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2)

1. 邪氣相乘而為休息痢候

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氣未曾滌盡,遽止而復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飲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勞而復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白話文:

所謂的休息痢,指的是這種痢疾會時好時壞,一下發作一下停止,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乾淨,所以才會剛停止又復發。也有可能是剛好一點就忍不住吃東西,大吃大喝油膩的食物,或是過度勞累,結果又再次發作。凡是犯了這些情況而導致反覆發作的,都叫做休息痢。

2. 穀道蟲痢候

《病源》:穀道蟲者,由胃弱腸虛而蟯蟲下乘之也。穀道肛門,大腸之候。蟯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在於腸間。若腑臟氣實,則蟲不妄動;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輕者或癢或蟲從穀道中溢出,蟲狀極細,形如蝸蟲;重者侵蝕肛門而瘡爛也。

白話文:

《病源》說:所謂「穀道蟲」的病症,是因為脾胃虛弱、腸道空虛,導致蟯蟲向下侵襲的緣故。「穀道」指的是肛門,是屬於大腸的範疇。蟯蟲是九種蟲病中的其中一種,寄生在腸道內。如果內臟的氣足夠強盛,蟲就不會胡亂活動;但如果脾胃虛弱、腸道空虛,蟯蟲就會趁機侵入。症狀輕微的,可能會感到搔癢,或是蟲從肛門口跑出來,蟲的樣子非常細小,形狀像小蝸牛;症狀嚴重的,會侵蝕肛門導致潰爛。

3. 脈候

《內經》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又曰: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腸澼之候,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陰陽虛脫腸澼死,泄而脫血,脈沉微,手足逆,皆難治。

《脈經》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大發熱者死。又腸澼筋攣脈細小安靜者生,浮大堅者死。

嚴氏曰:凡下痢之脈微小者生,浮洪者難治。腸澼下膿血,滑軟者生,弦急者死。

仲景云:下痢脈沉弦者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脈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痢脈微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脈緊未愈。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下之。下痢脈微遲,痛未止,宜溫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痢疾大便帶血,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寒冷就會活下來。又說:痢疾大便排出白色泡沫,脈象沉穩就活,脈象浮散就死。診斷痢疾,如果身體不發熱,脈象不懸浮、不虛弱、滑順且強大的可以活;脈象懸浮虛弱或阻塞不暢的就會死亡,依據臟腑機能判斷。又說:陰陽虛脫導致的痢疾會死,瀉下並脫血,脈象沉而微弱,手腳冰涼,這些都難以治療。

《脈經》說:痢疾大便排出膿血,脈象沉而微小、流暢連貫的可以活,脈象快速、有力、並且發熱的就會死亡。又說:痢疾導致筋脈抽搐,脈象細小且安靜的可以活,脈象浮大且強硬的就會死亡。

嚴氏說:凡是下痢的脈象微弱細小的可以活,脈象浮大且洪大的難以治療。痢疾大便排出膿血,脈象滑順柔軟的可以活,脈象繃緊急促的就會死亡。

張仲景說:下痢脈象沉而弦緊的病情嚴重,脈象洪大的表示還沒止住,脈象微弱的表示快要自己痊癒了,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下痢手腳冰冷沒有脈搏的,用艾灸溫熱,如果沒有效果,脈象還是摸不到,就會死亡。下痢有點發熱且口渴,脈象虛弱的會自己痊癒。下痢脈象微弱但跳動快,有點發熱並出汗,會自己痊癒;脈象繃緊的表示還沒好。下痢脈象滑順且跳動快的,是因為有宿食積滯,應該用藥瀉下。下痢脈象微弱且跳動慢,腹痛還沒停止,應該用藥溫熱。

4. 治法

5. 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夫痢疾滯下,實由濕熱鬱久,食積停滯,而後滯下之疾作焉。初須通因通用之法,以滌去腸胃積滯,然後調和胃氣,則可愈矣。若不疏滌,便欲止之,雖愈必發。此其所以為休息痢者是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痢疾病症的產生,實際上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太久,加上食物消化不良停滯,之後才導致腹瀉等症狀出現。剛開始應該使用疏通的方法,來清除腸胃中積滯的穢物,然後再調理腸胃的機能,這樣病才能痊癒。如果沒有先疏通清理,就想要直接止瀉,即使病症暫時好了,也一定會再復發。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所謂的「休息痢」這種情況的原因。

