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九 (2)
卷之三十九 (2)
1. 養血疏風劑
(《難知》)防風當歸散,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防風,當歸,川芎,生地黃(等分),
上咀,水盞半,煎七分服。
白話文:
防風當歸散,用於治療發汗過度導致發熱、頭昏眼花、口不能言、背部反弓的情況。
將防風、當歸、川芎、生地黃等藥材以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半杯水煎煮,取七分藥汁服用。
2. 攻下劑
(《金匱》)大承氣湯(方見傷寒門。)治痓病,內實熱壅,胸滿咬牙,用此下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說:「大承氣湯」這個藥方在《金匱經典》中有記載,詳情可以在《傷寒論》中找到。它可以用來治療痙攣疾病,當患者內部有實熱阻塞、胸部充滿且咬牙切齒時,可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通便清熱。
簡化後的答案為:
"大承氣湯可用於治療因身體內部積聚大量熱能而導致的痙攣病症,如胸口悶脅痛和咬牙等症狀。"
3. 厥證門
(玉太僕曰:厥者,氣上逆也。手足寒,則為寒厥;手足熱,則為熱厥。又曰:厥逆者,則寒厥、熱厥、氣厥、風厥等,氣逆上,或嘔吐,或滿悶,或脹,或氣急,或暴不知人,世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白話文:
「玉太僕說:厥是指氣往上逆的情況。如果手和腳感到寒冷,那就是寒厥;如果手和腳感到發熱,那就是熱厥。他又說:厥逆包括了寒厥、熱厥、氣厥、風厥等等,都是因為氣往上逆所引起的症狀,可能有嘔吐、胸腹飽脅痛、腹部腫脳、呼吸困難或是突然失去知覺等症狀,也就是俗稱的腳氣攻心病。」
4. 內經厥論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帝曰:寒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人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由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又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滿而經脈虛。陰氣虛則氣入,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此人必數醉入房,腎氣獨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名曰屍厥。厥則暴死,氣復至則生,不復則死是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突然感到又冷又熱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陽氣衰弱於下,就會感到寒冷,稱為寒厥;陰氣衰弱於下,就會感到發熱,稱為熱厥。
黃帝問:寒厥是怎麼造成的?岐伯回答:體質強壯的人,在秋冬季節過度勞損,下氣上爭,無法恢復,精氣外溢向下,邪氣便乘虛而上。氣滯於中,因陽氣衰弱,無法滋潤經絡,陽氣日益損耗,陰氣獨存,所以手足才會感到寒冷。
黃帝又問:熱厥又是怎麼造成的?岐伯回答:酒入胃中,就會導致經絡充盈而脈虛。陰氣虛弱則氣血內聚,精氣耗竭則無法滋養四肢。這種人必定經常飲酒作樂,腎氣獨衰,陽氣獨盛,所以手足才會感到發熱。
黃帝問:厥證會讓人腹脹,或者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有的持續半日,有的持續一日才會恢復意識,這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部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逆上,而邪氣逆襲,逆襲則陽氣紊亂,就會導致昏迷不省人事,稱為屍厥。厥證会导致突然死亡,氣息恢复则能活下来,不复则死亡。
5. 厥證寒熱二因
《內經》雖有寒熱六經之分,見證不過寒熱二者而已。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邪在三陰,則手足為之厥冷,謂之寒厥。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謂之熱厥。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而似陰也;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
白話文:
