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1)

1. 內傷門

李東垣以飲食勞倦為內傷不足之病,謂因飢飽不調傷損脾胃所致。蓋人之所藉以生者,脾胃為本,必賴飲食滋養。若調養失宜,勞役過傷,失其所養,則脾胃氣虛,不能升達,陷郁為熱,亦與外感發熱相似。人多誤以內傷混作外感處治,故東垣著《脾胃內傷論》,制以補中益氣湯,非為飲食有餘之立法也。王安道謂其不著飲食有餘之傷,以為白璧微瑕之誚,其亦責備之過也。

然則內傷專言其虛,而胃氣下陷主於升補,不可混言。飲食有餘之傷,可用消導。今以有餘之傷,別為脾胃一門,不得附於勞倦不足中也。學者宜於各類求之。

白話文:

李東垣認為,因為飲食不當和過度勞累導致的疾病,屬於體內虛弱的範疇,主要是因為飢餓或飽食不規律,損害了脾胃功能。人的生命依靠脾胃為根本,必須依賴飲食的滋養。如果飲食調養不當,或過度勞累,使身體失去滋養,就會導致脾胃氣虛,無法正常向上運行,反而向下陷落並鬱積成熱,這種情況與外感發熱的症狀相似。很多人常常把內傷誤認為外感來治療,所以李東垣寫了《脾胃內傷論》,並創製了補中益氣湯,並不是為了治療飲食過量而設計的。王安道說李東垣沒有提到飲食過量的傷害,認為這是他的缺點,這也是過於苛責了。

然而,內傷專指身體虛弱,而胃氣下陷的治療原則是升舉補氣,不能混為一談。飲食過量的傷害,可以用消食導滯的方法來治療。現在把飲食過量的傷害,另外歸為脾胃一類,不應與勞累不足的內傷混在一起。學習醫學的人應該在各個類別中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