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陶弘景

字通明,號隱居,一號貞白先生,丹陽人。母郝氏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其所,既而有孕,生景。幼而敏慧,博學通經,有志養生,集醫方,專拯濟。高帝擢為侍讀,年八十五卒,詔贈中散大夫,諡曰貞白先生。撰《神農本草經》三卷。出《梁書》。

陳藏器

注本草甚工,有功於醫多矣。言藥性,今皆宗之。

宋俠

不知何郡人,性明敏,有學術,於經方、本草有所敦尚,以醫知名。

姚僧垣

字衛法,吳興武康人。因父疾,留心醫藥。梁武帝召與討論醫術,言多合意,仕梁為太醫正,兼中書舍人。梁元帝病心腹,諸醫不效,僧垣診之曰:脈洪實,宜大黃劑。帝從之,果下宿食而愈,賜錢十萬貫。有《集驗方》十二卷、《行記》三卷,並行於世。

白話文:

陶弘景,字通明,號隱居,又號貞白先生,是丹陽人。他的母親郝氏夢見兩個天人手持香爐來到她身邊,之後就懷孕生下了陶弘景。他從小就聰明敏捷,廣泛學習各種經典,有志於養生,收集醫方,專心救助病人。高帝提拔他為侍讀,八十五歲時去世,朝廷追贈他為中散大夫,諡號為貞白先生。他撰寫了《神農本草經》三卷。以上事蹟出自《梁書》。

陳藏器,註解本草非常精通,對醫學的貢獻很大。他所闡述的藥性理論,至今都被醫家遵循。

宋俠,不知道是哪裡人,他性格聰明敏銳,有學問,對於經方和本草學特別重視,以醫術高明而聞名。

姚僧垣,字衛法,是吳興武康人。因為父親生病,他開始用心研究醫藥。梁武帝召見他討論醫術,他講的很多都符合皇帝的心意,於是就在梁朝擔任太醫正,兼任中書舍人。梁元帝得了心腹的疾病,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姚僧垣診斷後說:「他的脈象洪大而有力,應該用大黃來治療。」元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排出了宿食而痊癒,於是賞賜了他十萬貫錢。他著有《集驗方》十二卷、《行記》三卷,都流傳於世。

2.

3. 甄權

許州扶溝人,以母病,與弟立言專集醫方,遂深究其妙。仕隋為秘書省,擢朝散大夫。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行於世。

白話文:

甄權是許州扶溝人,因為母親生病,便和弟弟甄立言一起專心收集醫方,因此深入研究醫學的奧妙。在隋朝時擔任秘書省的官職,後來升為朝散大夫。他撰寫的《脈經》、《針方》、《明堂》等醫學圖書流傳於世。

4. 甄立言

權之弟,以母病,專心醫術,遂盡其妙。武德中,累遷太常丞。御史大夫杜安,患風毒發腫。太宗令言診之。既而奏曰:更二十一日午時死。果如其言。撰有《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行於世。

白話文:

甄立言是權力的弟弟,因為母親生病,專心研究醫術,最終達到精妙的境界。唐朝武德年間,他多次升遷至太常丞的官位。御史大夫杜安患了風毒,導致身體腫脹。唐太宗命令甄立言為他診治。診斷後,甄立言上奏說:「杜安會在二十一日後的午時死亡。」結果真的如同他所說的那樣。甄立言著有《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流傳於世。

5. 莫君錫

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煬帝晚年尤迷於色,方士進大丹,帝服之而陽過盛燥,日飲水百杯,而渴不止。君錫奏為置冰於帝前,日夕望之,而渴遂止。

白話文:

莫君錫,不知道是哪個郡的人,隋煬帝大業年間擔任太醫。煬帝晚年特別沉迷於女色,方士進獻大丹藥,煬帝服用後導致陽氣過盛燥熱,每天喝水上百杯,卻仍然口渴不止。莫君錫就奏請在煬帝面前放置冰塊,煬帝早晚看著冰塊,口渴的症狀就止住了。

6. 巢元方

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博士。奏詔撰《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罔不該集,今行世為巢氏《病源》。

白話文:

巢元方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隋朝大業年間擔任太醫博士。他上奏皇帝請求編撰《諸病源候論》共五十卷,內容廣泛收錄各種疾病,現在流傳於世的稱為巢氏《病源》。

7. 楊上善

不知何郡人,大業中為太醫侍御,名著當代,稱神。診療出奇,能起沉疴篤疾,不拘局方,述《內經》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脈,皆宗之,鮮有得其妙者。

白話文:

楊上善,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隋煬帝大業年間擔任太醫侍御,當時就很有名,被稱為神醫。他看病診斷很特別,能治好很久很嚴重的疾病,不被既有的藥方限制,他根據《黃帝內經》寫成了《太素》這本書,並且能夠預知疾病的吉凶。現在世上所說的太素脈法,都是以他為宗師,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學到其中的精髓。

8. 全元起

以醫鳴晉,其實不在巢、楊之下,一時縉紳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則生,舍則死。其醫悉祖《內經》,所著《內經訓解》行世。

白話文:

全元起以醫術聞名於晉地,他的醫術實際上不亞於巢元方、楊上善,當時的官員和富人都像崇拜神明一樣景仰他,病人仰賴他,能得到他的醫治就能活命,錯失機會就會死亡。他的醫術全部師承《黃帝內經》,他所撰寫的《內經訓解》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