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3)
1. 溫散諸劑
(《金匱》)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痛不能轉側,煩而不渴、不嘔,脈虛浮而澀。
桂枝,生薑(各二錢),附子(一錢),甘草(炙,錢半)
上水煎服。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朮。服後其人如冒狀,勿驚怪。
(《和劑》)滲濕湯,治坐臥濕地,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疼痛,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紲。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附子(炮),乾薑(炮),桂枝,芍藥(等分)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桂枝附子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互相侵襲,導致身體疼痛難以翻身,感到煩躁卻不口渴,沒有嘔吐,脈象虛浮而澀的症狀。
藥方如下:桂枝、生薑各兩錢,附子一錢,炙甘草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如果小便順暢,可以去除桂枝,加入白朮。服用後身體可能會出現類似冒汗的現象,不必驚慌。
《和劑局方》中記載的滲濕湯,用於治療長期坐臥潮濕之地,或被雨露侵襲,導致身體沉重、腿腳無力、關節疼痛、發熱怕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的症狀。
藥方如下: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炮附子、炮乾薑、桂枝、芍藥各等份。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羌附湯,治風濕相搏,身微腫,手足掣痛,不能屈伸。
羌活,附子(炮),白朮,甘草(等分)
上水煎,不拘時服。
生附湯,治受濕腰痛。
附子(生),乾薑,厚朴,白朮,蒼朮(酒浸),茯苓(各一錢),牛膝,杜仲(制。各錢半),炙甘草(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1. 羌附湯
- 方劑組成: 羌活、附子(炮製)、白朮、甘草(等量)
- 用法: 將藥材用適量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 主治: 風濕侵襲導致身體輕微腫脹,手足抽痛,活動不便。
2. 生附湯
- 方劑組成: 附子(生)、乾薑、厚朴、白朮、蒼朮(酒浸)、茯苓(各一錢)、牛膝、杜仲(制。各錢半)、炙甘草(五分)
- 用法: 水兩杯,加入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原量八分,飯後服用。
- 主治: 濕氣侵襲導致腰痛。
註解
- 「上水二盞」:指用兩杯水煎藥。
- 「姜三片、棗一枚」:為常用的藥引,有助於緩解藥性。
- 「煎八分」:指煎煮至原量八分之七,大約是原來的三分之二。
- 「不拘時服」:指不限時間服用,可以隨時服用。
- 「食遠服」:指飯後服用。
- 「炮」、「制」:指藥材的炮製方法,例如「炮」是指用火炒制, 「制」是指用其他方法處理,例如酒浸。
1. 羌附湯
- 材料: 羌活、炮附子、白朮、甘草(各取相同重量)
- 做法: 將藥材用適量水煎煮,可以隨時服用。
- 功效: 適合風濕病引起的輕微水腫、手腳抽筋疼痛,難以活動。
2. 生附湯
- 材料: 生附子、乾薑、厚朴、白朮、酒浸蒼朮、茯苓(各一錢)、牛膝、制杜仲(各一錢半)、炙甘草(五分)
- 做法: 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大棗,煎煮到原來的三分之二,飯後服用。
- 功效: 適合因濕氣入侵導致的腰痛。
2. 疏里攻下劑
神佑丸(方見痰飲門。)治濕鬱喘悶,二便秘澀。
舟車丸,治諸濕腫滿。導水丸(二方並見水腫門。)
(子和)濬川散,治濕痰留注,二便不利,身腫氣高。
大黃(煨),郁李仁(各二兩),芒硝,甘遂(各半兩),黑醜(取頭末,四兩)
上為末,薑湯調下五分,空心臨臥服。
白話文:
神佑丸用於治療濕氣鬱結導致的呼吸困難、胸悶以及大便不通。
舟車丸用於治療各種濕氣導致的腫脹。導水丸也用於治療水腫。
濬川散用於治療濕痰停滯,導致大小便不暢、身體腫脹、呼吸急促。
配方為:大黃(煨)、郁李仁(各二兩)、芒硝、甘遂(各半兩)、黑醜(取頭末,四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湯調和,每次服用五分,空腹或睡前服用。
3. 易簡諸方
白朮酒:,治中風,口噤,不知人。
白朮(一兩),酒二盞,煎一盞服。不飲酒者,水煎。
搐鼻法:,治傷濕鼻塞,煩痛,黃腫。瓜蒂一味,為末,口含水吹一字入鼻中,鼻流出黃水,效。
一方:,治一切風濕痹,四肢拘攣,疼痛。用蒼耳子去刺為末三兩,水二盞半煮二盞,去渣,呷服無時。
一方:,治風濕。用樟木皮屑煎水洗,效。
一方:,白檳榔為末,每服一錢,蜜湯調下,日三服。
白話文:
白朮酒治中風、口噤、不知人事。取白朮一兩,酒兩盞,煎成一盞服用。不喝酒的人,就用水煎。
