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1)

1. 治濕以理脾清熱分利小便為主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濕病本不自生,因脾熱內虛,怫鬱不能宣行,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氣虛弱之人,易於感冒,豈但水不流而後為濕故?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冥冥之中也。故治濕之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經曰:濕淫於內,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又云: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下水濕,消腫脹,理脾胃,無出乎此也。

白話文:

經典說:「各種因為濕氣造成的腫脹、脹滿,都與脾有關。」濕病本身不會自己產生,是因為脾胃內有熱,功能虛弱,氣機鬱悶無法順利運行,所以才會停滯而產生濕氣。何況脾氣虛弱的人,容易感冒,難道是因為水液不流動才會變成濕氣嗎?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厲害,卻不知道暑濕的悶熱,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體。所以治療濕氣的方法,應該以調理脾胃、清除內熱、並使小便順暢為上策。因此說:「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經典又說:「濕邪侵犯體內,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燥濕,用淡味的藥物來排泄濕氣。」可以使用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等藥物來治療。又說:「用葶藶木香散和神芎丸,可以排除體內水濕,消除腫脹,調理脾胃,沒有比這些更好的藥方了。」

2. 治濕不宜太汗及熱藥

經曰:因於濕,首如裹。又云:濕熱不攘。此蓋濕鬱為熱,故身體疼痛而煩,肢節強直而腫。或脈浮者,名曰風濕,當微微發汗,使風濕俱從汗出。若大發汗,則風去而濕尚存,兩脛逆冷,胸腹滿,頭目痛,多汗,妄言、脈陽濡弱,陰急小,是名濕溫,因傷濕而復傷暑也。濕熱相搏,而成此疾,不可發汗。

汗則必不能言,及耳聾,不知痛癢,乃是重暍濕證。雖有寒熱,然濕熱證多,濕寒證少,故不宜驟用薑、附大熱之藥。戴人論濕證,而以濕熱為原,風寒為兼,深得《內經》之旨也。丹溪亦云: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因為濕氣的關係,頭會像被布巾包裹住一樣。」又說:「濕熱難以驅散。」這大概是因為濕氣鬱積而產生熱,所以身體會疼痛煩躁,肢體關節僵硬腫脹。如果脈象是浮的,就稱為風濕,應該微微地發汗,讓風邪和濕氣都隨著汗液排出。如果大量發汗,那麼風邪雖然去了,濕氣卻還留在體內,就會導致小腿冰冷,胸腹脹滿,頭暈目痛,多汗,胡言亂語,脈象呈現陽脈濡弱而陰脈急小的情況,這就叫做濕溫,是因為既受到濕邪的侵襲又受到暑邪的傷害。濕和熱互相搏結,形成了這種疾病,不可以發汗。

如果發汗,一定會導致說不出話,以及耳聾,失去痛癢的感覺,這是嚴重的暑濕證。雖然會有寒熱的症狀,但濕熱證較多,濕寒證較少,所以不適合立刻使用薑、附子等大熱的藥物。戴人(可能是指戴思恭)論述濕證,認為濕熱是根本原因,風寒是次要原因,這很符合《黃帝內經》的要旨。朱丹溪也說過:「在六種外感邪氣中,濕熱引起的疾病,佔了十分之八九。」

3. 濕證不可作中風治

有脾胃素弱,內蓄痰飲,外冒風露,相搏上衝心胸,令人涎潮壅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與中風相似,但脈沉澀或沉而細。不可作中風治,謂其脾土好乾惡濕,而被濕熱相干,則有是疾。若作中風治之,脾元愈虛,痰濕愈甚,必致危篤。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脾胃原本就虛弱,體內積存了痰液和水飲,又受到外來的風邪和濕氣侵襲,兩者互相搏擊,向上衝擊心胸,導致口水不斷分泌、阻塞,口眼歪斜,半身無法動彈,甚至昏迷不醒、失去意識。這種情況與中風的症狀很相似,但脈象是沉澀或是沉而細。這種情況不能當作中風來治療,因為脾土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如果受到濕熱的干擾,就會產生這種疾病。如果把它當作中風來治療,脾氣會更加虛弱,痰濕會更加嚴重,必定會導致病情危急。

