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脈候篇第五
脈要精微篇,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血氣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平旦未勞於事,陰氣未擾,陽氣未耗,故可以候有過之病脈也。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神氣也。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參伍,視察五色等事,與所切脈參合比伍,而其決死生之分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安也。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上盛,謂寸口;下盛,謂尺中。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白話文:
黃帝問道:診斷的方法怎麼樣呢?岐伯回答說:診斷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去,飲食未曾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平穩,血氣沒有紊亂,所以這時可以診斷出有病的脈象。
清晨未曾勞作,陰氣沒有干擾,陽氣沒有消耗,所以可以觀察出有病的脈象。
切脈時要感受其動靜並觀察其精明,這就是神氣。察看五色,觀察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將這些綜合起來,就可以判斷生死的分野。
綜合起來,就是將觀察五色等情況,與所切的脈象相互參照,然後就能判斷生死的分野。
脈象是血的府庫,脈象長則氣機調和,安寧無恙。脈象短則氣機有病,脈象數則煩躁不安,脈象大則病情進展,脈象上盛則氣機上浮,脈象下盛則氣機下沉,上盛是指寸口,下盛是指尺中。脈象代則氣機衰敗,脈象細則氣機不足,脈象澀則心痛,脈象渾濁沉重如湧泉,病情加重而面色衰敗,脈象綿綿細微如弦斷,就會死亡。
渾渾,脈混亂也。革至,謂脈弦實。如湧泉,脈迫迫而出不反也。綿錦其去,脈來綿綿,相續不見其去,如弦之數絕,主病色而死矣。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察脈在手陰陽升降之妙,故曰紀綱。始之有經,言知其經常之大概,次從五行之生旺,次從四時之所宜,所謂有度也。如此,微妙皆可察而知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此申上文微妙不可不察,而各有合之之理是也。
持脈有道,虛靜為寶。(虛心靜性。)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不甚浮也。)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盛大充足。秋日下膚,蟄蟲將去,(隨氣而降,故曰下膚,觀蟄蟲可見。)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深沉之義。)
白話文:
脈象混亂,稱為「渾渾」。脈搏強勁有力,稱為「革至」,猶如泉水湧出,脈象急促而無法回流,稱為「如湧泉」。脈搏綿綿不絕,如同絲線般連綿不斷,稱為「綿錦其去」。脈象如同弦斷般消失,預示病人將會面色蒼白而亡。
脈象變化微妙,不可不察。觀察脈象需遵循一定的規律,從陰陽開始,再從五行生剋,最後根據四時變化來判斷。
觀察脈象需注意手陰陽升降的微妙變化,這是脈象觀察的根本。了解脈象的常規,再從五行的生旺變化以及四時變化來判斷,這就是所謂的「有度」。如此一來,脈象的微妙變化便可盡收眼底。
因此,聲音與五音相合,顏色與五行相合,脈象與陰陽相合。
這段話進一步闡述了脈象的微妙變化不可不察,同時說明了觀察脈象的原則。
觀察脈象需遵循一定的原則,虛心靜氣是關鍵。春季脈象浮動,如同魚兒在水中游動;夏季脈象浮於皮膚表面,如同萬物生機勃勃;秋季脈象下沉至皮膚,如同昆蟲準備冬眠;冬季脈象沉至骨骼,如同昆蟲蜷縮於洞穴,君子則應安居於室。
此言四時之常脈,所謂始之有經是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季,末也,極下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關上也。)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寸上也。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䯒足中事也。
自尺內至於上附上,六部之分位,以診十二候也。上竟上者之四句,總結上文診候之各得其宜也。
平人氣象篇,帝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定息,命曰平人。
白話文:
這段話講的是四季常脈,也就是說從開始就有了經脈。尺內兩側是季脅,尺外用來觀察腎臟,尺裡用來觀察腹部,中附上是關上,左外用來觀察肝臟,內用來觀察鬲,右外用來觀察胃,內用來觀察脾臟。上附上是寸上,右外用來觀察肺臟,內用來觀察胸中,左外用來觀察心臟,內用來觀察膻中。前用來觀察前面,後用來觀察後面。上竟上指的是胸喉中的事情,下竟下指的是少腹腰股膝䯒足中的事情。
從尺內到上附上,分為六個部位,用來診斷十二候。上竟上的四句話,總結了前面診斷各部位的適當方法。
《平人氣象篇》中,皇帝問道:普通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人一呼脈動兩次,一吸脈動兩次,呼吸定息時脈動五次,閏息時脈動一次,這就是普通人的脈象。
