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三 (1)
卷之五十三 (1)
1. 眩運敘論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又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甚則忽忽善怒,眩冒顛疾。
又云:狥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白話文:
經書說: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與肝臟的機能失調有關。 又說:如果木氣過盛,風氣肆虐,脾臟受邪,老百姓就會腹瀉,食慾下降,嚴重則會情緒暴躁易怒,頭暈目眩,甚至神志不清。
還有記載:昏沉迷茫,甚至招致更多疾病,眼睛昏花,耳朵失聰,下焦有實症,上焦氣血不足,病灶主要在足少陽和厥陰經絡,嚴重時會波及肝臟。
2. 眩運證乃風火之象
《原病式》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火風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
白話文:
眩暈症是風火之症。
《原病式》說:各種風引起的眩暈,都與肝木有關,因為風主於動。所謂風氣很盛,頭目眩暈轉動,是因為風木過旺,必定是金屬不足以抑制木,而木又進一步生火。火和風都屬陽,陽主於動,兩者相動相搏擊,就會出現旋轉,所以火本來就動,火焰遇到風自然會旋轉。
3. 眩運之證當分內外所因
嚴用和云:眩運之證,雖六屬於肝風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運,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運,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
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運,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白話文:
頭暈的症狀,應該區分內外原因。
雖然頭暈可能是肝風上攻所致,但體質虛弱的人,受外邪侵襲,或內心受七情所傷,都可能導致頭暈,必須根據脈搏和症狀來辨別。
如果症狀是風邪所致,脈搏浮滑有汗,頸部僵硬不靈活;如果是寒邪所致,脈搏緊縮無汗,筋脈攣縮疼痛;如果是暑邪所致,脈搏虛弱,煩躁悶熱;如果是濕邪所致,脈搏細弱沉重,有嘔吐反胃;若是七情所傷,則使臟腑氣機失調,鬱結生痰,痰液積聚,隨氣上升,就會頭暈,眉骨疼痛,眼睛難以睜開,手腕上的脈搏多半沉滯。這些都是屬於比較特殊的狀況。
如果過度疲勞,或身體下焦虛弱而上焦積實,外傷(如刀傷),吐血、鼻血,或便祕,以及女性經崩、產後失血過多,也都會導致頭暈,必須根據不同的原因對症下藥治療。
4. 眩運之病三虛宜審
肥人眩運,氣虛有痰。瘦人眩運,血虛有火。傷寒吐汗下後,必是陽虛。故《針經》云:上虛則眩。此三者,責其虛也。
白話文:
頭暈的病症,三種虛弱體質要仔細辨別。
肥胖的人頭暈,可能是氣虛有痰。瘦弱的人頭暈,可能是血虛有火。傷寒發燒後大量出汗或瀉下,一定是陽虛。所以《針經》說:陽氣不足就會頭暈。這三種情況,都與虛弱有關。
5. 四氣眩運
凡眩運挾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運也。七情鬱而生痰動火,氣因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此血虛眩運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變,其間以墜鎮下行為最,不可妄施汗下。
白話文:
凡是眩暈症狀,如果伴隨風邪,就會出汗;伴隨寒邪,則會疼痛;伴隨暑邪,則會感覺悶熱;伴隨濕邪,則會感到沉重滯脹。這些都是因為四種氣候乘虛而致眩暈。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鬱結,則會產生痰濁和內熱,氣機因此上逆,這也是造成眩暈的原因之一。
縱慾過度,腎臟功能無法將氣血歸於臟腑,導致氣機逆亂上衝,這也是氣虛導致的眩暈。
嘔吐或崩漏,肝臟功能無法收攝營養精氣,導致血液失調,這也是血虛導致的眩暈。
要找到致病的原因,然後根據情況變化施以治療,其中以鎮靜安撫、降逆為主要方法,不可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
6. 尋常眩運屬痰火者多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此病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成眩運也,雖有因風者,亦必有痰也。又曰:火動其痰,二陳湯加芩、連、蒼朮、羌活,挾氣血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兼補虛藥。
白話文:
丹溪說:眩暈病,多是由於痰氣在上,熱邪在下,熱氣往上竄動痰氣所致。這種病,大多數屬於痰熱引起的,因為沒有痰,就無法形成眩暈。即使有風邪因素,也必定伴隨著痰氣。 再者,熱氣激動痰氣,可用二陳湯加黃芩、炙甘草、蒼朮、羌活,若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則以治療痰為主,同時兼顧補益氣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