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21)
卷之十四 (21)
1. 評三承氣湯
或問曰:承氣湯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淺深緩急次第,可得聞乎?曰:太陽傳於陽明者,自表之裡,無形傳至有形,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以其硝黃猛烈故也。少陽傳於陽明,為逆傳來者,陽明居太少之中,故從乎中治,宜小承氣湯之緩也。若夫正陽陽明,為本經傳於有形,故用調胃承氣湯之緩劑。
無太少二氣之傳,故不用厚朴枳實燥藥,所謂有緩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氣湯,下藥之最急者;大柴胡湯,下藥之最緩者。調胃承氣湯,急之次者;小承氣湯,緩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氣湯治三焦俱實,否滿燥堅全,故用厚朴枳實苦寒瀉滿,芒硝咸以除堅,大黃之苦以瀉實熱。此為胃實不大便,發熱狂言譫語,三焦俱實而用之者也。小承氣湯治上焦積熱而成否實,以厚朴枳實去痞,大黃瀉實熱。不用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此為上焦實熱而用之者也。
調胃承氣湯治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甘草調胃和中,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樸實以傷上焦之元氣也。桃仁承氣湯治中焦於血積熱。經曰:中焦如漚,血之源也。中焦熱甚則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譫語則以調胃承氣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樸實以傷上焦。
此則諸承氣因證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謂無形有形緩急次第,惟見其大略焉耳,豈若直以三焦證治而論,不亦深切著明也哉!《傷寒論》潮熱條云:設當行大承氣湯,亦須先與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行攻法,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也,乃可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者,此先硬後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不能食也。凡傷寒攻熱邪,皆用湯液滌盪熱積,不可用圓子藥攻,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有人問說:承氣湯既然有大、小、調胃三種不同的種類,治療時必定有輕重緩急的順序,可以說來聽聽嗎?回答是:太陽病傳到陽明病,是從表層的無形之邪傳到內裡的有形實證,所以要用大承氣湯快速攻下,因為它用了芒硝和黃,藥性猛烈。少陽病傳到陽明病,是逆向傳來的,陽明病的位置在少陽和太陰之間,所以要從中間調理,適合用小承氣湯慢慢地瀉下。至於正陽陽明病,是本經自己傳到有形實證,所以要用調胃承氣湯這種比較溫和的藥方。
因為沒有太陰和少陰之邪的傳變,所以不用厚朴和枳實這類燥烈的藥,這就是所謂的用藥有緩急之分。大承氣湯是攻下藥力最猛的;大柴胡湯則是攻下藥力最慢的。調胃承氣湯是藥力次於大承氣湯的,而小承氣湯則是藥力次於調胃承氣湯的。
春甫認為:大承氣湯治療的是三焦都壅實的證候,症狀是脹滿、燥熱、便秘堅硬,所以用厚朴、枳實的苦寒之性來瀉滿,用芒硝的鹹味來除堅硬,用大黃的苦味來瀉實熱。這是用在胃部積實而大便不通、發熱、胡言亂語、三焦都壅實的情況。小承氣湯治療的是上焦積熱形成的痞滿實證,用厚朴、枳實來消除痞塞,用大黃來瀉實熱。它不用芒硝,是為了不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這是用在上焦實熱的病症。
調胃承氣湯治療的是邪氣停留在中焦,出現燥、實、堅三種症狀,所以用甘草來調和胃氣,用芒硝來潤燥,用大黃來瀉實。它不用厚朴和枳實,是為了不傷到上焦的元氣。桃仁承氣湯治療的是中焦血瘀積熱的病症。《內經》說:「中焦如漚,血之源也。」中焦熱盛就會導致血瘀凝滯,所以會有腹痛無法忍受的情況。如果出現胡言亂語,就要用調胃承氣湯再加桃仁和肉桂來破除血瘀,同樣不用厚朴和枳實,以免損傷上焦。
這些承氣湯都是根據不同的病證來立方的,不可隨意更改名稱。前面說的無形、有形、緩急次第,只是大致的說法,哪裡比得上直接用三焦的證治來論述,豈不是更加深入而明確嗎?《傷寒論》潮熱篇說:「如果應該用大承氣湯,也必須先用小承氣湯,如果沒有放屁,就不能攻下。」
仲景說:陽明病大便不通六七天,擔心有燥屎,想要用攻下法,先給予少量的的小承氣湯,如果肚子有放屁,這是有燥屎,才可以再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沒有放屁,這代表是先硬後溏,千萬不能攻下;如果攻下,一定會腹脹而且吃不下飯。凡是傷寒攻治熱邪,都用湯藥來清除熱積,不可以服用丸劑類的藥,一定要知道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