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5)
卷之三十六 (5)
1. 【治痢初作疏下濕熱積滯諸劑】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二次服之,以通為度,數日後得食。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隨證止之。小兒丸如粟米大。
(《醫林》)杏仁丸,治一切赤白痢疾腹痛,裡急後重。
杏仁,巴豆(各四十九粒)
同燒存性,研細如泥,用蠟溶化和勻,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醫林》)靈砂丹,治積痢不問新久,及治食瘧積瘧。
硇砂,硃砂(各二錢半,研),黃蠟(半兩),巴豆(二十一粒),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二味再同研極細,再溶前蠟,和餅旋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白痢,艾湯下。紅痢,烏梅湯下。須空心服之,忌酒,可用粥。一日瘧疾於未發前頭日晚,面東乳香湯下。
(《良方》)木香黃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神效。
木香,黃連,川木通,川黃柏,枳殼(炒),陳皮(各一錢),大黃(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
(《醫林》)厚朴枳實湯,治虛滑久不愈,多傳變為痢,先用此湯防之。
厚朴(薑製),枳實(炒。各一錢),訶子肉(一錢,半生半熟),木香(五分,磨),黃連,大黃(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治療痢疾初期,疏通濕熱積滯的各種藥方】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藥丸,大小如小豆。初次服用十顆,每次服用增加十顆,空腹於中午時分服用兩次,以排便暢通為止,數日後可以進食。如果病症沒有完全消除,可以再次服用以達到瀉利的效果,瀉利後可以經常服用,根據情況調整用量,直到病症消除為止,並根據情況停止用藥。小孩的藥丸大小如小米。
(《醫林》)杏仁丸,治療各種紅痢、白痢引起的腹痛、裡急後重。
杏仁、巴豆(各四十九粒)
將以上藥材一起燒至藥性保留,研磨成細泥狀,用蠟融化後混合均勻,搓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至五顆。
(《醫林》)靈砂丹,治療新舊積痢,以及瘧疾引起的積滯。
硇砂、硃砂(各二錢半,研磨成粉)、黃蠟(半兩)、巴豆(二十一粒),將這些藥材放在銀或石製容器中,隔水加熱煮一小時,等巴豆變成紫色時取出二十七粒,僅留七粒與之前的硇砂、硃砂一同研磨至極細,再用融化的黃蠟混合均勻,做成藥餅再搓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五至七顆。白痢用艾葉湯送服,紅痢用烏梅湯送服。必須空腹服用,忌酒,可以喝粥。治療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在發作前一天的晚上,面向東方用乳香湯送服。
(《良方》)木香黃連湯,治療痢疾膿血,裡急後重,效果顯著。
木香、黃連、川木通、川黃柏、枳殼(炒)、陳皮(各一錢)、大黃(二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做成一劑,用水一杯半煎至一杯,飯前溫服。
(《醫林》)厚朴枳實湯,治療因虛弱滑脫導致久病不癒,並容易轉變為痢疾的情況,可先用此方來預防。
厚朴(薑製)、枳實(炒,各一錢)、訶子肉(一錢,半生半熟)、木香(五分,研磨)、黃連、大黃(一錢)、甘草(炙,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做成一劑,用水一杯半煎至八分,飯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