《內經》認為,疾病可以分成寒、熱兩種主要類型,症狀也就只有這兩個方向。寒厥是因為過度放縱慾望導致身體失去精氣,進而出現陽氣衰退、陰氣旺盛的情況。如果病邪侵襲到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就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症狀,稱作「寒厥」。相反地,熱厥是因為飲酒吃得太飽後進行性行為,使得精神耗損且熱能進入人體,造成陰氣不足、陽氣旺盛的情形。若病邪侵犯到三陽(陽明、少陽、太陽),就會出現四肢發熱的症狀,被叫做「熱厥」。當熱達到極點時會轉變成厥逆,這是因為陽氣已經到了看似陰的地步;同樣地,當寒冷達到極點也會形成厥逆,那是因為單純的陰沒有陽的存在。
6. 厥證要分陰陽
仲景云:熱深厥深。故傷寒、濕病、瘟病皆是熱厥。此謂熱極而成厥,陽極而似陰也。脈雖沉伏,按之必數,病因積熱,為之陽厥。陰厥初得之,四肢冷,脈微沉而不數,多惡寒,引衣自覆。下利清穀,四肢逆,蜷臥,唇青,自利不渴,小便色白。病因沉寒,為之陰厥。
白話文:
仲景說:熱邪深入,厥症也深。因此,傷寒、濕病、瘟病都是熱厥。這就叫做熱邪極盛,而導致厥症,陽氣極盛而表現出陰虛的狀態。雖然脈象沉伏,但按壓必定頻數,這是因為疾病積蓄熱邪,導致陽厥。
陰厥初期,四肢冰冷,脈象微弱沉伏而不數,患者常感惡寒,喜歡裹衣自保。排泄清谷,四肢發涼,蜷縮臥床,嘴唇青紫,腹瀉卻不口渴,小便顏色白。疾病是由於體內寒邪深入,導致陰厥。
7. 厥證有因氣血痰
丹溪云:厥者,逆也,手足逆冷也,因氣血逆而冷也。有氣虛、血虛、痰鬱三者而成也。故手足麻者,氣虛也;手足木者,濕痰、死血也。
白話文:
丹溪說:“厥就是逆的意思,是指手腳逆冷的情況,是因為氣血逆流且寒冷所造成的。是由於氣虛、血虛和痰鬱這三種原因造成的手腳麻木。因此,如果手腳麻痹,那是由於氣虛;如果是手腳僵硬,那就是因為溼痰和死血。”
8. 厥有外邪所忤即為飛屍卒厥
厥有卒中惡候,為外邪所忤。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妄言,牙緊口噤;或惛惚不知人事,頭旋暈倒,此為客忤,鬼擊弔喪,入廟登塚所致也,名飛屍卒厥。
白話文:
突然出現中毒癥狀:被外界病菌感染。因為接觸到不良空氣,突然四肢冰冷、皮膚發抖、臉色蒼白、神志不清;或者胡言亂語、咬緊牙關、嘴巴閉合;或者昏迷不醒、頭昏眼花、摔倒在地,這可能是受到外部刺激、撞見鬼魂或是進入古墓等地方引起的,稱作“飛屍卒厥”。
9. 脈候
脈沉微不數者,寒厥也。脈沉伏而數者,熱厥也。
脈至如喘,名曰氣厥者,不知人。
《金匱》論脈沉細而滑者,沉則為寒,滑則為氣實。寒氣相搏,入臟,唇青身冷,即死。其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則生。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寒性手腳冰冷的人脈象是深沈、微弱且不快;熱性手腳冰冷的人脈象是深沈且快速。
如果脈象像呼吸急促一樣,就叫做「氣厥」,表示病人失去知覺。
《金匱》說:若脈象深沈、細小且流暢,代表寒冷與氣血旺盛相互作用。當這種情況進入內臟時,嘴脣會變藍,身體也會變得非常冷,這意味著死亡。但如果全身都感到舒適,並且自然出汗,那就意味著病情已經影響到外在器官,還有生存的可能性。
10. 辨寒熱陰陽補瀉分治為至要
凡厥逆卒暴,即與蘇合丸,薑湯濃調灌之。通其關竅,甦醒後,卻辨寒熱陰陽厥證,補瀉治之,是為至要。若陰陽稍差,則促死甚易。熱深陽厥,不可作陰厥,用熱藥治之,則精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
沉寒陰厥,急以四逆湯、理中湯之屬治之。甚者,仍灸關元、神闕百壯,方得回陽。
白話文:
凡是突然昏迷不醒,立刻服用蘇合丸,用濃薑湯灌下。打通其關竅,醒過來後,就要辨別是寒熱陰陽哪一種厥證,再用補瀉方法治療,這是最重要的。如果陰陽稍有偏差,就很容易致命。
如果熱邪深入導致陽氣厥逆,不可誤認為陰寒厥證,用溫熱藥物治療,就會損傷精氣而死。應當急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根據病情輕重來治療。
如果是沉寒陰邪導致的陰厥,應當急用四逆湯、理中湯等藥物治療。病情嚴重者,還要灸關元、神闕穴各一百壯,才能回陽。
11. 丹溪分氣血痰蛔處治
氣虛者,四君子湯為主。身冷,從八味順氣散、調元散。兼有痰者,四七導痰湯。
血虛以四物湯為主。血因氣滯,以白薇湯。產後瘀血,加桂附主之。
痰厥以二陳湯為主。甚者,加薑汁、竹瀝。寒痰、濕痰、卒悶壅急者,星香姜附湯斟酌用之。
蛔厥為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胃寒即吐蛔。理中湯加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白話文:
氣虛的人,主要以四君子湯調理。身體寒冷,則以八味順氣散、調元散治療。如果還有痰,可以加服導痰湯。
血虛的人,主要以四物湯調理。血虛因氣滯導致,則以白薇湯治療。產後有瘀血,可以加入桂附治療。
痰厥以二陳湯為主。嚴重者,可以加入薑汁和竹瀝。如果是寒痰、濕痰、突然發作的痰堵氣短,則需斟酌使用星香姜附湯。
蛔厥是由於胃寒引起的。古籍記載:蛔蟲是長蟲,胃寒就會吐蛔蟲。可以服用理中湯,再加上川椒五粒、檳榔五分,並吞服烏梅丸,效果很好。這是因為蛔蟲看見川椒就會縮頭躲避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