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九 (1)
卷之三十九 (1)
1. 內經敘論
經曰:諸痓項強,皆屬於濕。(王注:太陽傷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王注:陽內鬱而陰行於外。)
劉河間云:諸痓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痓曰柔痓,陽痓曰剛痓。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又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謂筋勁強有力,不柔和也。然燥金為病,緊斂短縮,勁急。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又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
白話文:
經書中記載,各種頸項僵硬的症狀,都屬於濕邪所致。另外也說,所有突然發生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邪所致。劉河間則認為,各種僵直症狀,表現為筋脈僵硬而不柔軟,這是因為脾土主安靜的特性所導致。陰寒所致的僵直稱為柔痓,陽熱所致的僵直稱為剛痓。凡事過度都會有害,而相生相剋則可以制衡,所以濕邪過度,就會反過來被風邪所克制,但這只是虛象,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風邪。
同時,劉河間也提到,所有突然發生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邪所致。指的是筋脈強健有力,但卻不柔軟。然而燥金為病,會導致緊縮短縮、筋脈緊繃。風木為病,則會反過來呈現燥金的變化,這是因為過度就會有害,相生相剋可以制衡。況且風能克制濕,而轉化為燥邪。
2. 痓病有剛柔之分
仲景云: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頭搖動,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又云: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痙」症候羣,包括了身體發燒、腳部寒冷、頸部僵硬緊繃、不時感到畏寒且有時會出現頭部發熱和麪部潮紅的情況,並且只有頭部在晃動,突然之間嘴脅縮攣,背部肌肉反弓,這些都是「痙」病症狀。「太陽經脈病」中的「剛痙」是因為高溫沒有出汗反而怕冷所引起的,而「柔痙」則是因為高溫而出汗但不怕冷所引致的。
3. 痓病因汗多而得之
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瘡家過汗亦致痓,風病汗下亦致痓。此為汗下之過,亡津液之致,亦內因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在治療太陽經脈疾病的過程中,如果用出汗的方法治得太猛、太久,會導致痙攣(一種肌肉收縮不自主的情況)。同樣地,對於皮膚有傷口的人來說,如果出太多的汗也會引發痙攣;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疾病,在使用出汗或排便的方式來治療時也可能引起痙攣。這些都是由於出汗和排便做得過度而使身體失去津液所造成的後果,也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
4. 痓由內虛而得之
痓證不因汗下之過,必是氣血內虛,外為風寒濕熱所襲,而成痓也。觀夫仲景謂傷寒汗下之過,與夫產後、瘡人多患之,斯可見矣。陳無擇始謂氣血內虛,與仲景之言相臺,所謂擴異世而同符者,至理而已。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意思是:痙病不是因為出汗或服用藥物過度造成的,一定是身體內部的血液和氣力不足,外部受到風寒溼熱等疾病的侵入,才會形成痙病。從張仲景說到傷寒症治療過程中出汗或服藥過量的情況,以及生產後的人或是患有皮膚疾病的人都容易患上這種病症,就可以看出來了。陳無擇首次提出了血液和氣力不足這個原因,這和他的理論相符,也就是不同世代但有相同道理的原因,都是真理。
5. 風搐反張有風火之證
張子和醫案有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諸醫皆作驚風、暗風、風癇,治以南星、雄黃、烏附,不效。戴人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湧風痰二三升,次以寒劑下之,又以䤵針刺百會,出血立愈。可見,風搐與痓不同,而痓證屬濕,土極必兼風木搖動之化;風搐屬木,木極必見金燥緊斂之形。要之亦可同論,故取此條,以證痓病不專於風寒濕之外至,亦有風火熱之內作者也。
白話文:
一位患者患有風搐症,眼睛昏花,身體僵硬,弓着後背,幾天不吃不喝。許多醫生都診斷為驚風、暗風、風癇,用南星、雄黃、烏附治療,卻無效。戴人說:所有的風症、眩暈,都屬於肝木。陽主活動,陰主靜止,因為火氣過盛剋制金氣,無法平息肝木,導致肝木過盛而生病。首先要先用藥引出風痰二三升,再用寒性藥物向下引導,然後用針刺百會穴,出血後立刻痊癒。由此可見,風搐與痓症不同,痓症屬於濕氣,土氣過盛必然會伴隨風木搖動的變化;風搐屬於木氣,木氣過盛必然會出現金氣乾燥收斂的表現。總之,風搐和痓症雖然不同,但也有共通之處,所以用這則醫案來證明痓症不只是單純的風寒濕氣,也可能由風火熱氣內生所致。
6. 脈候
脈浮緩,為有汗;肺浮緊,為無汗。
脈沉細渚,濕所傷也。
脈沉伏弦緊,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
