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20)
卷之五 (20)
1. 論治法
主客之氣皆能致其疾,下是主氣,上是客氣。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瀉之,以痠軟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緩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此六氣主客之補瀉也。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也。而本經又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如是不一,各依疾苦,順其運令,以藥石五味調治之。
為工者當明其歲令,察其形證,診其脈急,別其陰陽,依經旨以拯救之,何患疾之不瘥耶?
五運之中,又有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之法。《玄珠》以為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少陽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主治者,此也。
蓋用藥之制,有法存焉。然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而宜其制。此用之大法也。
或者以為歲運太角木旺土衰,迎取之當瀉其肝經而益其脾胃。此非通論也。何哉?豈有人人臟腑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虛,脾氣太盛,遇此太角之運,肝木稍實,脾氣得平,方獲安和。若便瀉肝補脾,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醫殺之耳。是不察其誤,反害人增疾尤甚也。
何則?天下事物之理,益之則遲,而損之則速。若服一藥取其效,則緩而微;若食一發病之物,俄頃而應。由是觀之,成難毀易,可不謹哉!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不論是自身內在的因素(主氣)或外在環境的因素(客氣)都能導致。在人體中,下半身屬主氣,上半身屬客氣。《黃帝內經》說:屬於木的部位,要用酸味藥物來瀉,用辛味藥物來補;厥陰經的客氣,要用辛味藥物來補,用酸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緩和。屬於火的部位,要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鹹味藥物來補;少陰經的客氣,要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酸味藥物來使之柔緩;少陽經的客氣,要用鹹味藥物來補,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鹹味藥物來使之柔緩。屬於土的部位,要用苦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補;太陰經的客氣,要用甘味藥物來補,用苦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緩和。
屬於金的部位,要用辛味藥物來瀉,用酸味藥物來補;陽明經的客氣,要用酸味藥物來補,用辛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緩和。屬於水的部位,要用鹹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補;太陽經的客氣,要用苦味藥物來補,用鹹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使之堅固,用辛味藥物來滋潤。以上是六種氣的主客關係及補瀉方法。如果客氣過盛,就要瀉客氣,補主氣;如果主氣過盛,就要瀉主氣,補客氣。應當根據情況,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靈活運用。而《黃帝內經》還有六氣在天之氣(司天)和在地之氣(在泉)過盛的治療方法,以及司天和在泉之氣不協調的治療方法,還有根據每年的運氣變化和上下部位適合的藥物和食物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都不盡相同,應該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順應當時的運氣變化,用藥物的五種味道來調理。
作為醫者,應當明白每年的運氣變化,觀察病人的體型和症狀,診斷脈搏的快慢,辨別陰陽虛實,根據經典的理論來救治病人,這樣又何必擔心疾病不能痊癒呢?
五運之中,還有必須消除鬱結之氣的方法,要先從其來源入手。《玄珠》認為,太陽司天時,要取九月來瀉水氣之源;陽明司天時,要取六月來瀉金氣之源;少陰少陽司天時,要取三月來瀉火氣之源;太陰司天時,要取五月來瀉土氣之源;厥陰司天時,要取前一年十二月來瀉木氣之源,這就是用針刺來順應氣機的方法。所以說: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不要逆反氣的運行,不要助長其過盛,不要阻礙其恢復,這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
使用藥物的法則,自有其規律。然而疾病有新舊之分,藥方有大小、有毒無毒之別,應當根據情況適當調整。這是用藥的大原則。
有些人認為,如果遇到木氣過旺而土氣衰弱的年份,應該瀉肝經而補脾胃。這並不是普遍適用的理論。為什麼呢?難道每個人的臟腑狀況都一樣嗎?假如一個人的肝氣虛弱,脾氣卻過盛,遇到木氣過旺的年份,肝木會稍微充實,脾氣也趨於平和,這時才能達到身體的安和狀態。如果這時就去瀉肝補脾,那就是所謂的「實證瀉之,虛證補之」,反而會損害不足的,增益有餘的,這樣治病反而會害死人,是醫生沒有明察病情而導致的錯誤。
為什麼這樣說呢?天下事物的道理,增益效果比較慢,而損害卻很快。如果吃藥來見效,效果比較緩慢和微弱;如果吃了導致疾病的食物,很快就會產生反應。由此可見,成功很難,而毀壞卻很容易,能不謹慎嗎!
2. 六氣主客補瀉歌
木主酸(收)瀉辛(散)補之,火主甘(取舒緩)瀉咸(取柔軟)補施。土主苦(取堅燥)瀉甘(安緩)味補,金主辛(散)瀉酸(收)補為。水主咸(軟)瀉苦(堅)補是,六氣補瀉客後隨。辛(散)補酸(收)瀉甘(苦急)緩厥,甘瀉酸(苦緩)收少陰知。咸補甘瀉咸軟相,甘補苦瀉甘緩脾。
酸補苦瀉肺經施,苦補咸瀉於水推。更以苦堅以辛潤,同極太陽尤其宜。
二火之氣雖殊,其用則一。木用辛補酸瀉。經注:辛味散,故補;酸味收,故瀉。《校正》云:自為一義。今未詳。法復司氣可犯無犯,如夏寒甚,則可熱犯熱;不甚,則不可反。
白話文:
木氣主酸味,用辛味來瀉,用酸味來補。火氣主甘味,用咸味來瀉,用甘味來補。土氣主苦味,用甘味來瀉,用苦味來補。金氣主辛味,用酸味來瀉,用辛味來補。水氣主咸味,用苦味來瀉,用咸味來補。六氣的補瀉要依照其主客關係來決定。
用辛味來補,用酸味來瀉,甘味和苦味能緩和急迫的症狀。用甘味來瀉,酸味收斂,這少陰經的道理。用咸味來補,用甘味來瀉,咸能使軟,甘能緩和脾氣。用酸味來補,用苦味來瀉,這是肺經的做法。用苦味來補,用咸味來瀉,這是關於水的道理。
再者,可以用苦味來堅實,用辛味來潤澤,同樣到了極端的狀態,對於太陽經來說尤其合適。
雖然有兩種火氣,但它們的用法基本上是一樣的。木氣是用辛味來補,用酸味來瀉。《經注》說:辛味能發散,所以能補;酸味能收斂,所以能瀉。《校正》說:這自成一理。但現在還不清楚。法則如果與司氣相違犯,可犯與不可犯的道理,例如夏天特別寒冷,就可以用熱來治療熱,如果不是特別寒冷,就不能反其道而行。
3. 五臟所入之味歌
酸主收之屬肝臟,苦堅入心甘緩脾。
辛性味散能調肺,咸則軟兮於腎宜。
白話文:
酸味主要有收斂的作用,歸屬於肝臟;苦味堅硬,會進入心臟;甘味能緩和,歸屬於脾臟。 辛味性質是發散的,能夠調和肺臟;鹹味能使堅硬之物變軟,對腎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