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三 (5)
卷之四十三 (5)
1. 治痰條例
痰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挾濕者則分利之。
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吐則有汗,故曰發散。)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去。
稠痰膠固者必用吐,脈浮者亦必用吐。
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吐難得出。
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
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也,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齏汁之類。
中焦有痰食積,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峻用攻之,攻盡則虛矣。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胃虛,則痰反易生而多矣。治痰病久滯不通,狀若寒凝,不用溫藥導引,必有拒格之患。況有風寒外束,痰氣內郁者,不用溫散,亦何以開鬱行滯也?亦有峻用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痰反易生,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運下。治痰用寒涼攻擊藥過多而痰不去,此必脾氣虛而不運行也,亦須佐以溫補。
肥人氣虛有痰,宜二陳、參、術。
瘦人血虛有火,當歸、黃芩、礞石丸之屬。
痰成塊吐咯不出,氣鬱者,難治。
白話文:
痰在身體表面,就用發汗的方式;在身體內部,就用排泄的方式;如果痰是夾雜濕氣的,就用利尿的方式來排除。
痰在經絡中,非要吐出來不可,吐出來的動作本身就帶有發散的意義。(因為吐會讓人出汗,所以說有發散的效果。)
痰在橫膈膜以上,必須要用催吐的方法,用瀉下的方法也無法去除。
濃稠、黏膩的痰,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脈象浮的時候也適合用催吐。
如果體內氣血旺盛,痰是熱性的,而且堵在上半身,那很難用催吐的方式排出。
痰在腸胃之間,可以透過排泄的方式來治療。
凡是使用催吐藥物,應該要提升體內的氣,這樣才容易吐出來,例如防風、山梔子、川芎、桔梗、芽茶、生薑、薑汁等藥物。
中焦(脾胃)有痰和食物積滯,胃氣需要依靠這些來滋養,所以不可以馬上用峻烈的藥物來攻克,如果攻伐過度就會虛弱了。
凡是治療痰,如果過度使用利尿的藥物,導致脾胃虛弱,反而更容易產生痰而且會更多。治療痰病如果久病不通,狀況像寒氣凝結一樣,如果不用溫熱的藥物來引導,一定會有阻礙難通的問題。何況如果還有風寒束縛在體外,痰氣鬱積在體內,如果不用溫散的藥物,又如何能夠解開鬱結、暢通行氣呢?也有人過度使用峻烈的利尿藥物,導致脾氣更加虛弱,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反而更容易產生痰,這時候就應該要補養脾胃,清暢中焦的氣,痰自然就會被運送排出了。如果治療痰,過度使用寒涼攻擊的藥物而痰卻無法去除,這一定是脾氣虛弱而無法運化,這時候也需要輔助用溫補的藥物。
肥胖的人如果氣虛有痰,適合用二陳湯、參苓白朮散之類的藥方。
瘦弱的人如果血虛有火氣,適合用當歸、黃芩、礞石丸之類的藥方。
痰變成塊狀,想吐卻吐不出來,如果是因為氣鬱造成的,就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