仁,梔子仁,川烏(炮),吳茱萸(泡。各一兩)
上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集成》)硫黃丸,治疝氣甚至手足厥冷,上衝心腹欲死者,二三服除根。
硫黃(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為末),陳皮,荔枝核(為粗末,炒焦黃)
上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立止。甚者只用六丸,不可多服。
(《集成》)桃仁湯,治㿗疝寒氣凝結。
白話文:
橘核、桃仁、梔子仁、川烏(炮製)、吳茱萸(泡製,各一兩)加水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此方名為硫黃丸,可治疝氣,甚至手足厥冷、上衝心腹欲死者,服用二三劑即可根治。硫黃(熔化後立即投入水中去毒,研磨成粉末)、陳皮、荔枝核(研磨成粗末,炒至焦黃)等分混合為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服四五丸,酒送服,可立即止痛。症狀嚴重者,可服用六丸,不可過量。桃仁湯可治疝氣寒氣凝結。
桃仁,吳茱萸,桂枝,白蒺藜,青皮,茯苓,檳榔(各七分),木香(三分,磨汁),海藻,枳殼,三稜,莪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局方》)奪命丹,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生腎硬日漸澀長,陰間濕癢成瘡。
吳茱萸(淨一斤四兩。用酒、醋、湯、童便各浸一宿,焙乾用),澤瀉(二兩)
白話文:
奪命丹方劑說明:
藥材組成:
- 桃仁、吳茱萸、桂枝、白蒺藜、青皮、茯苓、檳榔(各七分)
- 木香(三分,磨成汁)
- 海藻、枳殼、三稜、莪朮(各五分)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藥,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主治:
- 遠年或近日常見的小腸疝氣,症狀包括疼痛、下墜、臍下抽痛、悶亂,以及腎臟硬化、日漸澀長、陰部濕癢形成瘡瘍。
特殊炮製:
- 吳茱萸:取淨一斤四兩,分別用酒、醋、湯、童便浸泡一夜,焙乾後使用。
- 澤瀉:取二兩。
出處:
《局方》
注釋:
- 此方劑為古方,現代使用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 方劑中所列藥材的份量,是古代的計量單位,現代使用需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
- 方劑中的「[ ]」內為現代藥名,括號內的數字為現代中藥材編號,僅供參考。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茱萸內消丸,治腎經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結,成寒疝陰㿗偏大。
吳茱萸,山茱萸(去核),肉桂,馬藺花,陳皮,木香,山藥,川楝子,青皮,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局方》)鹽煎散,治冷疝寒氣卒痛。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煮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
這個藥方叫做「茱萸內消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膀胱被邪氣阻礙,導致寒疝、陰囊腫大等病症。
藥材包括吳茱萸、山茱萸(去核)、肉桂、馬藺花、陳皮、木香、山藥、川楝子、青皮、茴香(炒),各等分。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溫酒送服。
這個藥方叫做「鹽煎散」,用於治療因寒氣入侵引起的突然發作的疝痛。
草果,砂仁,檳榔,厚朴(薑製),羌活,蒼朮,陳皮,肉蔻(煨),蓽澄茄,枳殼,良薑,茯苓,茴香,川芎,麥芽,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鹽少許,空心服。
(《醫林》)金鈴散,治疝氣,作痛時,先曲腳腰啼哭,唇乾額汗,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治小兒疝氣極效。
金鈴子(半兩),砂仁(七錢半),蓽澄茄,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草果、砂仁、檳榔、厚朴(薑製)、羌活、蒼朮、陳皮、肉蔻(煨)、蓽澄茄、枳殼、良薑、茯苓、茴香、川芎、麥芽、甘草(各四分),混合研磨成粉,用水煎煮,加入少許鹽,空腹服用。此方名為「金鈴散」,主治疝氣,發病時患者會曲腳腰痛、哭鬧、口乾舌燥、額頭冒汗,或外腎部位腫脹,陰囊偏大。對小兒疝氣尤其有效。金鈴子(半兩)、砂仁(七錢半)、蓽澄茄、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鹽湯或酒調下二錢。
(《醫林》)四神丸,治疝氣脹痛不已。
吳茱萸(淨一兩半,酒浸、拌醋浸),香附子(淨,一兩),蓽澄茄,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乳香、蔥湯任下。
(《醫林》)金鈴丸,治膀胱腫痛,並小腸陰囊腫,毛間出水。
金鈴子(五兩),馬藺花(炒),茴香(炒),海蛤(煆),破故紙,菟絲子(制),海帶(各二兩),木香,丁香(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鹽水或酒調和,每次服用二錢。
四神丸,治療疝氣脹痛不止。
吳茱萸(淨一兩半,酒浸、拌醋浸),香附子(淨,一兩),蓽澄茄,木香(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鹽水、乳香、蔥湯送服。
金鈴丸,治療膀胱腫痛,以及小腸陰囊腫,毛間出水。
金鈴子(五兩),馬藺花(炒),茴香(炒),海蛤(煆),破故紙,菟絲子(制),海帶(各二兩),木香,丁香(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醫林》)香蠍散,治疝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乳香,蠍梢(各一錢),川烏(去皮尖生用,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少許,空心調下。
