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四 (3)
卷之八十四 (3)
1. 陰虛論
《格致餘論》云: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常有餘,血常不足。蓋有餘之陽氣者,非直指心經之元陽也,諸火之謂也。夫火有二:心為君火,五行正一之火也;三焦為相火,諸動邪妄之火也。凡一有動,相火隨之而燔,燒爍真陰,竭枯精髓。經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之謂也。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溫也者,溫養其氣而調和之,以靜勝夫動也。經曰:勞者溫之。是以味也者,藥味也。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可見補陰一方,人人之所必用,自壯至老,而不可缺焉者也。丹溪曰:因火而成疾者,十有八九;不因火而成疾者,百無一二。
故夫火乃無根之物,人之一身五臟六腑無所不有。惟陰盛可以制伏之。趙繼宗謂:陰本不足,故不必補;補不足者,而至於有餘,則反有太過之害。籲!趙亦未之思耳。助不給,補不足,理之自然;實其實,虛其虛,醫之深弊。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所以責其陰之不足,則虛火乘之而起,精血津液皆為之枯涸,而夢遺淋濁、虛勞內熱之證作矣。治法責其無水,當以補陰之劑,與夫養血調中,滋陰降火之屬。又云:補腎者,不必齊以寒。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固未嘗膠於知柏之補陰,而當識其有為知柏之君者,斯可矣。
不然,多見苦寒傷胃,執一無權,身且不保,而欲望其有子也,烏可得乎?是則滋陰之劑,故雖無恙,而亦可以常服矣,所謂緩則治其本也。兼夫澄心息慮,以溫養之,多服健干斑龍等劑。而於子也,殆必欲之則至,其如視諸掌乎。夫何人多不察,妄信輕依,頓服辛熱香燥助陽之藥,適與以火濟火,援石拯溺,抱薪救焚斯何異矣?高明君子,幸其鑑之。
白話文:
《格致餘論》說:「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氣常常有餘,血常常不足。」所謂陽氣有餘,並非單指心經的元陽,而是指各種火熱之氣。火有兩種:心火是君火,屬於五行中的正火;三焦之火是相火,屬於各種妄動邪火。只要其中一種火妄動,相火就會跟著燃燒,灼燒真正的陰液,耗竭精髓。經書說:「要壯大水的功能,才能制約陽熱。」就是這個道理。
經書又說:「形體虛弱的,要用氣來溫養;精液不足的,要用味道來補養。」溫養是指用溫和的方式調養氣血,使其平和,以靜制動。經書說:「勞損虛弱的,要用溫養的方法。」這裡說的味道,指的是藥物的味道。經書說:「陰液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可見補陰是每個人都必須使用的,從年輕到年老都不能缺少。朱丹溪說:「因為火熱而生病的,十之八九;不是因為火熱而生病的,百無一二。」
火是沒有根源的,存在於人體各個臟腑。只有陰液充足才能制約它。趙繼宗認為:「陰液本來就不足,所以不必去補;如果補到有餘,反而會有過度的危害。」唉!趙繼宗沒有仔細思考。幫助不足的,補給不足的,這是自然道理;實證就應該洩實,虛證就應該補虛,這才是醫學的深層道理。如果危險的時候不去扶持,跌倒的時候不去攙扶,那要醫生有何用呢?經書說:「凡是用寒藥治療反而發熱的,就要用補陰的方法。」
所以說陰液不足,虛火就會趁虛而起,精血津液都會因此枯竭,就會出現夢遺、淋濁、虛勞內熱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針對陰液不足,要用補陰的藥物,以及養血調中、滋陰降火的藥物。經書又說:「補腎陰,不必一味用寒涼的藥。補強腎陰,用溫熱的藥也是可以的。」這說明補陰藥並非只有知柏地黃丸,要知道有比知柏地黃丸更適合的藥,這樣才可以。
不然,就會常見苦寒藥物損傷脾胃,執著於一種治療方法而沒有權變,這樣連自身都難保,更別說想要有後代了,怎麼可能呢?所以說滋陰的藥物,即使沒有疾病,也可以經常服用,這就是所謂的「緩則治其本」。同時要保持心境平和,減少思慮,用溫和的方式調養,多服用健脾、固腎、填精的藥物,這樣要想要有子嗣,就像探囊取物一樣容易。為什麼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盲目輕信,立刻服用辛熱香燥的助陽藥,這就好比用火去救火,抱著石頭去救溺水的人,抱著柴火去救火,有什麼區別呢?希望高明的君子能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