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10)

1. 治痢補虛諸劑

木香豆蔻丸,治臟腑虛寒之甚,口瘡不愈,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泄瀉,脾瀉痢疾。此方於蘇東坡家藏方內,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備錄病愈人名姓氏,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餘年,無不取效。脾泄者即愈,瀉痢者只一服見效。惟熱痢熱瀉不用此方。

木香,破故紙,良薑,砂仁,厚朴(制。各七錢半),赤芍藥,陳皮,官桂,白朮(各半兩),吳茱萸,胡椒(各一錢半),肉豆蔻(四個,麵包煨),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豬肝和藥搜勻,仍用此硬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朮調中丸,治脾胃不和,心下堅滿,脅腹脹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穀不化,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食。

白朮,神麯(炒,四兩),人參,茯苓,豬苓,澤瀉(各三錢),木香(二錢),官桂(錢半),甘草(炙),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薑湯送下。

外灸膏,治一切虛寒久痢赤白,或時腹痛,腸滑不禁,可用此法。

木香,附子(炮),蛇床子,吳茱萸,胡椒,川烏(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三錢和麵二錢,用生薑汁調作餅貼臍中,上以油紙掩定,復以衣服帛蓋之,以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白話文:

木香豆蔻丸,主要治療臟腑非常虛寒,導致口瘡不易痊癒、拉肚子排出未消化的米粒、吃東西沒味道、肌肉消瘦、容易發怒。也適用於婦女產後因虛寒引起的腹瀉,以及各種腹瀉、脾虛引起的痢疾。這個方子出自蘇東坡家傳的秘方,據說用此藥治病,沒有不靈驗的,還記錄了許多痊癒病人的姓名,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我使用這個方子十多年,沒有不見效的。因為脾虛引起的腹瀉,服用後就會痊癒,因為瀉痢引起的拉肚子,通常吃一次藥就能見效。但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痢疾或腹瀉,就不能用這個方子。

藥材組成:木香、破故紙、良薑、砂仁、厚朴(製過,各28.125克)、赤芍藥、陳皮、官桂、白朮(各18.75克)、吳茱萸、胡椒(各5.625克)、肉豆蔻(4個,用麵包裏著煨過)、檳榔(37.5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煮熟的豬肝和藥粉攪拌均勻,再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白朮調中丸,主要治療脾胃不和,導致心窩處脹滿、胸脅腹部脹痛、打嗝帶有食物腐敗氣味、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吃下去的米穀無法消化、長久痢疾且拉出紅血或膿血、身體消瘦且不思飲食。

藥材組成:白朮、神麯(炒過,150克)、人參、茯苓、豬苓、澤瀉(各11.25克)、木香(7.5克)、官桂(5.625克)、甘草(炙過)、乾薑(炮製過,各37.5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

外灸膏,主要治療各種虛寒引起的長期痢疾,不論是紅痢或白痢,或是伴隨腹痛、腸道滑利難以控制的情況,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藥材組成:木香、附子(炮製過)、蛇床子、吳茱萸、胡椒、川烏(各等份)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約11.25克,與約7.5克的麵粉混合,用生薑汁調成餅狀,貼在肚臍上,再用油紙蓋住,然後用衣服或布料覆蓋,最後用熨斗隔著布料加熱,直到痢疾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