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9)

1.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不同,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有餘表實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

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毛羽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陽之分也,是胃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陽分,陽不得升,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以袒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

其表上虛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者也。

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以辨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御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胃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寒也,蓋脾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寒,或居陰無日處便惡之也。此常常有之,無間斷也。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而燥熱,上徹頭頂,傍徹皮膚,渾身燥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外傷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

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嗌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閉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得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躁熱發,必有所因,方見此證。

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表虛弱,又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作,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百病俱有身熱,又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依先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為準矣。

2. 辨外感八風之邪

或有飲食勞倦所傷之重者,三二日特與外傷風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分之,特異耳。

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夜增加愈甚。直傳入里作下證乃罷。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塞不通,能飲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能起。

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漫風起卻不惡也,惟惡窗隙些小賊風。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

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秘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蠡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

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別耳。

3. 辨口鼻以分內外

內傷勞役,飲食所傷,其證之顯必在口。夫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必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傷食必惡食,腹中不和,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

外傷風寒,其證必顯在鼻。經曰: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聲濁不清,其言壅盛有力,口中知味而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4. 辨手背手心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之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之病,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挾外傷者,則手背手心俱熱。

5. 辨氣少氣盛

內傷飲食勞倦者,心肺之氣先損,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不足以息,或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言之,亦怯而無力,其聲低微。此其內傷氣少不足之驗也。

外感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厲而有力。傷寒則鼻乾面赤,傷風則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雖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後重而有力。此皆外傷氣盛有餘之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