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十二 (2)

1. 白濁諸方

(楊氏)萆薢分清飲,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利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和劑》)茯兔丸,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元不固,便溺余滴,白濁,夢遺。

白茯苓(三兩),菟絲子(五兩制),石蓮子(二兩,一方加五味子二兩,名玄兔丹,亦效。)

上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亦可。

鎖精丸,治白濁。

破故紙(炒),青鹽(各四兩),白茯苓,五倍子(各一兩)

上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濟生》)四精丸,治白濁煩渴。

鹿茸(制),肉蓯蓉(制),山藥,白茯苓(各等分)

上細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送下。

固精丸,治下元虛損,小便白濁,或如米泔凝脂,腰重少力並治。

牡蠣(煅),白茯苓,桑螵蛸(酒浸炙),白石脂,韭子(炒),五味子,菟絲子(制),龍骨(各等分)

上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仁齋》)煉鹽散,治漏精白濁。

雪白食鹽(不拘多少入瓷瓶,按蓋密煅紅極透取出,地上放一夜蓋密),白茯苓,山藥(各一兩)

為末,入煅鹽一兩同研勻,棗肉合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澹寮》)五子丸,治小便頻數,時有白濁。

菟絲子(制),韭子(炒),益智仁,茴香,蛇床子(炒。各等分)

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芡實丸,治勞傷心腎水火不交,面如油光不定,小便白濁不禁。

芡實肉蓮,花蕊(各二兩),茯神,山茱萸肉,龍骨,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黃(酒浸),韭子(炒),肉蓯蓉(酒浸),川牛膝(酒浸),紫石英(煅七次。各一兩)

上末,山藥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酒或鹽湯下。

八味丸,治腎虛白濁。(方見虛損門)

經驗方,治小便白濁出髓條。

酸棗仁(炒),白朮,人參,白茯苓,破故紙(炒),益智,大茴香,牡蠣(左邊者煅),青鹽(各等分)

上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經驗加味十全湯,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空心煎服,治白濁久而不愈,諸藥不效者三服即愈。

白話文:

白濁諸方

(楊氏)萆薢分清飲:治療因為身體元氣不足,下焦虛寒,或是服用過多寒涼利尿藥物,導致小便混濁頻繁,像油一樣浮在水面上,光澤不均勻,沉澱後像濃稠的糊狀物。

藥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份)。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加少許鹽,煎煮至七分,飯前服用。另一種做法是加入茯苓、甘草。

(《和劑》)茯兔丸:治療因為思慮過多,心腎虛弱,元氣不穩,導致小便後有殘餘滴瀝,出現白濁、遺精等情況。

藥材:白茯苓(三兩)、菟絲子(五兩,製過)、石蓮子(二兩,另一種做法是加入五味子二兩,稱為玄兔丹,效果也很好)。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也可以用鹽水送服。

鎖精丸:治療白濁。

藥材:破故紙(炒)、青鹽(各四兩)、白茯苓、五倍子(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濟生》)四精丸:治療白濁並伴有口渴。

藥材:鹿茸(製過)、肉蓯蓉(製過)、山藥、白茯苓(各等份)。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米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棗湯送服。

固精丸:治療下元虛損,小便混濁,或像米漿一樣濃稠,腰部沉重無力。

藥材:牡蠣(煅燒過)、白茯苓、桑螵蛸(用酒浸泡後炙烤過)、白石脂、韭子(炒過)、五味子、菟絲子(製過)、龍骨(各等份)。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鹽水送服。

(《仁齋》)煉鹽散:治療遺精、白濁。

藥材:雪白的食用鹽(不限數量,放入瓷瓶中,蓋緊,煅燒至通紅,取出後放在地上過夜,再蓋緊)、白茯苓、山藥(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煅燒過的鹽一兩一起研磨均勻,用棗肉和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棗湯送服。

(《澹寮》)五子丸:治療小便頻繁,時常出現白濁。

藥材:菟絲子(製過)、韭子(炒過)、益智仁、茴香、蛇床子(炒過,各等份)。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米湯送服。

