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2)

1. 痢疾腹痛總為不和

《機要》云:腹痛者和之,如發熱惡寒,腹不痛,藥加黃芩為主,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玉機微義》云:泄利腹痛,其證甚多。有因內氣結滯,有因積滯,有因寒熱,有因血虛,亦宜察脈隨證調理,惟和之一字可總言之。若加當歸、芍藥,惟血虛可用。

白話文:

《機要》說:腹痛的處理原則就是調和,如果同時發燒怕冷,但肚子不痛,藥方可以黃芩為主;如果腹痛劇烈,就加入當歸,並且把芍藥的劑量加倍。《玉機微義》說:腹瀉肚子痛的狀況有很多,有因為體內氣機不順暢造成的,有因為食物積滯造成的,有因為寒熱失調造成的,也有因為血虛造成的,應該仔細觀察脈象,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調理,總而言之,調和是處理的關鍵。至於加入當歸、芍藥,只適用於血虛的情況。

2. 痢疾呃逆嘔逆候

痢疾而嘔吐呃逆者,《機要》以為胃氣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機》云:有因胃火陰火上衝,有因胃虛積滯所致。丹溪亦以為氣自下衝上,屬火之象。滯下之久而見此證,多是陰火所乘,陽虛陰脫,不相既濟,為難治。

白話文:

痢疾患者出現嘔吐和呃逆的症狀,《醫學機要》認為是胃氣不調和,這只是一種可能的原因。《玉機微義》說,有的情況是因為胃火或陰火向上衝逆,有的情況是因為胃虛導致食物積滯。朱丹溪也認為,這是氣從下往上衝的現象,屬於火的徵兆。痢疾持續很久才出現這些症狀,多半是陰火所侵擾,導致陽氣虛弱、陰氣脫失,陰陽無法互相調和,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3. 禁口利是邪熱窒於胃口而然

《玉機微義》云:禁口利乃胃中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禁口之證,亦有誤服澀熱之藥,而邪氣停於胃口者。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所謂的「禁口痢」,是因為胃中的濕熱毒邪,向上蒸騰侵擾清道,導致胃口閉塞,而形成不能進食的病症。也有因為誤服了澀性或燥熱的藥物,使得邪氣停留在胃口所造成的。

4. 時疫作痢當察運氣

《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傳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須當察運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當先視其虛實,兼運氣而施治,斯為兩全而當矣。

白話文:

《良方》這本書說:有一種情況,一家人大小都互相傳染,拉肚子的症狀都差不多,這就是因為疫病引起的痢疾。治療這種痢疾,必須要觀察當時的氣候變化(運氣)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但也不能過於拘泥於這些理論,應該先看看病人的身體是虛弱還是強壯,然後結合氣候變化來用藥治療,這樣才能兼顧兩方面,達到最好的療效。

5. 不伏水土而成痢候

《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穀痢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這本書說:各地的氣候,有溫熱、涼爽的不同,人們隨著當地的環境而有不同的飲食喜好,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如果離開自己原本居住的地方,多半會不適應,必定會因為飲食進入腸胃,腸胃不習慣,就會造成腹瀉,所以稱為「不服水土痢」,也就是「水穀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