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1)

1. 諸證針灸經穴

【中風證】大卒氣血、虛火與痰,凡中風必口眼喎斜。中腑則四肢不收,中臟則九竅不利,昏危不語。雖有續命湯之類,須灸刺可獲全功。

風中內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

凡覺心中昏亂,神思不定,手足麻木,此中風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謂之鑿竅疏風,可保無虞也。

中風口眼喎斜:,聽會,頰車,百會,地倉

喎左則灸右,喎右則灸左。艾炷如麥大,頻頻灸之,口眼正為止。

中風手足不遂等證:,百會,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一名懸鐘)

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偏風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列缺,陽陵泉,環跳,足三里,絕骨,風市,丘

,委中

癱瘓:,曲池,陽谷,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崐崙

風痹:,天井,尺澤,陽輔,少海,委中

風癇:,神庭,百會,前頂,絲竹空,神闕,鳩尾,風池(並宜灸)

痛風:,臨位,百會,肩髃,肩井,曲池,內關

厲風:,此疾因受天地肅殺之風,以其酷烈暴悍之可畏。

承漿(任脈,宜灸三次),委中(膀胱脈,刺出血)

刺其腫處血出如墨,刺三次血色變紅,方愈。云刺到二十餘日,間日一刺之。

【中寒】

陰寒厥冷,脈絕欲死者,宜灸之:氣海,神闕,丹田,關元(俱任脈),宜灸百壯,陽氣自回。

【傷寒證】

自熱惡寒:,後谿(小腸經)

身熱汗出足冷:,大都

汗不出,悽悽惡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

身熱汗不出:,曲池,合谷,厲兌,解谿

身熱而喘:,三間

煩心好嘔:,巨闕,商丘

六脈沉細:,一息三至,宜灸下穴。氣海,關元

少陰發熱:,宜灸下穴。太谿

惡寒:,關元(灸)

惡風:,風池,風府(宜剌)

胸脅滿:,期門(宜刺)

結胸:,期門,肺俞(宜刺)

咳逆:,胸中氣不交,水火相搏,而聲逆上也。期門,乳根(刺灸任行)

小腹滿:,委中,奪命穴,關元(灸)

煩躁:,厥陰俞(灸)

蓄血熱入血室:,期門(刺)

嘔吐:,厥陰(灸五十壯)

戰慄(宜灸),四逆(宜灸):氣海,腎俞,肝俞

鬱冒,宜刺:大杼(第一門),肺俞,肝俞

自利:,太谿(宜灸)

腹痛:,委中(刺),關元(灸),太衝,大淵(俱刺之,以瀉實)

陰證陰毒:,關元,氣海(宜灸)

頭痛(有風、有熱、有痰):腕骨,京骨(刺),風池(灸)

腰痛(有風寒、濕熱,血虛,皆宜灸):腎俞,崐崙,命門

心痛(宜刺宜灸)犯寒者多灸: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大白,

白話文:

【中風】

中風主要是因為氣血大亂、虛火上升以及痰液阻塞,凡是中風,必然會出現口眼歪斜。中風如果影響到腑(指六腑,如胃、膽等),會導致四肢無法活動;如果影響到臟(指五臟,如心、肝等),則會出現九竅(指眼、耳、鼻、口等)不通暢,意識昏迷甚至說不出話。雖然有像續命湯這樣的藥方,但仍需要配合針灸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 **風邪侵入內臟,氣塞、痰涎上湧,導致昏迷不語:**可針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等穴位。

凡是感覺心中昏亂、精神恍惚、手腳麻木,這些都是中風的徵兆。無論是風邪還是氣血問題引起,都應盡快針灸這七個穴位,稱為「鑿竅疏風」,可以確保平安無事。

  • **中風導致口眼歪斜:**可針灸聽會、頰車、百會、地倉等穴位。

口眼向左歪斜就針灸右側的穴位,向右歪斜就針灸左側的穴位。艾炷如同麥粒大小,頻繁施灸,直到口眼恢復正常為止。

  • **中風導致手腳不聽使喚等症狀:**可針灸百會、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又名懸鐘)等穴位。

左側肢體患病就針灸右側穴位,右側肢體患病就針灸左側穴位。

  • **偏癱(半身不遂):**可針灸肩髃、曲池、合谷、列缺、陽陵泉、環跳、足三里、絕骨、風市、丘墟、委中等穴位。

  • **癱瘓:**可針灸曲池、陽谷、合谷、中渚、足三里、陽輔、崑崙等穴位。

  • **風痹:**可針灸天井、尺澤、陽輔、少海、委中等穴位。

  • **風癇(癲癇):**可針灸神庭、百會、前頂、絲竹空、神闕、鳩尾、風池等穴位(均適合用灸法)。

  • **痛風:**可針灸臨泣、百會、肩髃、肩井、曲池、內關等穴位。

  • **厲風(麻風病):**此病是因為感受天地間肅殺之氣,這種風邪猛烈而難以抵抗。

可針灸承漿穴(任脈,宜灸三次)、委中穴(膀胱脈,宜刺出血)。刺在腫脹的地方,出血如墨,刺三次後血色變紅,才算痊癒。據說要刺二十多天,隔天刺一次。

【中寒】

如果因為陰寒而導致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快要停止,這時應灸氣海、神闕、丹田、關元等穴位(均屬任脈),宜灸百壯,這樣陽氣自然可以恢復。

【傷寒】

  • **發熱又怕冷:**可針灸後谿穴(小腸經)。

  • **身體發熱出汗,但腳卻冰冷:**可針灸大都穴。

  • **不出汗,又怕冷:**可針灸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等穴位。

  • **身體發熱不出汗:**可針灸曲池、合谷、厲兌、解谿等穴位。

  • **身體發熱又喘:**可針灸三間穴。

  • **心煩想吐:**可針灸巨闕、商丘等穴位。

  • **六脈沉細:**如果脈搏一息之間跳動三次,應灸以下穴位:氣海、關元。

  • **少陰病發熱:**應灸太谿穴。

  • **怕冷:**可灸關元穴。

  • **怕風:**可針刺風池、風府穴。

  • **胸脅脹滿:**可刺期門穴。

  • **結胸(胸腹部硬滿疼痛):**可刺期門、肺俞穴。

  • **咳嗽氣逆:**這是因為胸中氣機不暢,水火不調,導致聲音上逆。可刺灸期門、乳根穴。

  • **小腹脹滿:**可針刺委中穴、奪命穴,灸關元穴。

  • **煩躁不安:**可灸厥陰俞穴。

  • **蓄血導致熱邪進入血室:**可刺期門穴。

  • **嘔吐:**可灸厥陰穴五十壯。

  • 戰慄(宜灸),四肢逆冷(宜灸):可灸氣海、腎俞、肝俞等穴位。

  • **昏厥:**宜刺大杼(第一門)、肺俞、肝俞等穴位。

  • **腹瀉:**宜灸太谿穴。

  • **腹痛:**可針刺委中穴,灸關元穴,並針刺太衝、大淵穴(用瀉法)。

  • **陰證陰毒:**可灸關元、氣海穴。

  • 頭痛(有風、有熱、有痰的區別):可針刺腕骨、京骨穴,灸風池穴。

  • 腰痛(有風寒、濕熱、血虛等原因,都適合灸):可灸腎俞、崑崙、命門等穴位。

  • 心痛(宜刺宜灸,由寒邪引起的應多灸):可針灸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大白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