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18)
卷之八十 (18)
1. 內消
內消,當審淺深大小,經絡處所,形脈虛實。如腦、背、腰、項、臀、腨皆太陽經,宜黃連、羌活;脊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敗毒散;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疏利之;氣虛參耆為主,血虛當歸、人參為主,佐以消毒,加以引經。六經分野,各隨本經標本寒溫、氣血多少,以行補瀉,惟少陽一經,治與氣血虛同法。
(凡栝蔞、射干、穿山甲、蟾酥、連翹、地丁、大力子、金銀花、木鱉子之類,皆內消之藥。)
白話文:
內消,應該仔細審視病情的輕重深淺、範圍大小,以及病邪所在的經絡位置,還有身體的體質強弱和脈象虛實。例如,頭部、背部、腰部、頸部、臀部、小腿這些部位都屬於太陽經,適合使用黃連、羌活等藥材;脊背連接著脅肋的地方,接近少陽經,適合使用敗毒散;如果體格壯實、脈象強勁,適合使用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藥方來疏通導瀉;如果是氣虛,則以人參、黃耆為主,如果是血虛,則以當歸、人參為主,再輔以具有消毒作用的藥材,並加上引導藥性到達病處的藥。六經的範圍劃分,各自依據本經的標本、寒熱、氣血多少,來進行補瀉的治療,只有少陽經比較特別,它的治療方法和氣血虛弱的治療方法相同。
(凡是栝蔞、射干、穿山甲、蟾酥、連翹、地丁、大力子、金銀花、木鱉子之類的藥材,都屬於內消的藥物。)
2. 外施貼藥
外施貼藥,正是發表之意。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熱得氣則散,得冷則凝痛,醫敷貼冷藥,豈理也哉?
白話文:
外敷貼藥,其實就是發散的意思。《黃帝內經》說:「發散邪氣不應該用熱的。」一般來說,熱的東西遇到氣就會消散,遇到冷的就會凝結疼痛,醫生用冰冷的藥來敷貼,這哪裡是對的道理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