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9)

1. 手足經所屬之圖

手足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

少陽三焦足膽匹,太陰肺兮足脾方。

少陰心經足腎部,厥陰包絡足肝鄉。

臟腑所屬地支歌:

子腎午心辰膀胱,醜脾酉腸戌小腸。

未肺巳肝亥包絡,卯胃中焦寅膽房。

白話文:

手足經歌:

太陽經對應小腸經和足膀胱經,陽明經對應大腸經和足胃經。

少陽經對應三焦經和足膽經,太陰經對應肺經和足脾經。

少陰經對應心經和足腎經,厥陰經對應心包經和足肝經。

臟腑所屬地支歌:

子時對應腎,午時對應心,辰時對應膀胱,丑時對應脾,酉時對應大腸,戌時對應小腸。

未時對應肺,巳時對應肝,亥時對應心包絡,卯時對應胃,寅時對應膽。

2. 論六病

厥陰所至為裡急,筋緩縮急,支痛軟戾,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身重胕腫,肉泥按不起。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耳鳴,嘔湧溢食不下,驚躁瞀昧,目不明,暴注瞤瘈,惡病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浮虛皴揭,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流泄禁止。此六氣之為病也。

按經旨,則淫勝郁復,主客太少,皆至其疾。則邪之中人有淺深矣,又在人稟受沖冒畏避而已。

原夫人稟五行之氣生,亦從五行之數盡。若起居調養,而能避邪安正,無橫夭殃矣。然為七情牽於內,六氣干於外,由是眾疾作而百病生,又況趨逐名利,貪迷嗜欲,勞役辛苦,飢渴醉飽,沖涉寒暑,凌冒風雨,觸犯禁忌,殘賊真靈。如是論之,夭殤之由,豈數之盡也?歸咎於己而已。經曰: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者,此之謂也。

蓋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燥濕,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是知病生之變,亦由乎我也。又或乘年之虛,失時之和,遇月之空,則邪甚矣;重感於邪,則病危矣。雖然,氣運交相臨遇,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或瘟疫時氣,一州一縣,無問大小皆病者,斯固氣運使然。

若我真元氣實,起居有時,動作無相沖冒,縱是瘟疫之作亦微。是故聖人有養生修真之術也。

或者以為天地五運六氣如何人病。蓋人之五臟應天地五行。陰陽之氣,隨其卷舒衰旺故也。王冰以為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於天道。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亦理之自然也。但五運六氣為疾而感之者多矣。又經曰:冬傷寒,春病瘟;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

傷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又有四方之氣不同,為病各異。故經有異法方宜之論,以得病之情者是也。又或當歲有病而非歲氣者,亦須原其所感形證脈候,未必盡為運氣所作,在工以明之,庶免拘泥運氣也。

歌曰:

厥陰筋軟縮裡急,軟戾支脅痛嘔泄。

少陰寒熱慄疹瘍,驚惑悲笑譫衄衊。

太陰積飲否滿中,身重胕腫霍亂別。

少陽喉痹嚏嘔瘍,耳鳴湧溢驚躁掣。

暴注瞀昧目不明,瞤瘈惡病暴死滅。

陽明鼽嚏皴揭浮(虛浮,)尻陰股腨足病切。

太陽寢汗若屈伸,流泄禁止腰痛折。

白話文:

論六病

厥陰病會導致腹部絞痛,筋脈鬆弛或抽筋,四肢疼痛、彎曲,肋骨疼痛並伴隨嘔吐腹瀉。

少陰病會導致皮膚潰瘍、紅疹,身體發熱怕冷,發抖,精神錯亂,悲傷或大笑,胡言亂語,流鼻血或血汙。

太陰病會導致體內積水,胸腹脹滿,霍亂吐瀉,身體沉重浮腫,肌肉腫脹按壓後難以復原。

少陽病會導致打噴嚏、嘔吐,皮膚長瘡、耳鳴,食物難以下嚥,煩躁不安,意識模糊,視力不清,腹瀉、抽搐,病情惡化導致突然死亡。

陽明病會導致鼻塞、打噴嚏,皮膚乾燥粗糙脫皮,臀部、陰部、大腿、膝蓋、小腿、腳等部位產生疾病。

太陽病會導致關節活動不靈活,腰痛,睡覺時出汗,抽筋,排泄不順暢或無法排泄。以上是六種氣對人體造成的疾病。

按照醫理,外邪過盛或內部虛弱,都會導致疾病的產生。邪氣侵入人體的程度有深淺之分,也與個人體質的強弱以及是否能避開外邪有關。

人稟受五行之氣而生,也依循五行之數終結。如果能注重生活起居,避開邪氣,保持體內正氣,就能避免意外或早逝。然而,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影響,內部情緒波動;也受到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影響,外部環境變化,因此各種疾病就會產生。更何況有些人還追求名利、沉迷慾望、勞累辛苦、飢渴飽食無度、不注意寒暑變化、冒著風雨、觸犯禁忌,傷害了自身的精氣。如此看來,導致早夭的原因真是多得數不清,但終究還是要歸咎於自己。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不懂得保持適度,不能經常調養精神,只求滿足慾望,違背養生之道,就是這個意思。」

天氣中的邪氣會損害人的五臟;食物中的寒熱會損害人的六腑;乾燥和潮濕會損害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另外,喜怒會傷氣,寒暑會傷形。由此可知,疾病的產生,其實也與自己有關。如果又遇到體虛之年、時令不和、月令不佳等情況,邪氣就會更加強盛;再次受到邪氣侵襲,病情就會更加危險。雖然如此,但氣候的變化相遇,如果相合就會平和,如果不相合就會生病。有時瘟疫流行,整個地區不論老少都會生病,這就是氣運所導致的。

如果自己體內的元氣充足,生活起居有規律,活動時不會受到傷害,即使遇到瘟疫,影響也很小。所以聖人都有養生修真的方法。

有人認為天地間的五運六氣與人的疾病有關,其實人體的五臟與天地五行相對應。陰陽之氣會隨著自身的消長而變化,所以人體疾病與天道相關是理所當然的。只是被五運六氣所影響而生病的人確實很多。《黃帝內經》又說:「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容易患上溫病;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容易腹瀉;夏天受到暑邪侵襲,秋天容易患上瘧疾;秋天受到濕邪侵襲,冬天容易咳嗽。」

受到四季之氣的影響,都可能引發疾病。而且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所生的疾病也各有差異,所以《黃帝內經》有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治療方法的論述,就是為了了解疾病的真實情況。有時候當年的疾病並不是當年氣運所導致的,也應該探究感受的病邪、身體的症狀、脈搏的情況,未必都是運氣所造成。醫生要明確這些,才能避免拘泥於運氣學說。

歌訣說:

厥陰病筋脈鬆弛腹絞痛,四肢彎曲肋痛嘔吐瀉。

少陰病寒熱發抖紅疹癢,精神錯亂悲笑語血溢。

太陰病積水腹脹難受,身重浮腫霍亂要分清。

少陽病喉痛噴嚏長瘡瘍,耳鳴嘔吐煩躁又抽搐。

腹瀉意識模糊看不清,抽搐重病突然死亡臨。

陽明病鼻塞皮膚乾燥裂,臀腿腳等部位生疾病。

太陽病汗多關節不利索,腰痛排泄不暢真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