一呼一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為五動也,曰平。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呼吸定息五動曰平。今呼吸各一息,脈為遲,以減平人之半,少氣可知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躁,煩躁也。尺熱,尺分皮膚熱,是為病瘟。尺不熱而滑為風,澀為血少,故病痿痹。是為數脈也。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一呼四動,一吸亦四動,是倍平人之半,此數而又甚者也。脈絕不至,乍疏乍數,皆其穀氣絕亡,故皆主死。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白話文: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這是正常的狀態。當呼吸停止時,脈搏又跳動一次,一共五次跳動,稱為平脈。
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少氣。
呼吸停止後,脈搏跳動五次,稱為平脈。現在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比正常情況慢了一半,可以確定是少氣。
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且伴隨煩躁,尺脈熱,則為溫病。尺脈不熱,脈搏滑,則為風病。脈搏澀,則為痹病。
煩躁,是指身體感到不安、焦慮。尺脈熱,是指手腕尺側的皮膚溫度升高,這是瘟病的表現。尺脈不熱而滑,則為風病。脈澀,則為血少,導致痿痹。這些都是屬於數脈的表現。
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或更多,則為死亡。脈搏消失,則為死亡。脈搏時疏時密,則為死亡。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比正常情況快了一倍,這是數脈,而且非常嚴重。脈搏消失,時疏時密,都是因為體內精氣耗盡,所以都會導致死亡。
正常人的氣息來自胃,胃是人體的根本。人體沒有胃氣,稱為逆氣,逆氣則會導致死亡。
無胃氣,四時之脈不得其本臟和氣也。觀下文,可以知之。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春胃氣則弦而軟是也。弦多,謂弦甚。五注如始張弓弦。胃氣少者,乃本氣自病。純弦絕無胃氣者死,胃而毛秋病,毛甚者金剋木,故即病。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夏胃氣則弦而滑是也。但鉤謂洪大而堅,有石謂沉伏得冬脈,故冬病石甚,水剋火,故即病也。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白話文:
沒有胃氣,就表示四季的脈象無法與其所屬的臟腑之氣相合。觀察下面的文字,就能明白。
春天,胃脈微微弦動,稱為正常。弦脈多而胃氣少,則表示肝臟有病。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脈上出現毛狀脈象,表示秋季有病,毛狀脈象越明顯,病情就越嚴重。
春天,胃氣正常,脈象應該呈現弦而柔軟的狀態。弦脈多,指的是弦脈很明顯,就像剛拉緊的弓弦。胃氣少,就是指身體的本氣本身就出現問題。只有弦脈而完全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脈上有毛狀脈象,表示秋季有病,毛狀脈象越明顯,就表示金克木,所以病情會更嚴重。
夏天,胃脈微微鉤起,稱為正常。鉤脈多而胃氣少,則表示心臟有病。只有鉤脈而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脈上出現石狀脈象,表示冬季有病,石狀脈象越明顯,病情就越嚴重。
夏天,胃氣正常,脈象應該呈現弦而滑潤的狀態。鉤脈是指脈象洪大而堅實。有石狀脈象,是指脈象沉伏,屬於冬季的脈象,所以冬季有病,石狀脈象越明顯,就表示水剋火,所以病情會更嚴重。
長夏,胃脈微微軟弱,稱為正常。軟弱的脈象多而胃氣少,則表示脾臟有病。只有代脈而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軟弱的脈象上有石狀脈象,表示冬季有病,軟弱的脈象越明顯,病情就越嚴重。
長夏胃氣軟弱是也。弱多,無力也,代,不能還也,主死。弱而沉為冬病,弱甚曰即病。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秋胃氣浮是也。毛多,浮微也,為肺氣不足而病也。浮微而欲絕者死,浮而弦為春病,弦甚曰為即病。
年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冬胃氣沉是也。石多,沉伏也,為腎氣不充也。但石沉而堅也,石而有鉤,沉滑也,而病於夏。石甚為即病也。
玉機真藏篇,曰: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長而緊也。)曰肝病。死肝脈至,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長夏時節,胃氣虛弱,表現為乏力無力,氣息衰微,難以恢復,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虛弱且沉滯者,會轉化為冬天的病症,虛弱到極點則會立即發病。
秋季,胃氣平穩,毛髮旺盛,若毛髮過盛而胃氣不足,則會患上肺病。若僅有毛髮而無胃氣,則會死亡。毛髮旺盛且有弦狀脈搏,則會患上春季的病症,弦狀脈搏強烈者,則會立即發病。
