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10)
卷之九十四 (10)
1. 十齊
【宣】,可以去壅,薑、橘之屬是也。鬱而不散,宜宣劑以散之。俚之人皆以宣為瀉劑,抑不知十劑之中已有通劑。舉世皆曰:春宜宣,以為下奪之藥,抑不知仲景曰:大法春宜吐,以春病則人病在頭故也。況十劑之中獨不見吐劑,豈非宣劑則所謂吐劑者乎?《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宣者升而上之也。以君召臣曰宣,義或同。
傷寒邪氣在上,宜瓜蒂散。頭痛,蔥根豆豉湯。傷寒懊憹,宜梔子豉湯。精神昏憒,宜梔子厚朴湯。自瓜蒂而下皆湧劑也。乃仲景不傳之妙,令人皆作平劑用之,未有發其秘者。予因發之,然則為湧明矣。故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於上,上而不下,下久則喘嗽、脹滿、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
【通】,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留而不行,宣通劑以行之,流通之謂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大黃、琥珀、八正散之屬。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雖通與瀉相類,大率通為輕而瀉為重也。凡麻痹、鬱滯經隧不利,非通劑莫能愈也。
【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弱而不足,宜補劑以扶之,補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藥丸、鹿茸丸之補劑,然此乃衰老下脫之人方宜用之。今往往於少年之人用之,其極甚矣!古之甘平、甘溫、苦溫、辛溫皆作補劑,豈獨硫黃、天雄為補哉?況五臟各有補瀉,肝實瀉心,肺虛補腎。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
大率虛有六: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設陽虛則以乾薑、附子,陰虛則補以大黃、硝石。世傳以熱為補,以寒為瀉,雖非一日,豈知苦酸甘辛鹹各補其臟。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用藥者,使病者進五穀,真得補之道也。若大邪未去,方滿方悶,心火方實,腎水方耗,而驟言鹿茸、附子,庸詎知其所謂補劑者乎?
【瀉】,可以去結,葶藶、硝黃之屬是也。閒而有餘,宜瀉劑以除之,泄瀉之謂也。諸痛為實,痛隨利減。經曰:實則瀉之,其實者散而瀉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惟巴豆不可不慎焉。蓋巴豆之性燥熱,毒不去變生他疾,縱不得已而用之,必以他藥制其毒,百千證中或可一二用之。非有暴急之疾,大黃、牽牛、甘遂、芒硝足矣。
令人往往以巴豆熱而不畏,以大黃寒而反畏,庸詎知其所謂瀉劑者乎?
【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實而氣蘊,宜輕劑以揚之。風寒之邪始發皮膚,頭痛、身熱宜輕劑或風散,升麻、葛根之屬是也。經曰:因其輕而揚之,發散所謂解表也。疥癬痤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故桂枝、麻黃、防風之屬亦然。設感冒傷風頭痛身熱,二日內用雙解散及嚏藥,解表出汗皆輕劑之云耳。
白話文:
【宣】
可以疏通阻塞,就像生薑、橘子這類藥物。當身體氣機鬱悶不通暢時,就應該使用宣散的藥物來疏散。一般人認為宣是瀉下的藥物,卻不知道十劑中本身就有通行的藥物。世人皆說春天適合宣散,認為是瀉下奪走的藥物,卻不知張仲景說:「春季的治療大法應該用催吐,因為春天的疾病通常病位在頭部。」況且十劑之中獨獨沒有催吐的藥物,難道宣劑不就是所謂的催吐劑嗎?《黃帝內經》說:「對於高位的病邪,應該向上引導使之排出。」這就說明宣散的藥物有向上提升的作用。如同君王召見臣子,也有「宣」的意思,或許就是同樣的道理。