6. 治痢要察新久虛實

痢疾初起須去邪,久而虛者必是滑脫下陷,須提升澀脫,方可愈也。若初疏滌過而邪氣尚未盡除,脈猶弦急,其人壯健,須再下之。

白話文:

痢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必須先驅除病邪;如果病程拖久了,身體變得虛弱,通常會出現滑脫下陷的狀況,這時就必須用提升收澀的方法來止瀉,這樣才能痊癒。如果一開始就過度地用疏瀉的方法,但病邪還沒有完全清除,脈象仍然呈現弦而急促,而且患者身體還算強壯,就必須再次使用瀉下的方法。

7. 治痢溫補要合時宜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邪?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瀉,或因涼藥太多,氣虛下陷,脈微沉細,四肢厥冷,即宜溫補,升陽益胃湯、乾薑理中湯之屬是也。夫治初痢者,當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藥佐之則可。

蓋辛能發散開鬱,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至云概不可用熱藥,亦非治法通變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溫補,要合時宜。

白話文:

《原病武》這本書說:有人問,白痢既然不是寒症,為什麼吃辛辣溫熱的藥也能治好呢?這是因為辛辣溫熱的藥可以疏通腸胃的鬱結,使氣血暢通,排除濕氣滋潤乾燥,這樣氣血調和病就好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如果病人之前有腹瀉,或是因為吃了太多寒涼藥物,導致氣虛下陷,脈搏微弱而沉細,四肢冰冷,這時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像是升陽益胃湯、乾薑理中湯這類的方子。

通常治療剛發作的痢疾,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或是稍微加一點辛散的藥物輔助也可以。

因為辛散的藥物可以發散開鬱,就像錢氏香連丸這類的藥。如果說完全不能用熱藥,也不是治療時能靈活變通的好方法。所以說: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痢疾,要配合病情的時機。

8. 東垣治痢法

《機要》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劑竭之。(經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氣湯加滑石之類是也。)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如通滌太過,脾胃虛寒,脈微發厥,以理中湯加吳茱萸、木香之屬。)風邪內結,宜汗之;鶩溏而痢,宜溫之。

又云:在外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下陷者舉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之謂也。

《秘藏》云:假令傷寒,飲食䐜脹,滿而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收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除之調之,腹痛者和之。洞瀉腸鳴,無力不及黏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白話文:

《機要》說:如果痢疾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就應該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腹痛,就應該用調和的藥物;如果身體感到沉重,就應該用祛濕的藥物;如果脈象呈現弦象,就應該用祛風的藥物。如果膿血濃稠黏膩,就要用重劑藥物盡快將其排出。(就像《內經》說的,病邪在下就要引導並使其排出,例如使用大承氣湯加上滑石之類的藥物。)如果身體發冷、自汗,就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如果用瀉下的藥物太過,導致脾胃虛寒、脈象微弱、甚至出現厥冷的情況,就要用理中湯加上吳茱萸、木香之類的藥物。)如果是風邪內結,就應該用發汗的藥物;如果是像鴨子拉稀一樣的痢疾,就應該用溫性的藥物。

又說:病邪在表就用發散的方法,病邪在裡就用瀉下的方法,病邪在上就用湧吐的方法,病邪下陷就用升提的方法,小便不暢就用分利的方法。又說:病勢強盛就用調和的方法,病邪要離去就用送的方法(協助排出),病邪剛來到就要阻止它繼續發展。就像兵法說的,要避開敵人銳利的氣勢,攻擊敵人疲憊退卻的時候,就是這個道理。

《秘藏》說:假如是傷寒,又因為飲食不消化導致腹脹,並且腹滿拉稀,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幫助消化。如果是因為吃了濕熱的食物,導致出現膿血的痢疾,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收斂。如果是風邪下陷,就應該用升提的方法;如果是濕氣在體內過盛,就應該用分利的方法;如果是有裡急的感覺,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就應該消除它並加以調理;如果腹痛,就應該用調和的方法。如果是腹瀉不止、腸鳴、拉稀無力、黏在馬桶上,並且脈象呈現弦細而弱,就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收斂。如果膿血濃稠黏膩,想上廁所卻又解不出來,並且脈象呈現洪大有力,就應該用寒性的藥物來瀉下。