秋季,胃氣浮動,毛髮旺盛,表現為浮躁不安,這是肺氣不足導致的病症。浮躁不安且欲絕者會死亡,浮躁不安且有弦狀脈搏,則會患上春季的病症,弦狀脈搏強烈者,則會立即發病。
冬季,胃氣沉重,體內石頭狀結塊較多,表現為沉重乏力,這是腎氣不足導致的病症。若只有石頭狀結塊而無胃氣,則會死亡。若石頭狀結塊伴有鉤狀脈搏,則會患上夏季的病症,鉤狀脈搏強烈者,則會立即發病。
冬季,胃氣沉重,體內石頭狀結塊較多,表現為沉重乏力,這是腎氣不足導致的病症。若石頭狀結塊堅硬沉滯,或伴有鉤狀脈搏,沉重滑利,則會患上夏季的病症。石頭狀結塊過多,則會立即發病。
《玉機真藏篇》記載:春季以胃氣為本。肝病時,脈象來勢強勁,滑利充盈,如循長竿,堅實而緊,則為肝病。肝死時,脈象來勢急促有力,如新張弓弦,則為肝死。真肝病時,脈象中外皆急促,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面色青白無光澤,毛髮折斷,則為肝死。
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帶鉤,陷下不動也。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數,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浮而散也。)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白話文:
夏天以胃氣為根本。心臟脈搏出現,呼吸急促連綿不絕,其中略微彎曲,稱為心病。心臟脈搏停止,前方彎曲後方停留,像是繫著帶鉤一樣,稱為心死。
帶鉤,指的是陷下不動的意思。真心的脈搏堅硬有力,像是依次排列的薏苡仁,顏色赤黑無光澤,毛髮斷裂,就是死亡了。
長夏以胃氣為根本。脾臟脈搏出現,充實飽滿,像是雞抬起腳一樣,稱為脾病。脾臟脈搏停止,尖銳堅硬如同鳥喙,如同鳥爪,如同屋頂漏水,如同水流一樣,稱為脾死。真脾的脈搏出現,虛弱而時疏時密,顏色黃青無光澤,毛髮斷裂,就是死亡了。
秋天以胃氣為根本。肺臟脈搏出現,不上不下,像是沿著雞羽毛一樣,稱為肺病。肺臟脈搏停止,像是物品漂浮,像是風吹毛髮一樣,稱為肺死。 真肺的脈搏出現,大而空虛,像是用羽毛觸碰人的皮膚一樣,顏色赤白無光澤,毛髮斷裂,就是死亡了。
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然如彈石,曰腎死。(促而腎也。)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玉機真藏論,岐伯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為陽居表,故在外;不及為陰居中,故在內。
太過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顛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太過肝氣實則怒,視眩冒悶,氣上為顛疾;不及肝氣不流,故脅痛胠滿也。
白話文:
冬天以胃氣為根本。腎病的脈象,摸起來像牽引著葛藤一樣,按下去更硬,稱為腎病。腎臟死亡的脈象,摸起來像拉著繩子一樣,發出「辟辟」的聲音,像是彈石一般,稱為腎死。真正的腎氣衰竭,脈搏摸起來又強又快,然後突然消失,像是手指彈石一樣,發出「辟辟」的聲音,面色黑黃無光,頭髮斷裂,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玉機真藏論》中,岐伯說:春天是肝臟的季節,對應東方木氣,萬物因此開始生長。所以肝氣的脈象,摸起來柔軟輕虛滑利,直而長,稱為弦脈,反之則為病。如果肝氣的脈象摸起來實而強,則稱為太過,病症表現在外;如果肝氣的脈象摸起來不實而微弱,則稱為不及,病症表現在內。
太過屬於陽氣,偏於表層,所以病症在外;不及屬於陰氣,偏於內部,所以病症在內。
肝氣太過會讓人容易發怒,頭昏眼花,甚至出現頭風病;肝氣不及會讓人胸痛牽引到背部,下腹部兩側肋骨脹滿。
肝氣太過,肝氣實則容易發怒,視物昏花,頭昏腦脹,氣上則頭風病;肝氣不及,肝氣不流通,所以才會出現肋骨脹滿疼痛。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曰鉤,(即前曲後居,來疾去遲也。)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太過,則身熱而膚痛,浸淫流布而痛;不及為心煩咳唾,下則氣泄。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夏天的心脈,就像南方的火一樣,使萬物生長繁茂。因此,心脈的氣息來時旺盛,去時衰微,呈現一種前曲後居、來得快去得慢的狀態,稱為「鉤」。反之則為病。如果心脈的氣息來時旺盛,去時也旺盛,就叫做「太過」,病症會表現在外;如果心脈的氣息來時不旺盛,去時反而旺盛,就叫做「不及」,病症會表現在內。太過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出現浸淫的症狀;不及會導致心煩、咳嗽、咳唾,以及氣泄的症狀。
心脈太過,會造成身體發熱、皮膚疼痛,浸淫流布而疼痛;不及則會造成心煩、咳嗽、咳唾,以及氣泄。
秋天的肺脈,就像西方的金一樣,使萬物收成成熟。因此,肺脈的氣息來時,輕虛浮動,來得快去得散,稱為「浮」。反之則為病。如果肺脈的氣息來時,毛糙而中心堅實,兩旁虛弱,就叫做「太過」,病症會表現在外;如果肺脈的氣息來時,毛糙而微弱,就叫做「不及」,病症會表現在內。太過會導致逆氣背痛,感到鬱悶不舒;不及會導致喘不過氣、呼吸短促、咳嗽,甚至咳血,以及聞到病氣。
