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七十二
2. 便濁門
3. 病機
4. 便濁敘論
《內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脾胃濕熱下流,滲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渾濁不清也。)
《原病式》曰:小便渾濁,皆屬於熱。如夏月天氣熱,則水液渾濁,冬月天氣寒,則水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濁。
戴氏曰:赤白二濁俱是濕熱,雖有赤白之異,終無寒熱之分。
丹溪曰:便濁皆是濕熱,有痰有虛,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附錄云: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腑,而聽命於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持。若調攝失宜,思慮不節,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
(白濁主氣分有熱,謂腎虛寒,恐誤也。)過於淫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當清心調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身體轉動不靈活、關節彎曲困難,以及體液混濁不清,這些都屬於熱證。(這是因為脾胃的濕熱往下流,滲入膀胱,所以小便才會時而白色、時而紅色,而且混濁不清。)
《原病式》說:小便混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就像夏天天氣熱,體內水液就容易混濁,冬天天氣寒冷,體內的水液就比較清澈。這是因為水的本性是清的,火的本性是濁的,就像清水用火煮就會變濁一樣。
戴氏說:赤濁和白濁都是濕熱引起的,雖然有紅色和白色的不同,但最終都屬於熱證,沒有寒熱之分。
丹溪說:小便混濁都是因為濕熱,也可能因為有痰或虛弱。濕痰往下流注,應該用藥來去除脾胃的濕氣。補充說明說: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精,但腎臟是儲藏精氣的器官,且聽命於心臟,重點在於水火的升降,使精氣能固守體內。如果調養不當、思慮過多、慾望過度,導致水火失調、精氣外洩,就會產生赤白濁的病症。赤濁是因為心虛有熱,多半是思慮過度引起的;白濁則是因為腎虛有寒。
(白濁主要病因是體內氣分有熱,認為腎虛有寒恐怕是誤解。)白濁也可能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的,小便的樣子像白色的油,光澤不定,漩渦狀的底部會沉澱,凝結成膏糊狀。治療方法,赤濁要清心調氣,白濁要溫補腎的精氣,還要清上焦的火,使水火調和、陰陽平衡,精氣自然就能穩固了。
5. 便濁得於酒色太過
《仁齋直指》云: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凡人思慮過情,酒色無度,心腎氣虛,不能管攝陰陽,不能升降,上下乖睽,是以清濁不分,而赤白濁證所由生也。
白話文:
《仁齋直指》說:精氣的主宰在於心,精氣的儲藏和制約在於腎。一般人如果思慮過多、情感太過,或是飲酒、性慾沒有節制,就會導致心和腎的氣虛弱,無法管理和約束體內的陰陽之氣,使氣的升降功能失常,上下不協調,因此清濁之氣無法區分,這就是產生赤白濁病症的原因。
6. 脈候
兩尺脈洪數為膀胱小腸有熱,必便濁,洪大而澀按之無力,或微細或沉緊而澀,為元氣不足。尺脈虛或浮者,急疾者皆難治,遲者易治。女人尺脈澀而弱者,或洪數而促者,皆為便濁白帶,心脈短小,因心虛所致,必遺精白濁。
白話文:
兩手寸關尺的尺脈,如果摸起來洪大且跳動快速,表示膀胱和小腸有熱,一定會出現小便混濁的狀況。如果脈象洪大,但摸起來澀滯且按壓下去感覺無力,或是脈象變得非常細微、沉在底下且緊澀,這都表示身體的元氣不足。尺脈如果摸起來虛弱或浮在表面,而且脈搏跳動急促,這種情況通常難以治療;如果脈搏跳動遲緩,則比較容易治療。女性的尺脈如果摸起來澀滯且微弱,或是洪大快速且跳動不規律,通常表示會有小便混濁或白帶的問題。心脈如果摸起來短小,是因為心氣虛弱所導致,這類患者也容易出現遺精或白濁的現象。