《脈經》曰: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曰痓,為難治。
又云: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又云:痓家脈皆伏堅,直上下。
白話文:
脈搏浮而緩慢,表示有汗;肺氣浮而緊,則表示沒有汗。脈象沉而細小,是濕邪侵犯的表現。脈象沉而伏,弦而緊,陽氣緩弱陰氣急迫,則會導致長期拘攣;陰氣緩弱陽氣急迫,則會反過來導致筋骨強直。 《脈經》記載:太陽病,發熱時脈象沉細,稱為痓,難以治療。 書中還提到:痓脈按壓時緊如弦,直上直下。痓病人的脈象都沉伏堅實,直上直下。
7. 痓病當分剛柔有汗無汗見證治之
古人以強直為痓,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無異,要在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剛痓胸滿口噤,腳攣急,咬牙,當行大承氣湯。痓證並屬太陽,項強口噤一證,例則太陽兼陽明。因有陽明,故不宜汗,而宜用承氣湯下之也。
白話文:
古人將身體僵直稱作痓,而項部和背部反向伸張、僵硬如同發作癲癇一般,這時要觀察患者是否有汗,以區分痓的性質是剛性還是柔性。
如果患者沒有流汗,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如果有汗,則用桂枝加栝蔞湯治療。
如果痓症表現為胸部滿悶、口不能張開、腳部抽筋、牙齒緊咬,就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痓證屬於太陽經的病症,而項部僵硬、口不能張開則屬於太陽經兼陽明經的症狀。由於陽明經的病症不適合發汗,所以要用承氣湯瀉下治療。
8. 痓病宜詳虛實審治
仲景云:汗下過多為壞證。所成如產後因虛致痓。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祛濕,隨證施治。不可概以濕熱內盛,郁遏生風而作痓者,例用散解風寒,而虛虛之誤,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出汗和排便太多會造成病情惡化。”這種情況就像生產後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痙攣一樣。只有通過補充血液、降低火氣、增強脾胃功能、調理肝臟和清除痰液及溼氣的方法來治療。不能一看到有溼熱在體內積聚、情緒抑鬱或產生風邪就認為是痙攣的原因,並使用藥物解除風寒。這樣做可能會使病人更加虛弱,這是必須要警惕的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輕易地把所有症狀都歸咎於一種病因,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9. 通治痓劑
(《金匱》)栝蔞桂枝,治太陽病,其證憊,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痓病。
栝蔞根,桂枝,芍藥(各錢半),甘草(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二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熱服取微汗。
桂枝加葛根湯,治柔痓。
葛根(二錢),桂枝,芍藥(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錢),棗(二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二痓皆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咬牙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
白話文:
《金匱》記載,栝蔞配桂枝,可治太陽病,症狀是疲憊不堪,身體發冷,脈象沉遲,這是寒邪入體所致。方劑為栝蔞根、桂枝、芍藥各半錢,甘草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八分,熱服取微汗。桂枝加葛根湯,治溫熱病後餘熱未清,症狀是身體酸痛。方劑為葛根二錢,桂枝、芍藥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三錢,大棗二枚,水煎八分,溫服。兩種寒熱病都可以用小續命湯加減服用。如果胸悶口緊,咬牙腳抽筋,臥床不安,則用大承氣湯瀉下。
小續命湯(方見風門。)
葛根湯(方見傷寒門。),治太陽剛痓無汗,小便少,氣上衝。
白話文:
【小續命湯】(方見風門。)
【葛根湯】(方見傷寒門。),用於治療太陽經的剛痓症狀,包括沒有汗液、尿量減少,以及胸部有上沖的感覺。
10. 剛痓
加味神術湯,治無汗剛痓。
蒼朮,川芎,藁本,白芷,細辛,甘草,麻黃,羌活,獨活(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蔥一根,煎七分服。
白話文:
加味神術湯,用於治療沒有汗出、剛開始發病的感冒。藥方包括:蒼朮、川芎、藁本、白芷、細辛、甘草、麻黃、羌活、獨活,各取等量。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水量為半盞,加入薑片三片、蔥一根,煎煮至七分即可服用。
11. 柔痓
桂心白朮湯,治有汗厥逆,拘急柔痓。
桂心,附子,白朮,川芎,甘草,黃耆(等分),
上水盞半,棗一枚,煎七分服。
白話文:
桂心白朮湯用於治療出汗、昏厥、逆氣、肌肉拘緊、疼痛等症狀。藥方包括桂心、附子、白朮、川芎、甘草、黃耆等藥材,各取等分,加水煎煮,用棗子一枚,煎煮至原液七分即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