上見血,喘而咯血;下聞病音,復又咳嗽也。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曰營,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懈㑊,(懈,倦也,似熱不熱,似寒不寒,似弱不弱,似強不強,無可名狀,謂之懈㑊病也。)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䏚中,季脅之下,俠脊兩旁空軟處也,腎外當䏚,故曰䏚。清,清冷也。脊中,兩腎之中。少腹,䏚之前。小腹滿,腎氣不行也,故小便變,或赤或澀也。
帝曰:脾脈獨何主?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見,惡者可見。(脾寄旺於四季,故善不可見,惡可見。)其來如水之流,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啄,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白話文:
上面出現血,呼吸急促還咳血;下面聽到病人的聲音,又咳嗽。
冬天所診脈象是腎臟,腎臟屬北方屬水,萬物皆在這個時候收藏。所以腎臟的氣息向下沉而搏動,稱為營氣,反之則為病。如果腎臟的氣息像彈石般跳動,這是太過,病症在外;如果像數珠一樣緩慢,這是不及,病症在內。太過會讓人倦怠(倦怠,是又熱又不熱,又寒又不寒,又弱又不弱,又強又不強,無法形容的狀態,叫做倦怠症),脊椎骨疼痛,呼吸短促,不願意說話。不及會讓人心神不安,好像餓了,脇肋下空虛冰冷,脊椎骨疼痛,腹部脹滿,小便異常。
脇肋下,就是季脅之下,靠近脊椎兩邊空軟的地方,腎臟外側對應著脇肋下,所以叫做脇肋下。冰冷,就是指清冷。脊椎骨,是指兩腎臟之間。腹部,是指脇肋下前面。腹部脹滿,是因為腎臟氣息運行不暢,所以小便異常,可能是紅色或澀滯。
皇帝問道:脾臟的脈象主要掌管什麼?回答說:脾臟的脈象屬土,是孤獨收藏,並滋潤四方的。好的脾臟功能你看不出來,不好的脾臟功能就能看得出來。(脾臟的功能旺盛於四季,所以好的你看不出來,不好的就能看得出來。)如果脾臟的氣息像水流一樣,這是太過,病症在外;如果像鳥啄一樣,這是不及,病症在內。太過會讓人四肢無力,不及會讓人九竅不通。
中氣不足,不能灌溉於四旁,則五臟不和,故九竅不通也。
平人氣象篇,曰:欲知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謂之熱中。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
白話文:
如果中氣不足,就無法滋養四肢百骸,導致五臟失調,因此九竅也不通暢。
少陰在掌後陷中,當小指而應手者也。動謂動也,經脈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經脈別論篇曰: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精氣歸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氣口乃手太陰肺脈,為脈之大會,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是成寸口脈法,寸關尺三部是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水精布經,五臟四時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白話文:
少陰經脈位於手掌後面的凹陷處,在小指附近,並且與手部相連。動是指經脈的活動狀態。經脈別論中記載:陰經搏擊陽經,就表示有子嗣。
經脈別論篇中也記載:食物進入胃部,濁氣歸於心臟,精氣滋養經脈,經脈氣血流通,精氣歸於肺臟。肺臟主導全身經脈,將精氣輸送到皮膚和毛髮。毛髮與經脈結合精氣,氣血運行於臟腑。臟腑精神充盈,精氣留存在四臟,氣血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形成寸脈,以此判斷生死。
氣口就是手太陰肺經,是所有經脈匯集之處,百脈都朝這裡匯聚,所以以此部位的脈象來決定生死,這就是寸口脈法,分為寸、關、尺三部。
飲料進入胃部,精氣流溢,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散發精氣,向上歸於肺臟,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處流散,五經並行,與四季五臟陰陽相合,以此作為常規。
水精流經各經脈,五臟與四季都按常規運作,互不失衡。
平人氣象篇,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謂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臟仿此。
玉機真藏論,曰:見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自為其狀而至太陰。)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脈者,無餘物和雜,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脈,若微弦則和,而有胃氣微弦,二分胃氣,一分弦氣,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則為真藏脈矣。
白話文:
人體以飲食為根本,不吃不喝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雖然能摸到真藏脈,但沒有胃氣。脈象沒有胃氣,是因為肝不弦腎不石。
石弦而曰不,是指脈象不像輕微的弦狀和石狀那樣柔和。其他五臟也是如此。
