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十三 (1)
卷之七十三 (1)
1. 遺溺敘論
《內經》曰:膀胱不約為遺溺。又曰:督脈生病為遺溺。又云:肝脈生病亦遺溺。(二經循陰器系廷孔,病則榮衛不至,氣血虛勞,不能約束水道之竅,故遺失不禁也。)
《玉機微義》云:遺溺為病,本於經虛,亦有過服寒涼之劑而致者。如東垣曰:立夏前誤服白虎湯過多致遺溺者,宜溫藥升陽以解之是也。故用藥者當審誅罰無過之戒。
董氏云:人之漩溺,藉心腎二氣之所傳送,蓋心與小腸為表裡,腎與膀胱為表裡,若心腎氣衰,陽道不運,則傳送失度,必有遺溺失禁之患。故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是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膀胱失去約束就會遺尿。又說:督脈生病也會導致遺尿。還說:肝脈生病也會導致遺尿。(這兩條經脈都經過陰部,聯繫著尿道口,如果生病,就會導致氣血無法順利到達,身體虛弱勞損,無法約束控制排尿的孔竅,所以就會遺尿,控制不住。)
《玉機微義》說:遺尿這個病,根本原因是經絡虛弱,也有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而導致的。例如,李東垣說:立夏前誤服過多白虎湯導致遺尿的人,應該用溫補陽氣的藥物來解決。所以用藥的人應該謹慎,不要過度用藥。
董氏說:人體的排尿,是依靠心腎兩氣的傳輸運送。心和小腸互為表裡,腎和膀胱互為表裡。如果心腎之氣衰弱,陽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傳輸失常,一定會出現遺尿、控制不住小便的問題。所以經典上說:膀胱功能不利導致小便不通暢是癃閉,不能約束小便就是遺尿。
2. 遺溺為三焦不足之病
三焦氣虛皆足以致遺溺,肺從上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上連肺,故兩臟更是子母臟也。母虛子亦虛,肺屬金,腎與膀胱屬水,所以金乃水之源,膀胱乃滲泄之腑,腎者主之,此則三焦不足可知矣。
白話文:
遺尿(尿床)這種情況,是三焦功能不足的疾病所引起的。三焦氣虛弱都可能導致遺尿。肺位於上焦,負責疏通和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腎臟則向上與肺相連,因此這兩個臟器就像母子一樣關係密切。母親虛弱,兒子也會跟著虛弱。肺屬性為金,腎和膀胱屬性為水,所以金是水的源頭。膀胱是負責排泄的器官,而腎臟主導膀胱的運作。由此可見,遺尿的確是三焦功能不足所引起的。
3. 遺溺與小使不禁略有分辨
遺者,如睡中遺出而不自知,日間遺出而方知也。不禁者,時常欲解而不能自禁止也。由是皆為虛候。而病機莫不皆同,但不禁者,為少差,而遺溺者猶甚也。
白話文:
遺尿,指的是像睡夢中尿液自己流出而不知道,或是白天尿出來後才發現。小便不禁,指的是常常想小便卻無法控制。這些情況都是屬於虛弱的症狀。它們的病理機制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小便不禁的情況稍微輕微一些,而遺尿的情況就比較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