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19)
卷之九十四 (19)
1. 治濕藥例
濕在上者,宜風藥以散之,在下者,宜淡滲藥以利之,又風藥能去肌表上虛濕。),藁本(治上焦頭目濕氣,中霧露之氣,此既治風又治濕也。),秦艽(主寒濕風痹,下水利小便,治五種黃病。),狗脊(治周痹,寒濕膝痛。),威靈仙(主諸風濕冷,腳疾不能履。),白鮮皮(主黃疸、淋瀝、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
),側子(主濕痹,療腳氣。),半夏(燥脾胃之濕所以化痰。),萆薢(主風寒濕,周痹,腰背痛。),乾薑(逐風痹濕。),蘹香子(主幹濕腳氣。),蛇床子(主四肢頑痹,陰汗濕癢。),槐枝(洗陰囊下濕氣癢。),松節(酒浸服,主腳痹軟弱,能燥血中之濕。),實(除風濕痹,腰中重痛。
),葉(亦主濕痹。),五加皮(主男子陰痿、囊濕、腰痛、腳痹。),木瓜實(主腳氣水腫濕痹。),杜仲(除陰下濕癢。),蔓荊子(主濕痹拘攣。),秦皮(主風寒濕痹。),杉材(浸洗腳氣腫滿。),吳茱萸(除濕痹及下焦寒濕疝痛。),蜀椒(去寒濕痹痛。),釣樟根皮(治賁豚腳氣水腫腹脹。
),荊芥(除濕痹。),蓼實(下水氣,面目浮腫。),紫蘇(治心腹脹滿,止腳氣,通大小腸。),雞頭實(主濕痹腰脊膝痛。),生大豆(逐水脹,去腫除痹。),大豆黃卷(主濕痹筋攣腰痛。),白石英(除風濕痹,利小便。),五色石脂(主黃疸泄利。),陽起石(治陰寒,囊濕癢。
),龍骨(泄利。)
白話文:
治療濕症的藥物舉例:
濕氣在上半身,適合用能發散的風藥來處理;濕氣在下半身,適合用能滲濕利尿的藥來處理。此外,風藥也能去除皮膚表面的虛性濕氣。
藁本:能治療上焦(頭部、眼睛)的濕氣,以及在霧露環境中受到的濕邪,它既能祛風又能除濕。
秦艽:主要治療寒濕引起的風痹,能利尿、消除小便不利,也可用於治療多種黃疸病。
狗脊:能治療周身痹痛,以及寒濕引起的膝蓋疼痛。
威靈仙:主要治療各種風濕寒邪引起的疾病,以及因腳部疾病導致行走困難的情況。
白鮮皮:主要治療黃疸、小便淋漓不暢、濕痹,以及肌肉僵硬、無法正常屈伸等問題。
側子:主要治療濕痹,也可用於治療腳氣。
半夏:能燥濕健脾,因此可以化解痰液。
萆薢: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周身痹痛、腰背疼痛。
乾薑:能驅除風痹和濕邪。
蘹香子:主要治療乾、濕兩種腳氣。
蛇床子:主要治療四肢麻木、陰部潮濕瘙癢。
槐枝:可以用來清洗陰囊,治療潮濕瘙癢。
松節:用酒浸泡後服用,能治療腳部麻木、軟弱,並能燥血中的濕氣。
(松樹)實:能去除風濕引起的痹症,以及腰部沉重疼痛。
(松樹)葉:也主要治療濕痹。
五加皮:主要治療男性陽痿、陰囊潮濕、腰痛、腳部麻木。
木瓜實:主要治療腳氣、水腫、濕痹。
杜仲:能去除陰部潮濕瘙癢。
蔓荊子:主要治療濕痹引起的拘攣。
秦皮: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痹症。
杉木:可以用來浸泡洗腳,治療腳氣腫脹。
吳茱萸:能去除濕痹以及下焦寒濕引起的疝痛。
蜀椒:能去除寒濕引起的痹痛。
釣樟根皮:能治療奔豚氣、腳氣水腫、腹脹。
荊芥:能去除濕痹。
蓼實:能消除水腫,改善面部浮腫。
紫蘇:能治療心腹脹滿,止腳氣,疏通大小腸。
雞頭實:主要治療濕痹引起的腰背、膝蓋疼痛。
生大豆:能利水消腫,去除痹症。
大豆黃卷:主要治療濕痹引起的筋攣、腰痛。
白石英:能去除風濕引起的痹症,並能利小便。
五色石脂:主要治療黃疸和腹瀉。
陽起石:能治療陰寒,以及陰囊潮濕瘙癢。
龍骨:能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