芡實丸:治療因為勞累損傷心腎,導致水火不濟,面部油光不定,小便混濁控制不住。

藥材:芡實肉、蓮花蕊(各二兩)、茯神、山茱萸肉、龍骨、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黃(用酒浸泡過)、韭子(炒過)、肉蓯蓉(用酒浸泡過)、川牛膝(用酒浸泡過)、紫石英(煅燒七次,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山藥煮成的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酒或鹽水送服。

八味丸:治療腎虛引起的白濁。(此方在虛損門中可以找到)

經驗方:治療小便白濁,排出像髓狀物。

藥材:酸棗仁(炒過)、白朮、人參、白茯苓、破故紙(炒過)、益智、大茴香、牡蠣(左邊的牡蠣煅燒過)、青鹽(各等份)。

製作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酒送服。

經驗加味十全湯: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加入益智仁,空腹煎服,治療白濁久治不癒,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的人,服用三次即可痊癒。

2. 心虛白濁歌

白濁皆因心氣虛,不應只作腎虛醫。

四君子湯加遠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白話文:

白濁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心氣虛弱所導致的,不應該只當作是腎虛來治療。

用四君子湯這個方子,再加上遠志這味藥,通常吃一劑就能看到神奇的療效。

3. 赤濁諸方

(《局方》)導赤散,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遂成赤濁。(方見積熱門。)

香苓散,治男婦赤濁。

妙香散,五苓散(見濕門。)

上二味和勻等分,每服三錢,麥門冬煎湯,空心調服。

三黃丸,治赤濁。(方見熱門。)

每服五十丸,五苓散煎湯空心送下。

(《仁齋》)蓮子六一散,治心經虛熱,小便赤濁。

石蓮子(六兩),甘草(炙,一兩)

上末,每服三錢,燈心湯調下。

(《濟生》)瑞蓮丸,治思慮傷心,小便赤濁。

白茯苓,石蓮肉(去心),龍骨(生),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柏子仁(炒另研),紫石英(煅),遠志(制),當歸(酒浸),酸棗仁(炒)龍齒(各一兩),乳香(半兩,另研)

煉蜜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或棗湯下。

遠志丸,治小便赤濁如神。

遠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益智仁(各二兩)

上細末,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棗湯下。

(《集成》)伏暑湯,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人參,白朮,赤茯苓,香薷,澤瀉,褚苓,蓮肉(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白話文:

赤濁諸方

導赤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因心臟虛弱導致體內蘊積熱氣,小便赤紅澀痛,進而形成赤濁的症狀。(藥方內容見「積熱門」篇。)

香苓散:治療男性女性的赤濁。

妙香散五苓散(藥方內容見「濕門」篇):將這兩種藥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麥門冬煎煮的湯水,空腹時調服。

三黃丸:治療赤濁。(藥方內容見「熱門」篇。)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五苓散煎煮的湯水,空腹時送服。

蓮子六一散(出自《仁齋直指方》):治療因心經虛熱導致的小便赤濁。

藥材:石蓮子(六兩)、炙甘草(一兩)。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燈心草煎煮的湯水調服。

瑞蓮丸(出自《濟生方》):治療因思慮過度導致的心傷,引起的小便赤濁。

藥材:白茯苓、石蓮肉(去心)、生龍骨、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炒柏子仁(另研)、煅紫石英、制遠志、酒浸當歸、炒酸棗仁、龍齒(各一兩)、乳香(半兩,另研)。

將藥材煉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外層塗上硃砂。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紅棗湯送服。

遠志丸:治療小便赤濁有奇效。

藥材:遠志(半斤,用甘草水煮過後去心)、茯神、益智仁(各二兩)。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酒煮過的麵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睡前用紅棗湯送服。

伏暑湯(出自《集成醫學》):治療因心經受暑邪侵襲,導致的小便赤濁。

藥材:人參、白朮、赤茯苓、香薷、澤瀉、褚苓、蓮肉(去心)、麥門冬(去心,等份)。

將藥材切成粗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