傷寒邪氣停留在上部時,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頭痛可以用蔥根豆豉湯。傷寒導致胸中煩悶可以用梔子豉湯。精神昏沉可以用梔子厚朴湯。從瓜蒂散以下都是湧吐的藥物。這是張仲景不輕易傳授的奧妙,大家都把它當作一般的藥物使用,沒有人能發掘其中的秘密。我現在將它揭露出來,那麼它們是屬於催吐的性質就很明顯了。所以像癲癇、中風、胸中積聚實邪、痰飲寒凝,以及胸中熱鬱於上,無法下行,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喘咳、腹脹、水腫等疾病,非用宣劑不能治癒。
【通】
可以疏通行滯,就像木通、防己這類藥物。當身體內的氣機停滯不通暢時,就應該使用疏通的藥物來使其運行,這就是流通的意思。大小便不通暢時,應該使用木通、海金沙、大黃、琥珀、八正散等藥物。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卻又排不出來,雖然通和瀉有相似之處,但大致上通的作用比較輕緩,瀉的作用比較峻猛。凡是麻痹、氣機鬱滯、經絡不通暢,非用通劑不能治癒。
【補】
可以補養虛弱,就像人參、羊肉這類藥物。當身體虛弱不足時,應該使用補養的藥物來扶助,以補充其不足。一般人都知道山藥丸、鹿茸丸這類補藥,但這些藥物只適合衰老、精氣下脫的人使用。現在卻常常用在年輕人身上,實在是太過分了!古代的甘平、甘溫、苦溫、辛溫的藥物都可當作補藥,難道只有硫磺、附子才能算是補藥嗎?況且五臟各有補瀉的方法,例如肝實證要瀉心火,肺虛要補腎水。《黃帝內經》說:「東方屬於實證,西方屬於虛證,要瀉南方心火,補北方腎水。」
大致上虛證有六種: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如果是陽虛,就用乾薑、附子來補;陰虛就用大黃、硝石來補。世俗都認為熱性的藥物是補藥,寒性的藥物是瀉藥,雖然由來已久,卻不知道苦、酸、甘、辛、鹹五味各自有補益臟腑的作用。《黃帝內經》說:「精氣不足的人,要用五味來補充。」善於用藥的醫生,會讓病人攝取五穀雜糧,才是真正得到補養的方法。如果體內的邪氣還沒有去除,胸腹脹滿,心火旺盛,腎水虧耗,卻馬上使用鹿茸、附子這些峻補的藥物,又怎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補呢?
【瀉】
可以排除積滯,就像葶藶、硝黃這類藥物。當身體內有積滯多餘時,就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清除,這就是泄瀉的意思。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疼痛會隨著瀉下而減輕。《黃帝內經》說:「實證就要瀉下它。」所謂實證,要用疏散的藥物瀉下它;如果是腹部脹滿,要用瀉下的藥物從體內清除。大黃、牽牛、甘遂、巴豆等都屬於瀉下的藥物。其中巴豆必須謹慎使用,因為巴豆的藥性燥熱,毒性如果沒有去除,會產生其他疾病。即使不得已必須使用,也要用其他藥物來抑制它的毒性,在眾多疾病中或許只有一兩種情況可以使用。如果沒有緊急的疾病,使用大黃、牽牛、甘遂、芒硝就足夠了。
世人往往因為巴豆藥性熱而不知畏懼,反而因為大黃藥性寒而害怕,又怎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瀉下藥呢?
【輕】
可以去除實邪,就像麻黃、葛根這類藥物。當身體內有實邪且氣機鬱滯時,就應該使用輕揚的藥物來疏散。當風寒邪氣剛侵入皮膚,產生頭痛、發熱等症狀時,就應該使用輕劑或發散風邪的藥物,像是升麻、葛根之類。《黃帝內經》說:「因應病邪輕淺的特性,就用輕揚的藥物來疏散。」發散風寒就是所謂的解表。像是疥瘡、癬、痤瘡、粉刺等皮膚病,也應該用解表的藥物,通過發汗來排泄邪氣,或是用藥物熏蒸,這些都屬於輕劑。所以桂枝、麻黃、防風等藥物也是如此。如果感冒傷風,出現頭痛發熱,在兩天內使用雙解散或噴嚏藥,通過解表發汗來治療,都屬於輕劑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