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4)

1. 丹溪治義

陰虛發熱者,難治;飲酒人發熱,難治。手足心熱,屬熱,火鬱湯。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四物湯加炒黃柏、黃芩、龜板;兼氣虛加人參、黃耆、黃芩、白朮。

白話文:

身體陰液不足而發熱的人,很難治療;經常喝酒的人發熱,也很難治療。手心腳心發熱,這屬於熱證,可以用火鬱湯來治療。脈搏跳動快但沒有力氣,這就是陰液虛弱的表現,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黃芩、龜板來治療;如果同時有氣虛的狀況,可以再加上人參、黃耆、黃芩、白朮一起服用。

2. 藥方

3. 通治諸經積熱之劑

涼膈散,治三焦六經積熱。加黃連名清心湯。

黃連解毒湯,治熱毒煩悶,口燥呻吟,蓄熱內甚,諸不能退。

大金花丸,治一切熱證。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秘,衄血瘦弱,頭痛,骨蒸,肺痿、咳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神芎丸,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咽膈不利,大小便閟澀。一切風熱之證,並宜服此。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瘡,膈悶,小便不利。

瀉心湯,治心經蘊熱。

茯苓散,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瀉白散,治肺熱。

瀉青丸,治脾經鬱熱。

瀉黃散,治脾經熱,口臭,咽乾。(上方並見火門。)

人參瀉肺湯,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黃芩,梔子仁,枳殼(炒),薄荷,甘草,連翹,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黃,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食後通口服。

天門冬散,治肺壅腦熱,鼻乾煩躁,大便秘澀。

天門冬(去心),桑白皮,升麻,大黃,枳殼(麩炒),甘草(各八分),荊芥(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熱瀉病。

半夏曲,黃芩,軍姜(炮),遠志(去心),茯苓,生地黃(各八分),黍米(一合),酸棗仁(微炒研八分),

長流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赤茯苓湯,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苦幹,咽腫不利。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三黃湯,治積熱結滯,大便秘澀,心膈煩躁。

黃連,黃芩大黃(煨。各十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龍腦雞蘇丸,除煩熱,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熱脈消渴,驚悸,解酒毒,膈熱,口臭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葉(一兩六錢),生地黃(六錢),麥門冬(四錢),蒲黃(炒),阿膠(炒。各二錢),黃耆(一錢),人參,木通(各二錢),銀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甘草(錢半),

上為末,用蜜三兩,煉過後,下地黃汁等藥,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湯送下。

利膈散,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牛蒡子(炒),人參,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痛,口瘡甚加殭蠶一兩。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黃芩,大黃(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熱水送下。

既濟清神散,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桔梗,黃芩,川芎,山梔,當歸,羌活,白朮,茯苓(各七分),知母,甘草,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入蜜二匙,調勻服。

地黃煎,治積熱。

地黃汗(四升三合),茯神,知母(各四兩),葳蕤(四兩),栝蔞根,生薑汁,生地骨皮,生麥冬汁,白蜜(各二升),石膏(八兩),竹瀝(三合)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至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玄明粉,治三焦邪熱,臟腑秘澀。(方見製法備錄篇。)

香連丸,治膈熱並大腸熱,解酒毒,厚腸胃。(方見痢疾門。)

(《良方》)碧雪,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強昏憒。

芒硝,朴硝,硝石,馬牙硝,青黛,石膏(煅飛過),寒水石(水研飛),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吹之。

消毒犀角飲,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口舌生瘡,遍生瘡癤,已潰未潰,並宜服之。

犀角(磨汁),防風(各一錢),鼠黏子(炒,二錢),荊芥穗(一錢),甘草(炙,錢)

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