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3)

1. 治痢通用諸劑

(《宣明》)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新久赤白青黑痛疼諸證。

真阿膠(炒珠別研末),烏梅肉,黃連,黃柏,乾薑(炮黑),赤茯苓,赤芍藥,當歸(酒洗。各等分),

上為細末,入阿膠末和勻,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連夜五六服。小兒綠豆大丸服。

(《選要》)變通丸,治赤白痢疾,臍腹疼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裡急後重,及腸風下血。

吳茱萸(去梗,湯泡炒乾),黃連(大者銼豆許)

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濕,過一宿同炒熟,各自揀出,研為末,各用粟米爛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下,各十五丸,用乾薑甘草湯送下。紅痢,甘草湯送下黃連丸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為末,米飲調下。此方乃浙西河山純老以傳蘇韜光,數十年救人無數,人多求方,不敢輕授,恐以其藥品之微而忽之。洪氏方亦有制,惟湯使少異。

(《和劑》)戊己丸,治脾經受濕,瀉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炒),吳茱萸(泡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仁齋)保和丸,治脾虛積滯下痢不能下者,用此消導之最效。(方見飲食門。)

(丹溪)黃連滑石湯,治痢疾。

黃連,滑石,生地黃,白芍藥,蒼朮,白朮,當歸,青皮,條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重急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下之。嘔者用薑汁、半夏。

(丹溪)黃連乾薑湯,治赤白痢疾,日夜無度。

黃連(一錢),當歸(二錢),烏梅(三個),黃柏(一錢),乾薑(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服。

(丹溪)黃連大黃湯,治熱血痢。

黃連,大黃,黃芩,黃柏,枳殼,當歸,芍藥,滑石,桃仁,甘草,白朮(等分),

上為細末,或煎服丸服皆可。

(丹溪)清六丸,治血痢神效。

溫六丸,治痢及水瀉皆效。(以上二方並見瀉門。)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常用藥方

(出自《宣明論方》)阿膠梅連丸:能治療各種痢疾,不論是新發或舊疾,紅痢、白痢、青痢、黑痢,或是伴隨疼痛的各種症狀都有效。

成分: 真阿膠(炒過後磨成粉),烏梅肉,黃連,黃柏,乾薑(炮製成黑色的),赤茯苓,赤芍藥,當歸(用酒洗過)。以上藥材等量。

做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加入阿膠粉攪拌均勻,滴入少許水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十丸,在飯前或晚上連續服用五到六次。小孩服用綠豆大小的藥丸。

(出自《選要》)變通丸:能治療紅痢、白痢,伴隨臍腹疼痛,日夜排便不止,膿血混合,裡急後重,以及腸風下血等症狀。

成分: 吳茱萸(去除梗,用熱水浸泡後炒乾),黃連(較大顆的切成豆子大小)。以上藥材等量。

做法: 將以上兩味藥材等量混合,用好酒拌濕,放置一晚後一起炒熟,各自挑出,磨成粉,再用軟爛的粟米飯分別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如果是紅痢或白痢,則每次服用十五丸,用乾薑甘草湯送服。紅痢,用甘草湯送服黃連丸三十丸;白痢,用乾薑湯送服吳茱萸丸三十丸。也可以將藥材磨成粉,用米湯調服。這個藥方是浙西一位名叫河山的長者傳給蘇韜光的,數十年救人無數。很多人都想求這個藥方,但因藥材看似普通而不輕易傳授。洪氏的藥方也有這個藥理,只是湯劑的配伍稍微不同。

(出自《和劑局方》)戊己丸:能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瀉痢不止,消化不良,臍腹刺痛。

成分: 黃連(炒過),吳茱萸(浸泡後炒過),白芍藥。以上藥材各五兩。

做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七十丸,在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

(出自仁齋)保和丸:能治療脾虛積滯引起的痢疾無法排出的情況,此藥方具有很好的消導作用(藥方內容見飲食門)。

(出自丹溪)黃連滑石湯:能治療痢疾。

成分: 黃連,滑石,生地黃,白芍藥,蒼朮,白朮,當歸,青皮,條芩。以上藥材等量。

做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七錢,加一盞半水煎至一盞,在飯前溫服。病情嚴重者可加入桃仁、檳榔;更嚴重者可加大黃來瀉下。若有嘔吐症狀,可加入薑汁、半夏。

(出自丹溪)黃連乾薑湯:能治療紅痢、白痢,日夜排便不止。

成分: 黃連(一錢),當歸(二錢),烏梅(三個),黃柏(一錢),乾薑(五分)。

做法: 以上藥材為一劑,加一盞半水煎至一盞,在飯前服用。

(出自丹溪)黃連大黃湯:能治療熱血痢。

成分: 黃連,大黃,黃芩,黃柏,枳殼,當歸,芍藥,滑石,桃仁,甘草,白朮。以上藥材等量。

做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可以煎服或製成藥丸服用。

(出自丹溪)清六丸:能有效治療血痢。

溫六丸:能有效治療痢疾及水瀉。(以上兩個藥方內容見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