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9)

1.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不同,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有餘表實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

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毛羽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陽之分也,是胃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陽分,陽不得升,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以袒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

其表上虛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者也。

白話文:

外傷寒邪會引起發熱和惡寒,寒熱交替出現。這種熱症,是忽冷忽熱,就像羽毛拂過一樣,熱氣只浮在皮毛表面,說明熱邪在表層。這就是寒邪侵犯人體最高部位的表現。皮膚、毛髮和腠理,是陽氣所在,是胃氣滋養的地方。寒邪乘虛而入,阻礙陽氣上升,所以會發熱。患者面色發紅,鼻塞不通,心中煩躁,稍稍露出皮膚,就受不了寒冷。

表面的虛熱就只有這些症狀。而惡寒的症狀則更嚴重,即使穿厚衣,躲在帳篷里,靠近火堆,也無法抵禦寒冷。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嚴重,一定要等到寒邪深入內裡,轉為下焦症狀時才會減輕。寒熱交替出現,從來沒有間斷過。

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以辨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御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胃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寒也,蓋脾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寒,或居陰無日處便惡之也。此常常有之,無間斷也。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

白話文:

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以辨之矣。

內傷由於飲食不節,或過度勞累所致,也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腰痛等症狀,這些症狀與太陽表證(外感風寒)略有相似之處,但其他方面都不同,需仔細辨證才能區分。

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御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

內傷不足的病症,由於體表陽氣不足,無法抵抗風寒,因此容易感受風寒,這類情況非常常見。

其躁熱發於胃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寒也,蓋脾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

內傷導致胃中躁熱的現象,也偶爾會發生,但與外感寒邪造成的寒症並不相同。這種惡寒的症狀,是因為脾胃不足,導致營養精氣下降,侵犯腎肝,這是氣虛痿厥、氣逆的初期表現。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寒,或居陰無日處便惡之也。

如果胃氣正常,飲食進入胃部後,營養精氣會上行,滋養心肺,並供給上焦皮膚、毛孔、腠理的元氣。如果營養精氣下降,則心肺得不到滋養,皮膚缺乏陽氣,失去表面的保護。因此,陽氣不足,皮毛之間虛弱,只要遇到風寒,或者待在陰暗無陽光的地方,就會感到寒冷。

此常常有之,無間斷也。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

這種現象經常發生,無時無刻不在。只要避開風寒,待在溫暖的地方,或者添加衣物、蓋被,溫養皮膚,就可以消除寒冷感。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而燥熱,上徹頭頂,傍徹皮膚,渾身燥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外傷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

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嗌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閉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得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躁熱發,必有所因,方見此證。

白話文:

這是一種熱症,不是因為外感風寒導致的表症。這種熱症是因為皮膚毛髮之間發熱,是腎臟受到脾胃下流的濕氣阻塞,導致陰火上衝,產生蒸騰燥熱,熱氣向上到達頭頂,向外擴散至皮膚,全身燥熱。只要脫掉衣服,在涼爽的地方待一會兒就會好,或者熱到出汗也會緩解。而外感風寒發熱,怎麼可能出汗呢?如果能出汗,就表示外感已經好了。這樣一比,難道還不如黑白分明容易辨別嗎?

當身體虛弱受傷時,就會出現燥熱症狀。可能是因為口吸入風寒之氣,鬱積在體內,導致陰火上升,使咽喉不通暢。吸入的氣體想要進入,卻被膈上衝脈的火氣阻擋,無法進入。胸中的氣被外界的風寒阻遏,無法舒展,導致嘴巴閉合,眼睛瞪大,嚴重時會發出聲音,氣體無法上下流通,卡在咽喉,感覺快要窒息。還可能是因為呃逆、嘔吐導致燥熱發作,必定有其原因,才能出現這種症狀。

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表虛弱,又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作,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百病俱有身熱,又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依先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為準矣。

白話文:

表虛容易受風寒侵襲,又因為陰虛而導致燥熱,這種燥熱來得快去得也快。表虛無陽,無法抵禦風寒,所以很容易再次出現風寒症狀。表虛無陽是常有的事,而燥熱則偶爾出現。這兩種症狀不會同時出現,燥熱之後就會出現寒症,寒症之後就會出現燥熱,不像外傷導致的寒熱,是持續不斷地交替出現。

許多疾病都會伴隨發熱,有的叫做肌熱,有的叫做皮膚間熱。用手摸才能感覺到,這就是身體有形狀的熱。這些熱都需要等到陰陽調和,出汗之後才會好轉。不應該在此基礎上分辨,因為虛實內外各種病症都有發熱,因此很難辨別。只要依照之前的說法,以病人自覺的發熱惡寒和燥熱來判斷即可。

