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四 (2)

1. 原始要終論

其或不然者,而亦有之,物徼倖於偶然耳。然男女抱患而孕者,亦有之。夷嘗考之,雖孕多墮也,雖產多難也,雖子多病也。何以知其然也?嘗觀赤子在襁褓之中,內無七情之牽擾,外無六氣之相侵,宜無病之可生也。

其患曰變蒸,曰驚悸,曰斑爛,曰風癇,曰月瘡,曰發搐,曰痰喘,曰痘疹,曰火疹,曰赤瘤,曰解顱,曰龜胸,曰滯頤,曰內吊,曰鵝口,曰木舌、重舌等證,豈不皆根父母精血之初,與夫妊婦虛弱,不能謹節之所致歟?又或未滿百日,遂與鹹酸之味,未至周期,輒與肥甘之餚,百病由此而生也。

其患曰丁奚,曰哺露,曰五疳,曰吐逆,曰黃疸,曰腹脹,曰浮腫,曰痞癖,曰瘧痢,曰積聚,曰飧瀉,曰洞瀉等證,豈不皆由飲食過傷,調養失宜之所致歟!自是觀之,大半胎病而小半傷食也。一本體弱,而稟受不厚。又有妊婦情欲動中,而胎氣隨熾,或好食煎炙,而多味辛酸;或喜怒暴寒而嗜欲無節。

殊不知兒在胎內,一脈貫通,母飢亦飢,母飽亦飽,動履食息,而胎氣隨之,故皆足以令子受患也。胎前既如古者婦人之妊子,寢不側,坐不偏,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

夫何今人愛子無方,姑息太過,反致傷生,兒多枉死,正與巖牆桎梏,不能盡其正命者何異焉?每見溫良之婦,妊娠起居皆有節度,生子少病,痘疹亦稀,足可以為師法矣。有父母之責者,寧不於是而容心哉!由是觀之,賢愚得失較然矣。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孝以事親,人則知之,而孰知孝之大者,乃所以善繼其後矣乎!慨其知此而不知求子之道也,良可惜哉!奈何委乎自棄者甘於命,過乎慮念者惑於巫。忍心害理,曷此甚也?大抵君子當造命,不當委命。

愚為是論,亦理法之准者言之耳,豈曰無徵而不信乎!

白話文:

即使有例外情況,也只是偶然的僥倖。男女若在生病期間懷孕,這種情況也存在,我曾考察過,雖然懷孕了,但多半會流產;即使順利生產,也多半會難產;即使生下來,孩子也多半體弱多病。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觀察過剛出生的嬰兒,他們在襁褓之中,內心沒有七情六慾的干擾,外在也沒有六種氣候的侵襲,照理說不應該生病。

然而,他們卻患有各種疾病,像是變蒸(指嬰兒發育過程中的生理變化)、驚嚇、皮膚出疹、癲癇、皮膚潰爛、抽搐、咳嗽有痰、長痘疹、火氣引起的紅疹、紅色腫瘤、顱骨分離、雞胸、下巴發育遲緩、內臟下垂、鵝口瘡、舌頭腫大等症狀。這些難道不是因為父母精血不足,以及母親懷孕期間身體虛弱,沒有好好調養所造成的嗎?此外,有些父母在孩子還沒滿一百天,就給他們吃過鹹或過酸的食物;還沒到適合吃副食品的年紀,就給他們吃肥膩甜膩的食物,導致孩子百病叢生。

孩子還會罹患丁奚(嬰兒腹部皮膚發紅)、溢奶、五疳(多種營養不良症狀)、嘔吐、黃疸、腹脹、水腫、腹部腫塊、瘧疾、痢疾、積聚(腹內腫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等症狀。這些難道不是因為飲食不當、調養失宜所造成的嗎?由此可見,大部分的疾病是胎裡帶來的,少部分是飲食不當造成的。有些孩子天生體質虛弱,稟賦不足。有些孕婦情緒起伏不定,胎氣也跟著波動;有些孕婦喜歡吃燒烤油炸等刺激性食物;有些孕婦喜怒無常,嗜欲無度。

要知道,嬰兒在母親體內時,與母親的氣脈相通,母親餓了,嬰兒也會餓;母親飽了,嬰兒也會飽。母親的舉止、飲食、作息,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因此都會讓胎兒受到疾病的侵襲。古代婦女懷孕時,睡覺不側臥,坐著不歪斜,站立不傾斜,不吃不正的食物,不坐不端的席子。眼睛不看不正當的顏色,耳朵不聽淫穢的聲音,晚上讓盲人誦讀詩經,講述正經事理。這樣生出來的孩子,容貌端正,才華過人。

可是現在的人,愛孩子沒有節制,過度溺愛,反而傷害了孩子的生命,導致許多孩子夭折,這跟被困在牢籠中,無法順其自然成長有什麼差別呢?我常常看到溫柔善良的婦女,懷孕時起居作息有規律,生出來的孩子就比較少生病,出痘疹的機率也比較低,這種做法是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為人父母的,難道不應該在這方面多加留意嗎?由此看來,賢明和愚笨、成功和失敗的差異就很明顯了。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家都知道孝順要奉養父母,但又有誰知道最大的孝順,其實是好好地傳宗接代呢?可嘆的是,人們知道這個道理,卻不知道求子之道!實在是太可惜了!為何有人自甘墮落,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有人則過度憂慮,迷信巫術?這種殘忍害理的行為,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總的來說,君子應該努力創造命運,而不是聽天由命。

我寫這篇文章,只是根據道理和法則來闡述,難道沒有憑據就不能讓人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