搐鼻法治傷濕鼻塞、煩痛、黃腫。取瓜蒂一味,研成粉末,含在口中,用水吹入鼻中,鼻流出黃水,即見效。
另一方治一切風濕痹、四肢拘攣、疼痛。取蒼耳子去刺研成粉末三兩,水二盞半煮成二盞,去渣,隨時飲用。
另一方治風濕。取樟木皮屑煎水洗,有效。
另一方治風濕。取白檳榔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蜜湯調服,一日三次。
一方:,治濕入腎經,腰痛不能伸。以鮮五加皮同三白草根搗爛煎酒,空心服,三次而愈。
一方:,治濕熱小便不利。茵陳蒿同木通煎服。
一方:,治濕。煮赤小豆,食一日,禁飲食。服豆與湯,即通利而濕去。
一方:,治寒濕氣,疼痛不已。用薑汁半碗,米醋一盞,水膠四兩,熬成稠,入肉桂末、花椒末、皂角末各二兩,攪成膏,以絹攤貼患處。
白話文:
一方:治濕氣入侵腎經,導致腰痛難以伸直。取鮮五加皮和三白草根搗碎,煎酒服用,空腹服用,三次即可痊癒。
一方:治濕熱導致小便不暢。取茵陳蒿和木通煎服。
一方:治濕氣。煮赤小豆食用,一天即可,禁食其他食物。食用豆子及湯汁,即可通利排濕。
一方:治寒濕氣,疼痛不止。取薑汁半碗、米醋一盞、水膠四兩,熬成稠狀,加入肉桂末、花椒末、皂角末各二兩,攪拌成膏狀,用絹布攤貼於患處。
4. 病機
《內經》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體重煩冤。
運氣身重,一曰濕制腎虛而重。又云:太陽所至為身重。又云:太陰之從體重中滿。又云:歲土太過,濕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土鬱之發,民病身重是也。二曰濕熱少陽司天之政,四之氣炎暑間化,民病滿身重是也。三曰寒濕太陰司天之政,三之氣感於寒濕,民病身重是也。
四曰風木製脾虛而腫,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又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體重煩冤。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身體皆重是也。五曰金燥肝虛而重。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民病體重煩冤是也。
白話文:
《內經》說:肝虛、腎虛、脾虛,都會導致身體沉重、煩悶不適。
身體沉重的病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濕氣過盛,侵犯腎陽,導致腎虛而身體沉重。又說,太陽運行到特定位置,也會使人感到身體沉重。還說,太陰之氣過盛,也會讓人感覺身體沉重而飽滿。此外,如果土壤過於濕潤,濕氣流行,也會使人感到身體沉重、煩悶不適。還有,如果土壤濕氣鬱結,也會導致身體沉重。
二、濕熱之氣盛行,少陽主司天氣,四氣炎熱之氣交替變幻,會使人感到全身沉重。
三、寒濕之氣盛行,太陰主司天氣,三氣受到寒濕之氣的影響,也會使人感到身體沉重。
四、風氣過盛,侵犯脾陽,導致脾虛而身體腫脹,感到沉重。如果木氣過盛,風氣流行,也會使人感到身體沉重、煩悶不適。如果土氣不足,風氣更加盛行,也會使人感到身體沉重、煩悶不適。又說,厥陰之氣在足部,如果風氣過盛,侵犯身體,也會導致全身沉重。
五、燥氣過盛,侵犯肝陽,導致肝虛而身體沉重。如果金氣過盛,燥氣流行,也會使人感到身體沉重、煩悶不適。
5. 治身重除濕為本
仲景云:夏月中風濕,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除風勝濕去熱之藥治之。又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又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腹中冷如在水中,形如冰狀,反側不得;小便自行,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始得之,腰以下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東垣云: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加去桂五苓散主之。
夜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耆芍藥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夏天的中風濕症,身體沉重得像一座山,無法翻身。應該用祛風勝濕、清熱的藥物治療。他又說:風濕脈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人,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他又說:腎著的病症:患者身體沉重,腹部冰冷,感覺像泡在水裡,身體像冰一樣,無法翻身;小便自發,食慾如常。疾病屬於下焦,勞累時出汗,衣服裡冰冷濕潤,病程較長才發作,腰以下感覺像繫著五千枚錢幣一樣沉重。甘草、生姜、茯苓、澤瀉湯可以治療。
李東垣說:身體沉重,是濕氣的症狀。補中益氣湯加去桂五苓散可以治療。
夜裡睡覺時無法翻身,就叫做濕身重。小柴胡湯、黃耆芍藥湯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