2. 辨外感八風之邪

或有飲食勞倦所傷之重者,三二日特與外傷風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分之,特異耳。

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夜增加愈甚。直傳入里作下證乃罷。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塞不通,能飲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能起。

白話文:

外感風寒會導致怕風、出汗、頭痛、流鼻涕,這些症狀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直到風寒深入身體內部,轉變成下焦的病症才會停止。病人說話聲音會變得沉重、粗啞、高亢有力,鼻子不通氣,但還能正常吃飯,肚子也舒服,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大小便正常,但是四肢骨骼疼痛,無法動彈,只能躺在床上,必須有人扶著才能起身。

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漫風起卻不惡也,惟惡窗隙些小賊風。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

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秘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蠡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

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別耳。

白話文:

內傷通常是因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而引起,雖然也怕風寒,但住在露天地中,遇到狂風暴雨也不害怕,只怕窗縫裡的小風。患者經常流鼻涕、頭痛、冒汗,時有時無。鼻腔呼吸短促,氣息不足,說話時氣短而無力。食慾不佳,有時吃不下東西,有時不想吃,三者經常交替出現。腹部不適,有時腹脹難舒。味覺淡漠,吃不出食物的味道,小便頻繁但並不口渴。

剛開始勞累生病的時候,食慾不佳,小便顏色深黃,大便經常困難,有時便秘,有時排泄物呈結塊狀,有時排泄物稀薄,只看到一些白色膿液,有時還會放屁,或排出黃色稀便,或排泄物稀薄呈白色,或排泄物結塊無法排出,或是感到心口堵塞,胸口鬱悶,像刀子割一樣的疼痛。這兩種情況有時會同時出現,有時又會交替出現。有時會感到胃部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至兩肋,並且伴隨臍下熱氣上湧,像滔滔江水般不可阻擋,陽明經氣逆行,擾亂胸腔,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熱邪傷及元氣,導致四肢乏力,無力活動,嗜睡懶散。

而外感風寒則不會出現這些症狀,所以很容易區分。

3. 辨口鼻以分內外

內傷勞役,飲食所傷,其證之顯必在口。夫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必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傷食必惡食,腹中不和,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

外傷風寒,其證必顯在鼻。經曰: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聲濁不清,其言壅盛有力,口中知味而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白話文:

內傷、過度勞累、飲食不節,這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必然會先表現在嘴巴上。嘴巴在中醫裡屬於坤土,脾胃之氣和嘴巴相通。飲食不規律,勞累過度,就會導致嘴巴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甚至五種味道都分辨不出來。如果因為吃壞東西而導致脾胃不和,就會出現厭食、腹脹、不想說話的症狀。即使勉強說話,聲音也會很虛弱。嘴巴里還會分泌很多唾液,鼻腔里可能有或沒有清鼻涕,這些都是屬於陰證。

第二段

外傷風寒,其證必顯在鼻。經曰: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聲濁不清,其言壅盛有力,口中知味而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外傷風寒,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必然會表現在鼻子。經書上說:「鼻子是肺臟的外在表現,肺氣和天空相通。」外傷風寒,就會影響到鼻子。聲音會變得沙啞不清,說話時氣息強勁,嘴巴仍然可以嘗到味道並且感到舒適。如果是傷寒,則面部發紅,鼻子堵塞且乾燥。如果是傷風,則鼻子會流出清鼻涕。

4. 辨手背手心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之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之病,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挾外傷者,則手背手心俱熱。

白話文:

內部受損和過度工作、飲食失調所引起的疾病,手掌會發熱但手背不會;外部受到風寒侵襲所引致的疾病,則是手背發熱但手掌不會。如果同時有內部受損和外部受創的情況,那麼手背和手掌都會發熱。

5. 辨氣少氣盛

內傷飲食勞倦者,心肺之氣先損,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不足以息,或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言之,亦怯而無力,其聲低微。此其內傷氣少不足之驗也。

外感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厲而有力。傷寒則鼻乾面赤,傷風則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雖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後重而有力。此皆外傷氣盛有餘之驗也。

白話文:

內傷、飲食勞累的人,心肺的氣息首先受損,熱氣傷了氣,四肢就沒有力氣活動,所以口鼻都會喘不過氣,氣不足以呼吸,甚至會喘不過氣來,懶得說話。有人問話,十次不想回答一次,即使回答了,也說話怯弱无力,聲音低微。這就是內傷導致氣少不足的表現。

外感風寒的人,心肺的元氣最初沒有減損,卻又添了邪氣,使鼻氣阻塞不通暢,氣出不來,只能從口中出來。但只要說一句話,就會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傷寒就會鼻乾面赤,傷風就會鼻流清涕。聲音嘶啞,雖然聲音響亮,卻像是從甕中傳出來,也同樣是先輕後重且有力。這些都是外感導致氣盛有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