7. 治法
8. 治赤白濁以疏濕熱清痰為主
丹溪曰:濁證多是濕熱濕痰,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湯加蒼、白朮,去熱用黃柏、青黛、滑石、山梔,痰盛者以二陳加南星,蛤粉、神麯糊丸,青黛為衣,虛勞者不宜峻用寒涼、當用補陰滋腎氣。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
白話文:
朱丹溪說:濁病大多是濕熱或濕痰引起的,應該用藥來去除中焦的濕氣。可以使用二陳湯,並加上蒼朮、白朮來加強燥濕的效果。如果需要清熱,則可以使用黃柏、青黛、滑石、山梔等藥材。痰多的話,可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南星、蛤粉,再用神麴糊做成藥丸,外面裹上一層青黛。如果是因為虛勞引起的,就不適合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應該用補陰、滋養腎氣的藥物。如果胃腸虛弱,可以同時使用人參,並用柴胡、升麻來提升胃氣。
9. 便濁與遺精治法異同
便濁皆是小腸膀胱濕熱,而或兼痰。遺精多屬心腎邪火,或主於虛,病機大有不同也。古人共方出治者,以其固澀之意無異。再若其固澀之藥,庶可相同。若論病機猶當推察,不可一途一治,今固分門立方,醫者宜加詳審。若論婦人白帶赤帶,庶其病機同,而出治可以相參也。
故丹溪云: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寒則堅凝,熱則流通,與痢帶同治可也。
白話文:
小便混濁多半是小腸和膀胱有濕熱,有時候還兼帶有痰。遺精則多半是心腎有邪火,有時也可能是因為虛弱,兩者的病因機理有很大的不同。古人會用相同的方子來治療,是因為兩者都有固澀的作用。如果只是說到固澀的藥物,或許可以相同。但如果論及病因機理,就應該仔細推敲,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現在特別將兩者分開來開立藥方,醫生應該更加仔細地審慎判斷。至於婦女的白帶和赤帶,它們的病因機理可能類似,所以治療方法可以互相參考。
因此,朱丹溪說:小便混濁主要是濕熱引起的,可能帶有痰或虛弱,赤帶屬於血的問題,白帶屬於氣的問題。寒的時候會凝結,熱的時候會流通,可以和痢疾、白帶一起治療。
10. 治案
一人便濁經年形瘦作心虛,主治用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
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膏粱,飲食厚味,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白濁即濕痰也,用二陳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清氣,加蒼朮、白朮,補胃去濕,服四貼。後濁減大半,卻覺胸滿,因升麻、柴胡升動胃氣,痰壅滿悶,又用本方加炒曲、白朮、香附。素無痰者,雖升動不滿也。
白話文:
案例一:
有個人小便混濁不清,持續多年,身體消瘦,看起來是心氣虛弱。治療方法是服用珍珠粉丸和定志丸。
案例二:
有一位將近六十歲的婦人,體型肥胖,平時生活富裕,經常吃油膩厚味的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使得身體的濕濁之氣流入膀胱,引起小便混濁,也就是俗稱的白濁。白濁其實就是濕痰的一種表現。治療方法是用二陳湯來化痰,再加入升麻和柴胡,以提升胃中的清氣,同時加入蒼朮和白朮,以補養脾胃並去除濕氣,服用了四帖藥後,小便混濁的情況明顯減輕。但之後卻感覺胸悶,這是因為升麻和柴胡提升了胃氣,反而導致痰液壅塞所引起的。因此,又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炒麥芽、白朮和香附。一般來說,如果原本就沒有痰的人,就算使用升麻和柴胡提升氣機,也不會出現胸悶的情況。
11. 藥方
丹溪方,治一切赤白濁,及婦人帶下。
青黛,蛤粉,椿根白皮,滑石,乾薑(炮),黃柏(炒褐色)
上末神麯糊丸,食前空心飲湯下六七十丸,立方法以黃柏去濕熱,青黛解鬱熱,蛤粉鹹寒入腎,椿皮同固滑。
又方,治一切濕熱濁流。