真藏脈出現就代表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五臟都從胃取得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藏氣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所以五臟在不同的時間,依各自的情況到達手太陰。如果邪氣過盛,精氣就會衰弱,因此病重時,胃氣無法與之一起到達手太陰,只有真藏之氣單獨出現,代表疾病已經超過了臟氣,因此就會死亡。
高保衡在《新校正》中說:真藏脈是指沒有其他脈象摻雜,所以稱為真。例如弦是肝脈,如果輕微弦狀則代表有胃氣,兩分胃氣一分弦氣,所以稱為微弦。如果三份都是弦,則為真藏脈。
脈要精微篇,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發散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若搏,或墜,或擊傷而搏也。)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者色澤,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如折也。)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篇》說:心脈跳動有力而持續,患者會舌頭捲縮不能說話;心脈虛弱而無力,患者會自己消瘦。肺脈跳動有力而持續,患者會吐血;肺脈虛弱而無力,患者會出汗不止,導致體內熱氣無法散發。肝脈跳動有力而持續,顏色不青,患者會感覺身體墜痛,像是被人打了一樣,這是因為血液積聚在脅肋下,導致呼吸困難;肝脈虛弱而無力,顏色暗淡,患者會出現溢飲,也就是口渴異常,大量飲水後卻無法吸收,積聚在肌肉、皮膚、腸胃等部位。胃脈跳動有力而持續,顏色發紅,患者會感覺腿部疼痛,像是被折斷一樣;胃脈虛弱而無力,患者會出現飲食不消化,身體麻木的症狀。脾脈跳動有力而持續,顏色發黃,患者會氣短乏力;脾脈虛弱而無力,顏色暗淡無光,患者會出現腳部腫脹,如同水腫一樣。腎脈跳動有力而持續,顏色發黃帶紅,患者會腰部疼痛,像是被折斷一樣;腎脈虛弱而無力,患者會血虛,甚至失去血液功能。
搏堅,皆為太過;軟而散,皆為不及。五臟各因太過不及而病也。
陰陽別論篇,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汪心谷云:陰者五臟之陰也,陽者胃之陽氣也。二十五陽一歲,五臟脈變,各經陽氣有五,合為二十五也。三陽三陰,手足三陽三陰經也。一,同也。夫經脈者,由於胃氣衝灌,而行貫乎四時,曰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陽氣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處,或在腎在腹在膻中之類。若胃之陽氣已絕,不能與脈俱至於手之太陰,而五臟之陰氣獨見,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白話文:
身體過於強壯或過於虛弱都是不正常的狀態,五臟六腑的疾病都是因為過度或不足而引起的。
《陰陽別論篇》中提到,脈象有陰陽之分,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陽脈共有五種,五乘五共計二十五種陽脈。陰脈是指藏於體內的真氣,一旦外露就代表身體衰敗,衰敗必死。陽脈是指胃脘的陽氣,通過觀察陽脈,就能得知病灶的位置,通過觀察陰脈,就能得知患者的生死期限。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這一點是相同的。
汪心谷說:陰脈是指五臟的陰氣,陽脈是指胃部的陽氣。二十五種陽脈代表一年之中五臟脈象的變化,每條經脈的陽氣都有五種變化,合起來就是二十五種。三陽三陰指的是手足三陽三陰經脈。這裡的「一」指的是相同的意思。經脈的運行依靠胃氣的推動和灌注,並貫穿四季,分別對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而微弱狀態則稱為平。如果胃氣不足,就會導致疾病,通過寸尺脈來判斷病灶的位置,可能是腎臟、腹部或膻中等等。如果胃氣完全消失,無法與脈氣一起到達手太陰經,而五臟的陰氣獨自出現,就代表身體衰敗,衰敗必死。
其死必於所不勝之期,如肝見庚辛,心見壬癸,脾見甲乙,肺見丙丁,腎見戊己,故曰知死生之期。王氏及《素問鈔》,皆以人迎氣口牽強註釋,於理益晦,知者審之。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脈之臟脈者,謂真臟脈之至數,以分五臟之屬也。至,脈之應也。懸絕,止絕也。急,勁也。十八,肝臟之得數也。日,日乾庚辛是也,脈絕死於所不勝之期。凡脈至流行,內應五臟肝心脾肺腎之氣,外應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數,故脈五至為小息,五十至為一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氣無止絕曰平。
無胃氣兼止絕有常數者曰死。凡脈止絕,法以至絕至複數起,周五臟而得其餘數,則應所屬之臟氣已絕,至於所不勝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者,除五臟三五一十五餘三,屬木內應於肝,故知肝氣已絕,庚辛日乾為死之期也。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在五行相剋的時節死去,例如肝臟在庚辛日、心臟在壬癸日、脾臟在甲乙日、肺臟在丙丁日、腎臟在戊己日死去,就說明他死於不利的時間。王氏和《素問鈔》對人迎氣的解釋過於牽強,反而掩蓋了道理,懂行的人應該仔細辨別。
凡是真脈中藏脈的病症,如果肝臟的脈搏突然停止,而且脈象急促,那麼病人将在十八天內死亡。
