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6)

1. 【治痢發散諸劑】

(《局方》)人參敗毒散,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羌活,獨活,人參,甘草(炙),柴胡,前胡,茯苓,枳殼(炒),川芎,桔梗(各等分),倉米(一撮),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五葉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朮,頭痛加天麻。

(丹溪)神術湯,治痢下陷瀉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蒼朮(二錢),藁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細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丹溪)防風芍藥湯,治前證。

防風,芍藥,黃芩(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取微汗。

(《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大便秘,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朮(制,四兩),防風(三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每服一兩,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盞半煮至一盞,內諸藥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良方》)倉廩湯,治禁口痢有熱,乃毒氣衝心,食即吐逆。

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枳殼(炒),陳倉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熱服。

白話文:

【治療痢疾發散的各種藥方】

(出自《局方》)人參敗毒散 用於治療高燒、腹瀉,以及症狀像痢疾又不像痢疾,像血又不像血,排出像混濁酒液的狀況。

藥材包含:羌活、獨活、人參、炙甘草、柴胡、前胡、茯苓、炒枳殼、川芎、桔梗(各等份),以及一小撮倉米。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五片薄荷,加熱後服用。若是怕冷就熱服,若是怕熱就溫服。如果因濕氣引起,可以加入白朮;如果頭痛,可以加入天麻。

(出自丹溪)神術湯 用於治療痢疾導致腹瀉不止,久治不癒的狀況。用此方可以將體內的邪氣向上升散,通過發汗來痊癒。

藥材包含:蒼朮(二錢)、藁本、川芎、羌活(各五分)、粉草、細辛(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做成一服的份量,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三寸蔥白,煎煮後服用,幫助發汗。

(出自丹溪)防風芍藥湯 用於治療與上述相同的痢疾症狀。

藥材包含:防風、芍藥、黃芩(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做成一服的份量,用水煎煮,在飯前加熱後服用,以達到微微發汗的效果。

(出自《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 用於治療大便秘結,或者有便意卻排不出來,頻繁跑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或者排出少量白膿,或者帶有少量血絲的狀況。切勿使用瀉藥,而是應該提升陽氣,這樣陰氣自然就會下降。

藥材包含:制蒼朮(四兩)、防風(三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一兩。其中蒼朮另外切成片狀,先用一碗半水煮到剩下一碗,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到剩八分,在空腹飯前服用。

(出自《良方》)倉廩湯 用於治療痢疾導致無法進食且有發熱,這是因為毒氣衝擊心臟,吃東西就會嘔吐的狀況。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炒枳殼、陳倉米(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加熱後服用。

2. 治久痢虛脫固澀諸劑

《十劑》云:澀可以去脫,故滑脫者,以澀藥收之。

(河間)神效三香散,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後重窘迫,但滑溜不止,此收功之後藥也。

罌粟殼(去穰蒂醋炒,一兩二錢),陳皮(一兩三錢),肉豆蔻(麵煨,四錢),茯苓,白扁豆(炒。各四錢),木香,人參(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食前服。

(《拔萃》)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中作痛。

茯苓,白朮,車前子,五味子,烏梅(各一錢),罌慄殼(三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

(《局方》)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或脫墜下,酒毒便血並治之。

肉桂(半錢),人參,當歸,訶子,木香,甘草,肉豆蔻(麵煨。各一錢),芍藥,白朮(各錢半),粟殼(蜜炙,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

(《秘方》)訶子散,治瀉利腹痛,漸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煎湯調下。

(《選要》)木香散,治脾胃虛弱,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中㽲痛,久痢脾滑。

木香,赤石脂,訶子肉,附子(制),甘草(各一錢),藿香,肉豆蔻(面炮。各一錢半),丁香(五分),當歸(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御米湯,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臍腹㽲痛,裡急後重,發渴無時,日夜無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罌粟殼(蜜炙),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錢),厚朴(薑製,二錢),人參,乾薑(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生薑三片、棗三枚、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每服二錢,小兒每服錢半,量人大小加減。

(《良方》)當歸四聖散,治一切下痢膿血頻並,臍腹絞痛不可忍。

當歸,芍藥(各二錢),御米殼(二錢,蜜炒),甘草(炙,五分),茯苓(五分),黃耆(一錢二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香粟散,治新久諸痢。