(《三因》)蔥白散,治一切寒疝作痛。
當歸,川芎,枳殼(炒),厚朴(制),官桂,青皮,乾薑(炮),茴香(炒),茯苓,川楝肉,麥芽(炒),神麯(炒),三稜(炮),莪朮(煨),熟地黃,白芍藥,木香,人參(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此方名為香蠍散,用於治療疝氣、膀胱和小腸氣痛難忍。
將乳香、蠍梢各一錢,川烏(去皮尖生用,三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少許鹽湯調服,空腹服用。
此方名為蔥白散,用於治療各種寒疝引起的疼痛。
將當歸、川芎、枳殼(炒)、厚朴(制)、官桂、青皮、乾薑(炮)、茴香(炒)、茯苓、川楝肉、麥芽(炒)、神麯(炒)、三稜(炮)、莪朮(煨)、熟地黃、白芍藥、木香、人參各等份混合。
上咀,每服五錢,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空心溫服。
(《良方》)蜀椒散,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痛,自汗出,氣欲絕。
川椒(一錢,去目及合口者,微炒出汗),附子(制),乾薑(炒),半夏(制),桂心,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粳米半合、姜三片、棗三枚煎六分,溫服。
(《良方》)吳茱萸丸,治寒疝心腹痛,面目青黃,不思飲食,縱食嘔逆,肌體羸瘦。
白話文:
服用藥物時,每次取五錢,加入蔥白三莖、少許鹽,用清水煎煮,空腹溫熱服用。
蜀椒散用於治療寒疝引起的心痛如刺,疼痛繞臍腹中,伴隨自汗出、氣欲絕等症狀。
藥物組成包括川椒(去目及合口者,微炒至出汗)、附子(制)、乾薑(炒)、半夏(制)、桂心、甘草(炙,各半兩)。
服用方法為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盞水、半合粳米、三片薑、三枚棗,煎煮至六分,溫熱服用。
吳茱萸丸用於治療寒疝引起的心腹痛,伴隨面色青黃、不思飲食、食後嘔逆、身體消瘦等症狀。
吳茱萸(湯泡),當歸,赤茯苓,甘草(炙。各半兩),白朮,乾薑(炮),半夏(制),赤芍藥,前胡,桂心,陳皮,川椒(去目炒),附子(制),人參,木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日三服。
(《良方》)三增茴香丸,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瘡瘍時出黃水,或長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腎經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大,皆由頻服熱藥內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散疝氣,能使復元。一應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白話文:
吳茱萸(用湯水泡過)、當歸、赤茯苓、甘草(用火炙過,每樣各半兩)、白朮、乾薑(用火炮製)、半夏(經過加工處理)、赤芍藥、前胡、桂心、陳皮、川椒(去掉黑色的部分,用火炒過)、附子(經過加工處理)、人參、木香(每樣各一兩)。
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叫做「三增茴香丸」,可以治療腎臟和膀胱都虛弱,由於邪氣阻塞,導致寒疝。寒邪長期停留在體內,造成臍腹疼痛、陰核偏大、陰囊腫脹沉重、瘡瘍時常流出黃水,或者長出怪肉,治療效果一直不好。這都是因為長期服用溫熱的藥物,導致內部受傷,或者因為過度使用藥物而造成這種情況。這個方子溫和地引導陽氣,逐漸驅散寒邪,補虛消散疝氣,可以使患者恢復健康。對於各種寒疝病症,無論是新發的還是舊病,服用三劑藥物就能見效。
第一料藥:用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川楝肉(炒),沙參(洗),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日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藥。
第二料藥:加下項藥:蓽茇(一兩),檳榔(五錢)
又加入前藥內,通共六味,重五兩半,為細末,如前丸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藥。
第三料藥:又加下項藥:白茯苓(四兩),黑附子(半兩。泡去皮臍)
上共前藥重十兩,如前丸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三料愈。小腸氣發頻三十年者,寒疝氣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白話文:
第一種藥方是用茴香(用鹽炒焦)、川楝肉(炒)、沙參(洗)、木香(各一兩)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輕微的病症服用此方即可痊癒,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就可以服用第二種藥方。
第二種藥方在第一種藥方的基礎上,加入蓽茇(一兩)和檳榔(五錢),共六味藥,總重五兩半,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丸藥,按照前述方法服用。如果病症仍然未愈,就可以服用第三種藥方。
第三種藥方在第二種藥方的基礎上,加入白茯苓(四兩)和黑附子(半兩,去皮臍),共十味藥,按照前述方法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各種新舊疾病,服用三種藥方即可痊癒。即使是患有小腸氣三十年的病人,或者患有寒疝氣,腫大如栲栳的病人,也能有效消散,療效奇佳。
(《良方》)木香導氣丸,治一切小腸疝氣,腹下痛,氣積下元冷。脾胃不和並宜服之,神效。
木香,乳香,丁香,川楝子,大茴香,香附子,破故紙(炒),葫蘆巴(炒),三稜,杜仲(姜炒去絲),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進三服。
白話文:
《良方》中记载的木香導氣丸,主治各种小肠疝气、腹部疼痛、下元虚寒等症,脾胃不和者也适合服用,效果显著。方剂由木香、乳香、丁香、川楝子、大茴香、香附子、破故纸(炒)、葫蘆巴(炒)、三稜、杜仲(姜炒去丝)、甘草(各一两)组成。将所有药材研磨成细末,用酒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