黃柏(炒黑,一兩),生柏(一兩),蛤粉(三兩),神麯(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服。
二陳湯,治濁加升提之藥,使大便利而小便長。(方見痰門。)
珍珠粉丸,治精滑白濁。
黃柏,真蛤粉(各一斤),珍珠(三兩,一方有青黛無珍珠,亦效。)
上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或椿皮、滑石、青黛俱好。
定志丸,治心虛水火不濟,遺精便濁。
遠志(去心),石菖蒲(各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空心米飲下。
半夏丸,治濕痰流注,白濁神效。
半夏(燥濕,)豬苓(分水)
肝脈弦者宜加青黛。神麯糊丸服。
清心蓮子飲,治心虛有熱,小便赤濁,或有沙漠。(方見淋門。)
補中益氣湯,治胃氣虛弱下陷,便濁久而不愈者效。(方見內傷門。)
(《局方》)妙香散,治心虛遺精白濁。
麝香(一錢,另研),人參(五分),木香(二錢),茯苓,茯神,黃耆,遠志(去心。各一兩),桔梗,甘草(各半兩),辰砂(二錢,另研),山藥(二兩,薑汁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
(河間)秘真丸,治思想無窮,所欲不遂,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白濁,及白物隨溲而下。
白龍骨(一兩,另研),訶子(大者五枚),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另研一分為衣)
上為細末,每服十丸,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
水陸二仙丹,治赤白濁及遺精。
金櫻子(依製法錄熬膏),芡實子肉(為末。各等分)
上以金櫻膏調芡實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妙應丸,治赤白便濁通用。
真龍骨(煅),辰砂(另研),牡蠣(煅研),石菖蒲(各二錢半),川楝子(蒸,去核,五錢),白茯苓,益智仁,石蓮肉(各三錢半),桑螵蛸(瓦上烙干),菟絲子(制)
上末,山藥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人參酸棗湯下。
(東垣),治濁固本丸
蓮花蕊,黃連(炒),白茯苓,砂仁,益智,半夏,黃柏(炒。各三兩),甘草(炙,一兩),豬苓(二兩半)
為末,蒸餅為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子午丸,治心腎俱虛,夢寐驚悸,常有自汗,煩悶短氣,悲憂不樂,消渴引飲,漩下赤白,停凝濁甚,四肢無力,面黃肌瘦,耳鳴頭暈。
韭子(去殼,二兩),蓮肉(去心),枸杞子,白龍骨,川巴戟(去心),破故紙(炒),琥珀(另研),苦楮實,白礬(枯),赤茯苓,白茯苓,蓮花蕊(鹽蒸),芡實,白牡蠣,文蛤(各一兩),硃砂(兩半,為衣)
上末用肉蓯蓉一斤酒蒸搗爛,研為膏和丸,梧桐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濃煎萆薢湯下。忌酒面房勞。
三白丸,治遺精白濁。
龍骨,牡蠣(煅。各一兩),鹿角霜(二兩)
上末神麯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百一》)固真丹,治元臟久虛便濁,婦人赤白帶下,崩中下血並治。
蒼朮(米泔浸咀淨片一斤分四制,四兩用茴香食鹽各一兩同炒,令術黃色用度;四兩用川烏一兩制切片,川楝子一兩和皮核同炒;四兩用花椒去目一兩,故紙一兩同炒,四兩用好酒醋各一升同煮二三沸,將術焙乾,留酒)
上以四制術為末,前煮酒醋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男子鹽湯婦人醋點湯空心下。
(《經驗》)桑螵蛸散,治男子小便日數十次,稠如米泔,或赤或白,心神恍惚,瘦弱少食。此病多因房勞過度,耗散真氣得之。
桑螵蛸(鹽水煮),遠志(去心,甘草水煮),石菖蒲(鹽炒),龍骨(煅研),人參,茯神,當歸(酒洗),鱉甲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臥人參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