罌粟殼(蜜炙,二錢),木香,地榆,陳皮,乾薑(炒黑),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良方》)五奇湯,治患痢疾,不問赤白,並皆治之。

訶子(二枚,半生半熟),木香(一塊,棗子大),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肉豆蔻(二枚,半生半熟),甘草(一寸,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食前下。

白話文:

《十劑》裡說:「澀味可以止住脫瀉,所以對於滑脫不止的情況,要用澀味的藥物來收斂。」

(河間的)神效三香散,治療久病痢疾,大便中的穢物已經很少,腹部不痛或只有輕微疼痛,沒有便後不暢的感覺,只是不斷滑瀉不止,這是病症好轉後用來收斂的藥方。

用罌粟殼(去除內部瓤和蒂,用醋炒過,1兩2錢)、陳皮(1兩3錢)、肉豆蔻(用麵粉煨過,4錢)、茯苓、白扁豆(炒過。各4錢)、木香、人參(各1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匙,用清米湯調服,飯前服用。

(《拔萃》中的)白朮安胃散,治療各種腹瀉痢疾,大便中夾雜膿血,有便意卻排不出來,腹部疼痛。

用茯苓、白朮、車前子、五味子、烏梅(各1錢)、罌粟殼(3錢)。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一次用一劑,加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飯前服用。

(《局方》中的)真人養臟湯,治療大人小孩因寒熱失調引起的腹瀉,大便有紅有白,或像膿血魚腦狀,有便意卻排不出來,肚臍腹部疼痛,甚至脫肛,以及飲酒中毒引起的便血都可以治療。

用肉桂(半錢)、人參、當歸、訶子、木香、甘草、肉豆蔻(用麵粉煨過。各1錢)、芍藥、白朮(各1錢半)、罌粟殼(用蜂蜜炙過,2錢)。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一次用一劑,加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飯前服用。如果體內寒氣重,可以加入附子1錢。

(《秘方》中的)訶子散,治療腹瀉腹痛,大便量逐漸減少,適合用此方止瀉。

用訶子皮(1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木香(半兩)、黃連(3錢)、甘草(炙過,2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2錢,用白朮、芍藥煎的湯調服。

(《選要》中的)木香散,治療脾胃虛弱,腹瀉不止,消化不良,腹部疼痛,久病痢疾導致脾虛滑瀉。

用木香、赤石脂、訶子肉、附子(炮製過)、甘草(各1錢)、藿香、肉豆蔻(用麵粉炮製過。各1錢半)、丁香(5分)、當歸(8分)。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一次用一劑,加水兩碗,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良方》中的)御米湯,治療久患痢疾,大便有紅有白,肚臍腹部疼痛,有便意卻排不出來,經常口渴,排便次數沒有規律,以及便血不止,完全沒有食慾的情況。

用罌粟殼(用蜂蜜炙過)、白茯苓、甘草(炙過。各1錢)、厚朴(用薑炮製過,2錢)、人參、乾薑(炮製過。各5分)。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一次用一劑,加水一碗半,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烏梅一個,煎煮至七分,飯前服用。如果年紀大的,每次服用2錢,小孩每次服用1錢半,根據個人情況酌情增減。

(《良方》中的)當歸四聖散,治療各種痢疾,大便中膿血頻繁,肚臍腹部絞痛難忍。

用當歸、芍藥(各2錢)、御米殼(2錢,用蜂蜜炒過)、甘草(炙過,5分)、茯苓(5分)、黃耆(1錢2分)。

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良方》中的)香粟散,治療新舊各種痢疾。

用罌粟殼(用蜂蜜炙過,2錢)、木香、地榆、陳皮、乾薑(炒黑)、甘草(炙過。各5分)。

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良方》中的)五奇湯,治療各種痢疾,不論大便有紅有白,都可以治療。

用訶子(兩枚,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木香(一塊,像棗子大小)、草豆蔻(一枚生用,一枚煨過)、肉豆蔻(兩枚,一半生用一半炒熟)、甘草(一寸,炙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2錢,用米湯飯前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