9. 溫澀藥不宜早用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氣等湯。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朴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積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硇,類聚成丸,其氣凶暴,其體滯積,氣雖行而毒氣留連。縱有劫病之效,而腸胃清純之氣寧無損傷之患乎?久而可用溫藥者,乃用姜附溫之。

《局方》例用熱藥為主,澀藥為佐,甚非理也。故云:通劑宜早,溫澀宜遲。此因時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瀉而後痢者,逆也。又復通之而不已者,虛也。脈微遲者,宜溫補;脈弦數者,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者加桂,惡熱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以苦梗發之,後用痢藥。

初痢腹痛,切不可驟用溫藥補藥,薑、桂、參、術之屬,惟久痢氣虛胃弱而後用之可也。

後重者,乃積與氣墮下之故,兼升兼消,尤當和氣,木香檳榔丸、保和丸之類。

身熱挾外感不惡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參;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之,以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煎服。

發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兼升藥溫脾藥。

溫熱為痢不渴者,建中湯加蒼朮、茯苓,煎下保和丸。

濕熱下痢,小便澀少,煩渴能食,脈洪大而緩,腹痛後重,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濕多熱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後重夜多痢下,胃苓湯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脹痛,後重,脈弦緊,平胃散加芍藥、官桂、葛根、白朮、茯苓,煎下保和丸。氣虛面色萎黃,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頻並痛,後重不食,脈微細或微汗時出,黃耆建中湯。

肛門痛,因熱留於下也,木香、檳榔、芩、連加炒乾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脈沉細,宜溫之。(理中湯是也。)初病身熱,脈洪大,宜清之。(黃芩芍藥湯是也。)

下血者,宜涼血活血,當歸、黃芩、桃仁之類。有風邪下陷者,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濕熱傷血者,宜行濕清熱。

血痢久不愈者,屬陽虛陰脫,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甚有陽虛陰脫不能固,陣陣自下血,手足厥冷,脈漸微縮。此為元氣欲絕,急灸氣海穴,用附子理中湯,稍遲之則死。

下痢久而氣血大虛,腹痛頻並,後重不食,或產後得此證,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糯米煎服。

痢疾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為死血證,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紅多身熱,益元散加木通陳皮炒芍藥白朮湯送下保和丸、香連丸之屬。

下痢白多者,用芍藥白朮陳皮甘草湯送下香連丸。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有如五色之相染,當先通利之。此迎而奪之之義也。如虛者須審之。

凡痢疾已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用炒芍藥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固腸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濕實腸之功。若積滯未盡者,不可遽用。

痢後糟粕未盡,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朮、陳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

如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倍用當歸身、芍藥、生地黃,佐之以桃仁泥,和之以陳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氣少,脾胃虛而惡食,此為挾虛證,用四君子湯加當、芍補之,虛回而利自止。

凡痢疾之證,要審患人體氣厚薄,曾無通瀉,及用攻積苦寒之藥多寡,診其脈有力無力,及正氣邪氣有餘不足,對證施治,未為弗效也。今醫治痢,峻用下劑及苦寒破滯太過,鮮不以為後艱,況年高與體弱者,遂致元氣虛陷,反不能支。胃氣既虛,其痢益甚。

有脈微陽氣下陷入陰中,則脫血陣陣而下者,醫尚謂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寢至脈絕,四肢厥逆而死者,曷可勝紀?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虛而後積滯,通滯下劑亦惟酌量斯可矣。稍有過之,遂至虛脫,難收桑榆之效,蓋有由焉。

久痢體虛氣弱,滑脫而痢不止,徒知以澀藥止之,訶子、豆蔻、粟殼、白礬、牡蠣固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氣下陷,當用升提補氣,如參、耆、升麻、陳皮、沉香,佐之以收澀之藥,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氣海、天樞、百會。

禁口痢,胃口熱甚故也,用黃連、人參、石菖蒲、石蓮子煎服。如吐,強呷之,但得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搗如泥納臍中,引火氣下行。胃口熱鬱,當開以降之,切不誤用丁香、砂仁辛熱之藥,以火濟火。

小兒痢疾,用黃連、黃芩、大黃、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蒼朮、白朮、黃芩、芍藥、滑石、茯苓、甘草、陳皮、神麯煎湯,下保和丸。

凡下痢純血者,如塵醬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開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如魚腦髓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六脈沉弱,諸藥不效,以十全大補湯加薑棗,少入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