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一 (6)

1. 臀癰

一婦腿痛兼足脛攣痛,服發散藥愈甚,脈弦緊,此腎肝虛弱,風濕內侵也。治以獨活寄生湯,痛止,更以神應養真丹,而不攣矣。

一人腿癰膿成,針之出膿二碗許,以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用聖愈湯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三片,薑棗煎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以內補黃耆湯而平。

一人腿痛,發熱惡寒,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彼以為緩,自服芩、連等藥,熱愈甚。治以人參養榮湯,二十劑而潰,更以參、耆、歸、朮、炙甘草、肉桂,月餘斂。夫火之為病,當分虛實,芩、連苦寒,能泄心肺有餘之火。若先弱,或飲食勞倦而發者,此為不足,當治以甘溫之劑,未嘗有實熱而畏寒,虛熱而喜寒者,此其驗也。

一人年二十,腿膝腫痛,不能屈伸,服托裡散不應,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而愈。

一人五十歲,兩腿痛脹,或生㾦㿔,小便頻而少,聲如甕出,服五皮散不應。診右關沉緩,此脾虛濕氣流注而然也,非其瘡。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按之不起,皆屬於濕。以五苓散加木香,倍二術,亦不應。

予意至陰之地,關節之間,濕氣滯凝,且水性下流,脾氣既虛,安能運散?非辛溫之藥開通胰理,行經活血,邪氣安能發散?遂以五積散二劑,病減半,更以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柴胡、薏苡仁,兩月而愈。設使前藥不應,更投峻劑,虛虛之禍豈能免乎!

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以托裡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凡腫而潰,潰而反痛,此血氣虛甚也,宜峻補之。彼雲氣無補法。予曰: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之則氣化而痛自除。遂以參、耆、歸、朮、熟地治之,兩月而愈。

一人年逾四十,夏患附骨癰。予以火針刺去瘀血,更服托裡藥而愈。至秋忽不飲食,痰氣壅盛,勞即口舌生瘡,服寒藥腹痛,彼疑為瘡。脾胃脈輕取似大,按之無力。此真氣不足,虛火炎上也,治以八味丸。彼不信,自服二陳、四物,幾殆。復請治,仍以前丸而愈。

一老人年七十,三月間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足少陽分微侵足陽明,闊六七寸,長一尺,堅硬漫腫,肉色不變,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接至骨大痛。用內托黃耆湯一服立止,再服愈。

內托黃耆湯

黃耆,當歸(各三錢),柴胡,鼠黏子,連翹(各一錢),黃柏,肉桂,甘草(各五分),升麻(七分),

上咀,水一盞,酒一盞,共煎一盞,空心溫服。少時以早饍壓之,不令大熱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一人環跳穴息附骨疽。彼謂小瘡,服敗毒藥,外以寒藥敷貼,因痛極針之,膿瘀血大泄,方知為癰。其脈右關浮大,此胃氣已傷,故瘡口開張,肉紫下陷,捫之不熱,彼謂瘡內更覺微冷,自謂必成漏矣。灸以豆豉餅,服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炮姜數劑,胃氣漸醒,飲食漸進,患處漸暖,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白話文:

臀癰

一位婦人腿痛,同時腳和小腿抽筋疼痛,吃了發散的藥反而更嚴重,脈象呈現弦緊,這是腎和肝虛弱,風濕侵入體內所致。用獨活寄生湯治療,疼痛停止,再用神應養真丹,抽筋的現象就消失了。

一人腿部生了癰,膿已形成,用針刺破排出約兩碗的膿,服用托裡藥一劑後,高燒發作,再用聖愈湯兩劑才退燒。第二天畏寒不想吃東西,脈象細如絲,用人參一兩、熟附子三片、薑棗煎服後痊癒,但食慾不佳、難以入睡,再用內補黃耆湯才恢復正常。

一人腿痛,發燒畏寒,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他認為藥效太慢,自己服用黃芩、黃連等藥,發燒反而更嚴重。改用人參養榮湯,服用二十劑後癰腫破潰,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肉桂等藥,經過一個多月才痊癒。疾病屬火的,應該區分虛實。黃芩、黃連等苦寒的藥,能瀉心肺的實火。若是本身就虛弱,或因飲食勞累引起的,屬於虛火,應該用甘溫的藥治療。沒有實熱而怕冷的,或是虛熱卻喜歡冷的,這是辨別虛實的要點。

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腿膝腫痛,不能彎曲伸直,服用托裡散沒有效果,改用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等藥才痊癒。

一位五十歲的人,兩腿疼痛腫脹,或長出癰瘡,小便頻繁量少,聲音像從甕裡發出,服用五皮散沒有效果。診斷發現右關脈沉緩,這是脾虛濕氣下注造成的,並非癰瘡本身的問題。《黃帝內經》說:「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土的問題。」按壓腫脹處,皮膚不易彈回,都屬於濕邪。用五苓散加木香,並加倍白朮,仍然沒有效果。

我認為患處在陰部,關節之間,濕氣停滯凝結,而且水性往下流,脾氣既然虛弱,怎麼能運化濕氣呢?必須用辛溫的藥物開通經絡,活絡氣血,邪氣才能發散。於是用了五積散兩劑,病情減輕一半,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升麻、柴胡、薏苡仁,兩個月後痊癒。如果之前用的藥沒有效果,就更要考慮用峻烈的藥,否則濫用補藥的危害將難以避免。

一位僧人,大腿內側長了一個腫塊,不痛也不破潰,服用托裡藥二十多劑後,膿才形成,用針刺破時感到疼痛。凡是腫脹破潰後,反而感到疼痛的,是氣血非常虛弱的表現,應該用峻補的方法。他認為氣沒有補的方法,我說:正氣不足,不能不補,補了正氣,氣就會運行暢通,疼痛自然消除。於是用了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等藥治療,兩個月後痊癒。

一人年過四十,夏天患上附骨癰。我用火針刺去瘀血,再服用托裡藥就痊癒了。到了秋天,忽然不思飲食,痰多氣壅,稍微勞累就口舌生瘡,服用寒涼藥則腹痛,他以為是癰瘡的問題。診斷發現脾胃脈輕按好像很大,重按則無力。這是真氣不足,虛火上炎,用八味丸治療。他不相信,自己服用二陳湯、四物湯,差點病危。再次來求治,仍然用八味丸才痊癒。

一位七十歲的老人,三月間因寒濕之氣得了附骨疽,在左腿足少陽經部分,稍微侵犯到足陽明經,寬約六七寸,長約一尺,堅硬腫脹,肉色沒有變化,皮膚深黯,只是走路時會疼痛,用手指按壓到骨頭時會非常疼痛。用內托黃耆湯一服就止痛,再服幾服就好了。

內托黃耆湯

黃耆、當歸(各三錢),柴胡、鼠黏子、連翹(各一錢),黃柏、肉桂、甘草(各五分),升麻(七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碗,酒一碗,一起煎煮至一碗,空腹溫服。稍後用早餐壓住,不要讓藥性大熱向上攻,傷及上中二焦。

一人環跳穴處生了附骨疽。他以為是小瘡,服用敗毒藥,外用寒涼藥敷貼,因為疼痛難忍而用針刺,排出許多膿血,才知道是癰瘡。診斷發現右關脈浮大,這是胃氣已經受損,所以瘡口張開,肌肉呈紫色下陷,摸起來不熱,他覺得瘡內反而微微發冷,自己認為一定會變成瘺管。用豆豉餅灸患處,服用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炮薑數劑,胃氣漸漸恢復,食慾漸增,患處漸暖,肌肉逐漸生長,再用十全大補湯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