汪氏解釋道:真脈中的藏脈,指的是真臟脈的至數,用來判斷五臟的屬性。至,是指脈搏的應期。懸絕,是指脈搏停止。急,是指脈搏有力。十八,是肝臟的得數。日,指的是日乾庚辛。脈搏停止,說明病人死於不利的時間。
一般来说,脉搏的流動与五臟的氣息相呼應,同时也对应着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的数目。所以脉搏五至為小息,五十至為一大息。如果在五十至的過程中,有胃氣且沒有停止,就說明身體健康。
如果沒有胃氣,且脉搏停止,并具有固定的數目,就說明病人将要死亡。脉搏停止,可以用至絕至複的數目来判断,循环五脏,得到剩余的數目,就说明相应的脏气已经停止,将会在不利的时间死去。肝脏在十八天内死亡,因为五脏三五一十五,剩余三,属于木,內應於肝,所以知道肝气已经停止,庚辛日乾就是死亡的时间。
心至懸絕,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數,共二十七數,除五臟五周,五五二十五餘二,屬火內應於心,故知心氣已絕,壬癸日乾為死之期也。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數,加肺十二數,共合三十九數,除五臟七周,五七三十五數餘四,屬金內應於肺,故知肺氣已絕,丙丁日乾死之期也。
腎至懸絕,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數,加腎七數,共合四十六數,除五臟九周,五九四十五數餘一,屬水內應於腎,故知腎氣已絕,戊己日乾死之期也。
脾至懸絕,四日死。
肝心肺腎已共四十六數,加脾四數,共合五十大衍之數,五臟十周終數而止為天五,屬土內應乎脾,故知脾氣已絕,甲乙日乾死之期也。《脈訣》云: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亦此義也。
白話文:
如果心臟停止運作,九天后就會死亡。
肝臟停止運作的時間是十八天,再加上心臟停止運作的九天,共計二十七天。除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的五個循環,五乘以五等於二十五,餘數為二,屬火,內應於心,因此可知心氣已絕,壬癸日(陰曆的壬日和癸日)是死亡的日期。
如果肺臟停止運作,十二天后就會死亡。
肝臟和心臟已經停止運作二十七天,再加上肺臟停止運作的十二天,共計三十九天。除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的七個循環,五乘以七等於三十五,餘數為四,屬金,內應於肺,因此可知肺氣已絕,丙丁日(陰曆的丙日和丁日)是死亡的日期。
如果腎臟停止運作,七天后就會死亡。
肝臟、心臟和肺臟已經停止運作三十九天,再加上腎臟停止運作的七天,共計四十六天。除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的九個循環,五乘以九等於四十五,餘數為一,屬水,內應於腎,因此可知腎氣已絕,戊己日(陰曆的戊日和己日)是死亡的日期。
如果脾臟停止運作,四天后就會死亡。
肝臟、心臟、肺臟和腎臟已經停止運作四十六天,再加上脾臟停止運作的四天,共計五十天,這是大衍之數的終數,五臟十周終數而止為天五,屬土,內應於脾,因此可知脾氣已絕,甲乙日(陰曆的甲日和乙日)是死亡的日期。《脈訣》中說:「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也是這個道理。
脈要精微篇,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精,增進也。消,消滅也。脈有陰陽盛衰四時有餘不足之應人迎氣口是也。
應太過,不及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當大而細,當細而大,謂之反四時。當不足反應有餘為精,當有餘反應不足為消。此則為精至於有餘,為消至於不足者也。春夏陰氣消滅,寸口主陰,當應不足,而反應之太過,是不及者,反為精進也。春夏陽氣增進,人迎主陽,當應有餘,而反應之不足,是有餘者,反為消滅也。
故曰: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即人迎之陽脈而反應之不足,氣口之陰脈而反應之有餘,故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關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白話文:
脈象的变化要精细地观察,岐伯说:脉象逆反四季规律的,有余的称为“精”,不足的称为“消”。
“精”,是指增加、进益;“消”,是指减少、消亡。脉象有阴阳盛衰,对应着四季有余不足的变化,人迎脉和气口脉就是如此。
如果应该太过的却不足,就称为“精”;如果应该不足的却有余,就称为“消”。阴阳不相对应,这种病症称为“关格”。
当应该脉象粗大却细小,应该细小却粗大,就叫做逆反四季。当应该不足却反应有余,就称为“精”;当应该有余却反应不足,就称为“消”。这就是说,精进到有余,消亡到不足。春天夏天阴气消亡,寸口脉主阴,应该反应不足,但反过来却反应过度,这是不足的表现,反而进益了。春天夏天阳气增加,人迎脉主阳,应该反应有余,但反过来却反应不足,这是有余的表现,反而消亡了。
所以说:应该不足却有余,就称为“消”。阴阳不相对应,就是指人迎脉阳气不足,气口脉阴气有余,所以说:阴阳不相对应,病症叫做“关格”。“关”主导排泄不畅,“格”主导呕吐逆气。