4. 因證裁方

濕從外入者,宜汗散;濕在上者,亦宜汗散;濕從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輕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滲,以利小便;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

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

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少,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

濕鬱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濕,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散風行濕最妙。

蒼朮治濕為必用之藥,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濕傷熱血分也。

《局方》用燥劑,為散濕鬱也。濕得燥則豁然而收。燥濕宜羌活勝濕湯、平胃散。

濕勝氣實者:宜神佑丸、舟車丸,虛者,桑白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白朮之類;去濕與熱,須用黃芩、梔子為主。

下焦濕腫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黃柏、知母、梔子、草龍膽、蒼朮之類;濕病,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者,朮附湯主之。

濕病,脈緩弱,昏迷腫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湯、蔥白、乾薑、附子、白朮。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虛,宜參、耆、二朮、二陳、厚朴之類。

黑瘦人多熱,宜芩、連、白朮、茵陳。

濕氣勝者為著痹,(詳見風痹門。)濕盛則濡泄,(見瀉泄門。)濕注生痰,(見痰飲門。)濕為痰瘧,(見瘧門)。濕鬱為疸證,(見疸門。)濕熱成痿,(見痿門。)濕為腳氣。(見腳氣門。)

白話文:

如果濕氣是從體外侵入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發;如果濕氣在上半身,也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散發。如果濕氣是從身體中間產生的,應該用疏通小便、通利大便的方法來處理,並根據輕重程度來調整藥量。

如果濕氣在下半身,應該用淡味滲濕的方法,利小便排出;如果腹部脹滿、腳腫得很嚴重,可以用舟車丸來攻逐。

如果濕熱深入體內,導致皮膚發黃,應該用茵陳湯來治療,或者輔以防己、黃耆。

如果全身腫脹疼痛,或者沒有出汗,這是濕氣流竄到關節,邪氣還在體表,應該用五苓散加桂枝、蒼朮,微微發汗即可,不能大量發汗。如果病人自己出汗很多,身體因熱而乾燥,體內津液不足,水液排泄不利,切記不可用利尿的方法,這樣會更加損耗津液。應該用防風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如果濕氣鬱結,可以用越曲丸來治療。

肥胖的人多有濕氣,可以用二陳湯加酒炒過的黃芩、羌活來治療,這是散風祛濕最好的方法。

蒼朮是治療濕氣的必用藥物,無論濕氣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都可以使用。

如果身體像被棍棒打過一樣疼痛,這是濕邪損傷了熱血分。

《局方》中使用燥濕的藥物,是為了驅散體內的濕氣。濕氣遇到燥性藥物就會自然消散。燥濕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平胃散。

如果濕氣過盛,體質又強壯,應該用神佑丸、舟車丸等攻逐的藥物;如果體質虛弱,應該用桑白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白朮等藥物來補益。祛濕同時要清熱,應該以黃芩、梔子為主要藥物。

如果下焦濕腫疼痛,膀胱有火邪,應該用酒炒過的防己、黃柏、知母、梔子、草龍膽、蒼朮等藥物;如果濕病,體表不發熱,體內不口渴,小便正常,可以用朮附湯來治療。

如果濕病,脈象緩慢虛弱,出現昏迷、腫痛、身體沉重、自汗、失音、腹瀉不止等症狀,可以用白虎湯,再加入蔥白、乾薑、附子、白朮等藥物。

如果肥胖、皮膚白皙的人,感到身體沉重、困倦、懶散,多半是體虛,應該用人參、黃耆、白朮、二陳湯、厚朴等藥物來補益。

如果皮膚黑瘦的人多有熱邪,應該用黃芩、黃連、白朮、茵陳等藥物來清熱。

濕氣過盛會導致著痹(詳見風痹門);濕氣過盛會導致泄瀉(見瀉泄門);濕氣停留會產生痰(見痰飲門);濕氣會導致瘧疾(見瘧門);濕氣鬱結會導致黃疸(見疸門);濕熱會導致痿病(見痿門);濕氣會導致腳氣(見腳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