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十八 (2)
卷之七十八 (2)
1. 蛔蟲治法
《醫余》曰:蛔蟲九蟲之數,人腹中皆有之。小兒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過多,胃虛而熱,生蟲令人腹痛,噁心口吐清水,腹上青筋。用火煨使君子與食,以殼煎湯送下,甚妙。然世人多於臨臥服之,又無日分,多不驗。唯月初四,五里,五更而服之,至日午前蟲盡下,可用溫平和胃藥調理一二日。
凡蟲在腹中,月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之,下旬頭向下,故中旬、下旬用藥,則不入蟲口,所以不驗也。牛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並肩而行,下旬生者,後隨之。貓之食鼠亦然。天地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
白話文:
《醫余》這本書說:蛔蟲是九種蟲的其中一種,人的肚子裡都有。小孩子如果太早斷奶,或是吃太多甜食,導致脾胃虛弱而產生熱,就會生蟲,使人肚子痛、噁心想吐出清水,肚子上還會出現青筋。可以用火烤過的使君子給病人吃,再用使君子的殼煎湯一起服用,效果非常好。但是現在的人大多在睡前吃,又沒有選時間,所以很多都沒效。只有在農曆初四、初五,清晨五更天的時候服用,到中午之前蟲就會全部排出,之後再用溫和的健胃藥調理一兩天就可以了。
通常蟲在肚子裡,上旬的時候頭部朝上,中旬的時候橫著,下旬的時候頭部朝下,所以如果在中旬或下旬用藥,藥就無法進入蟲的口中,因此效果不好。牛馬生下的小孩,上旬生的,會走在母親前面,中旬生的,會跟母親並肩走,下旬生的,會跟在母親後面。貓吃老鼠也是這樣。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所有的生物都遵循這個道理,但人們卻不知道。
2. 應聲蟲
《泊宅編》永州通判廳軍員毛景得奇疾,每語喉中必有物作聲相應。有道人教令誦《本草》藥名,至藍而默然,遂取藍捩汁而飲之。少頃,吐出肉塊長一寸余,人形悉具,自後無聲。
陳正敏《遯齋閒覽》載:楊勔勉中年得異疾,每發言應答,腹中有小聲效之,數年間其聲浸大。有道人見而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不應者,當取服之。勔如言,讀至雷丸,蟲無聲,乃頓服之,遂愈。正敏後至長沙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環而觀之甚眾,因教使服雷丸,丐者亦愈。
白話文:
永州通判廳的軍官毛景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每次他說話,喉嚨裡必定有個東西發出聲音回應他。有個道士教他念《本草》裡的藥名,念到「藍」這個字時,喉嚨裡就沒聲音了。於是就取藍草榨汁喝下去。過了一會兒,吐出一塊長一寸多的小肉塊,人形具備,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聲音了。
陳正敏的《遯齋閒覽》記載:楊勔勉中年時得了一種怪病,每次他說話或回答問題,肚子裡都會有個小小的聲音學他講話,經過幾年,那聲音越來越大。有個道士看到後很驚訝地說:「這是應聲蟲啊!如果久不醫治,可能會傳染給妻子兒女,應該要讀《本草》,遇到應聲蟲不跟著念的藥名,就把它吃下去。」楊勔勉照著做,念到「雷丸」時,肚子裡的蟲就沒聲音了,於是就立刻服用了雷丸,病就好了。後來,陳正敏到了長沙遇到一個乞丐,也有這種病,很多人圍觀,他就教那個乞丐服用雷丸,乞丐也因此痊癒了。
3. 誤吐酒蟲
《丁志》記齊州士曹席進孺招所親張彬秀才為館舍,彬嗜酒,每夜必置數升於床隅。一夕忘設,至夜半大渴,求之不可得,忿悶呼躁,俄頃嘔吐一物於地,旦起視之,見床下肉塊如肝而黃,上如蜂窠,猶微動,取酒沃之,唧唧有聲。始悟平生酒病根本,亟投諸火中。後遂不飲。
白話文:
《丁志》記載,齊州有個名叫席進孺的官吏,聘請他的親戚張彬秀才到家裡當老師。張彬很愛喝酒,每天晚上一定會在床邊放好幾升酒。有一天晚上,他忘了準備酒,到了半夜口渴難耐,卻怎麼也找不到酒,又氣又悶,焦躁不安。過了一會兒,他吐了一樣東西在地上。隔天早上起來一看,發現床下有個肉塊,像肝臟一樣呈現黃色,上面像蜂巢一樣,還微微蠕動著。他拿酒澆在肉塊上,肉塊發出唧唧的聲音。這時他才明白,原來自己長年喝酒的病根就在這裡,於是趕緊把肉塊丟到火中燒掉。之後,他就再也不喝酒了。
4. 柳子厚罵屍蟲
柳子厚《罵屍蟲》文云:人皆有三尸蟲,處之腹中,伺隱微失誤,輒籍記。日庚申,幸其人之昏睡,出讒於帝以求饗。以是人多謫過疾癘夭死。而醫經亦云: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為患害。其發作之狀,或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或磥塊湧起,或攣引腰脊,或精神雜錯,症變多端,其病大同而小異。
白話文:
柳宗元寫的《罵屍蟲》這篇文章說:人體內都有三種屍蟲,牠們住在人的肚子裡,伺機記錄人細微的過錯。每到庚申日,牠們會趁人睡著時,跑到天帝那裡進讒言,藉此換取食物。因此很多人因此被貶官、生病、或早夭而死。醫學典籍也說:這些屍蟲能與鬼神相通,常常引來外來的邪氣,使人受到傷害。牠們發作時的症狀,有時會讓人默默沉靜,不知道哪裡不舒服,但全身都不對勁;有時會肚子痛、腹脹、感覺很急迫;有時會出現腫塊隆起;有時會牽引到腰部和脊椎,感到痙攣;有時會精神錯亂,症狀變化多端,雖然各種病症大致相同,但細微處卻有不同。
5. 下寸白蟲
《庚志》誌趙子山字景高,寓居邵武軍天王寺,苦寸白蟲為撓。醫者戒云:是疾當止酒。向以素所躭嗜,欲罷不能。一夕醉於外舍,歸已夜半,口乾舌燥,倉卒無湯飲,適廊廡下有甕水,月色下照,瑩然可掬,即酌而飲之,其甘如飴,連飲數酌,乃就寢。迨曉,蟲出盈席,覺心腹頓寬,宿疾遂愈。一家皆驚異,驗其所由,蓋寺僕日織草履浸紅藤根水也。
白話文:
趙子山,字景高,住在邵武軍天王寺,被寸白蟲病困擾。醫生告誡他說:「這個病要戒酒。」但他因為平時就嗜酒,無法戒掉。有一天晚上,他在外面喝醉,回到家已經半夜,口乾舌燥,匆忙間沒有熱水可以喝,剛好走廊下有個甕裝著水,月光照耀下,看起來清澈可掬,他就舀起來喝,覺得甘甜如糖,連續喝了好幾口,才去睡覺。等到天亮,發現床上爬滿了寸白蟲,感覺胸腹頓時舒暢,長久的疾病就這樣痊癒了。全家人都感到驚訝,探究原因,才知道是寺廟的僕人每天編織草鞋時,會把紅藤根浸泡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