六節藏象篇,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人迎為足陽明胃脈,動在結喉兩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陽;盛二倍者,病在太陽;盛三倍者,病在陽明,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謂格,則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寸口為手太陰肺經動脈,穴出經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陰;盛二倍者,病在少陰;盛三倍者,病在太陰;四盛以上,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與氣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白話文:
人迎脈搏跳動的強弱,反映著人體陽氣的盛衰。人迎脈跳動比寸口脈跳動強一倍,病在少陽;強兩倍,病在太陽;強三倍,病在陽明;強四倍以上,陽氣過盛,導致身體拒納食物,出現嘔吐。
寸口脈搏跳動的強弱,反映著人體陰氣的盛衰。寸口脈跳動比人迎脈跳動強一倍,病在厥陰;強兩倍,病在少陰;強三倍,病在太陰;強四倍以上,陰氣過盛,導致身體閉塞不通,無法正常排尿。
當人迎脈和寸口脈跳動都強於四倍以上,則陽氣和陰氣都過盛,導致身體無法吸收天地精氣,最終會死亡。
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不得天地陰陽之中正也,如北極之處乎中,故曰極也。
至真要大論篇,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對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熱而脈敝,按之不鼓手,乃陰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諸陽然也。病寒,脈按之鼓擊手下而盛者,乃陽盛拒陰而然,非寒也。
脈要精微篇,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浮為虛,散為不足,故頭眩而仆倒也。)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熱在手之三陽也。)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陰經。)
白話文:
人體不能過度攝取天地精氣,也不可偏離天地陰陽的平衡,就像北極星居於正中,所以稱為「極」一樣。
《至真要大論篇》記載,脈象從而病反,如何診斷?岐伯回答:脈象到達而從,按之不鼓,這是諸陽皆然。問:諸陰之反,其脈象如何?答:脈象到達而從,按之鼓甚而盛。
這說明病熱而脈象虛弱,按之不鼓,是陰盛格陽導致,並非真正的熱症,而是諸陽皆然。病寒,脈象按之鼓擊手下而盛,是陽盛拒陰導致,並非真正的寒症。
《脈要精微篇》記載:脈象粗大,說明陰不足陽有餘,為熱症。脈象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因此,中惡風者,是陽氣受損。脈象俱沉細數,為少陰厥;沉細數散,為寒熱;浮而散,為眴僕。(浮為虛,散為不足,故頭眩而仆倒。)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熱在手之三陽。)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陰經。)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有餘,故血少。)滑者陰氣有餘也。(陰有餘,故血多。)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內外脈經之兩旁,內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脈侵外為陽氣有餘,故身熱。)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脈湧上出,為陽氣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脈在下,是陰氣有餘,故頭痛。)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氣象篇,曰:病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白話文:
如果摸起來脈象過於堅硬,代表陽氣過盛,血液不足;如果摸起來滑利,代表陰氣過盛,血液充盈。陽氣過盛的人,會出現身體發熱卻不流汗的狀況;陰氣過盛的人,會出現流汗且身體發冷的狀況;如果陰陽都過盛,則會出現不流汗且身體發冷的症狀。
如果脈象往外推卻無法推出去,代表有心腹積聚的疾病;如果脈象往內推卻無法推進去,代表身體有發熱的症狀;如果脈象往上推卻無法推上去,代表腰部和腳部冰冷;如果脈象往下推卻無法推下去,代表頭部和頸部疼痛;如果按壓脈搏時感覺到骨頭,而且脈象微弱,代表腰部和脊椎疼痛,身體有痹症。
《平人氣象篇》中提到:如果病人發熱但脈象平靜,或者病人虛弱但脈象洪大,或者病人失血但脈象強勁,或者病在內臟而脈象虛弱,或者病在外部而脈象粗澀堅硬,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病症。
此病脈虛實相反者,曰難治。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盛滑為陽,病在外;小實為陰,病在內。
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新病。
小弱以澀為血氣虛,故為久病。浮滑而疾為陽氣足,故為新病。
三部九候篇,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數者死,數之極也。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白話文:
這種病症脈象虛實相反的,就叫做難治。
脈象旺盛滑利堅實的,就表示病症在體表。脈象細小實而堅硬的,病症在內臟。
旺盛滑利屬於陽氣,病症在體表;細小實硬屬於陰氣,病症在內臟。
脈象細小虛弱而澀滞的,稱為久病。脈象滑利浮而快速的,稱為新病。
細小虛弱而澀滞是因為血氣虛弱,所以是久病。浮滑而快速是因為陽氣充足,所以是新病。
在《三部九候篇》中,皇帝問道:如何判斷生死?岐伯回答:形體強健而脈象細小,氣息微弱不足以呼吸的,就會有生命危險。形體消瘦而脈象粗大,胸中氣息充盈的,就會死亡。形體和氣息相互協調的,就會活下來。三者相互配合不協調的,就會生病。三部九候全部失常的,就會死亡。上下左右的脈象相互呼應,如同搗米一樣的,病症非常嚴重。上下左右的脈象相互失調,無法計算的,就會死亡。
這些都是說,失常的脈象就生病,相互失調無法計算的就會死亡,這是病情發展到極點的表現。
中部的脈象雖然獨自協調,但與其他臟腑失調的,就會死亡。中部的脈象相互減少的,就會死亡。眼睛凹陷的,就會死亡。
獨調,至數勻也。眾臟相失,言皆不應也。相減者,減於上下,謂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診者,此也。參伍不調,隨其獨異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此言足陽明胃經衝陽之脈,診之以決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謂以自手而診足上之脈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診其右足。彈之,按而動移也,尋其脈之有無也,其應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動脈,蓋差誤也。
白話文:
調和身體,需要各方面均衡。如果內臟之間失調,就會出現各種病症。相減指的是上下肢體的尺寸差異,說明身體某處偏小。
皇帝問道:如何知道疾病的所在?岐伯回答:觀察九候,如果某處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都說明有病。
判斷疾病的徵兆,包括七診,這是其中之一。參伍不調,根據獨特徵兆,就能推斷病症。
用左手按住左腳踝上五寸處,然後用右手彈動右腳踝,正常情況下,脈搏會延伸至五寸以上,感覺柔軟蠕動,沒有疾病。如果脈搏跳動很快,感覺浑渾沉沉,或者脈搏跳動緩慢,都說明有病。如果脈搏無法延伸至五寸,彈動無反應,則預示死亡。
這是診斷足陽明胃經衝陽之脈的方法,用來判斷生死。用左手按住左腳踝上五寸處,指的是用左手診斷左腳上的脈搏。庶指的是次之,也就是用右手診斷右腳。彈動指的是按壓並移動,尋找脈搏是否存在。如果脈搏無法延伸至五寸,則預示死亡。王注:手足踝上都有動脈,這是錯誤的。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經脈,四時胃氣之脈。凡診必先察胃氣,然後察病脈。
脫肉身不去者死。
形肉瘦脫,身體不能動移者,主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形肉脫瘦,九候調亦死也。然四時之氣順,七診互見不死。
必審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精神去,胃氣絕。皮膚著者死。骨枯乾也。
通評虛實論,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春秋月建為三陽司天,而應頭之三陽經,屬陽而主熱也。三陰在泉,而應手足陰經,宜得陰氣而寒也。脈實滿為陽邪之實,宜通身壯熱,陽證相應斯為順也。今頭熱而手足寒者,其在春秋亦應時為順也。冬夏月建三陰司天,而三陽在泉,當頭寒而手足熱,故冬、夏為逆,則主死也。
白話文:
想要了解疾病的脈象,必須先了解人體的經脈。
經脈是人體運行四時胃氣的通道。所以,診病時一定要先觀察胃氣的狀況,然後再觀察病脈。
如果身體上的肉已經脫落,但是還沒有完全離開身體,就會死亡。
如果身體瘦弱、肉已經脫落,而且無法移動,也預示著死亡。
如果身體的肉已經脫落了,即使九候的脈象調和,也依然會死亡;如果七診的脈象都出現了,且九候的脈象都順從,則不會死亡。
如果身體瘦弱,即使九候的脈象調和,也會死亡。但是,如果四時的氣候順暢,七診的脈象互相出現,則不會死亡。
診病時一定要仔細辨別病人最初發病的原因,以及現在的病症,然後根據脈象的浮沉、逆從等變化,來判斷疾病的性質。脈搏跳動很快的,一般不會有病;脈搏跳動緩慢的,則可能患病。如果脈搏不再跳動,則會死亡,因為精神已經離開,胃氣也已經斷絕。如果皮膚緊貼著身體,也會死亡,因為骨骼已經枯乾了。
《通評虛實論》中說,如果脈象實滿,手腳冰冷,頭部發熱,這是什麼情況呢?岐伯說:在春秋季節,人會活下來;在冬夏季節,人會死去。
春秋季節,月建為三陽司天,應對頭部的三陽經,屬於陽性,因此會出現發熱的症状。三陰在泉,應對手足的陰經,需要陰氣,因此會感到寒冷。脈象實滿是陽邪入侵的表現,應該全身發熱,符合陽證的症状,這是正常的現象。現在頭部發熱,手腳冰冷,在春秋季節也符合時令,屬於正常的現象。冬夏季節,月建為三陰司天,三陽在泉,應該頭部寒冷,手腳發熱,因此在冬夏季節出現頭部發熱,手腳冰冷的情況,就屬於逆反現象,因此預示著死亡。
亦如南北政,歲當三陽司天,三陰在泉,宜寸大而尺細;歲當三陰司天,三陽在泉,宜寸小而尺大。亦此義也。
白話文:
這就像國家的治理,在一年之中,如果是三陽主導上半季,三陰主導下半季,那麼脈象應該是寸部較大而尺部較細;如果是三陰主導上半季,三陽主導下半季,那麼脈象應該是寸部較小而尺部較大。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