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 (1)

1. 敘論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瀉。又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又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瀉。(此少陽壯火食氣,氣虛而瀉泄也。)

又曰:脾病者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東垣云:運氣土令不行,水為太過,金肅愈嚴,木虛明矣。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故木之清氣不得出外,郁在肋下,變為飧泄。發於夏者,以其濕令當權,故治用麻黃湯。麻黃味苦,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顯陽於上也。

《機要》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滑泄,穀不化,重則下利膿血稠黏。《良方》云:飧泄者,始春之時,風木盛行,脾土受風木之邪,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以伏陰在內,再感暑濕風冷之氣,過食生冷,復傷脾胃,不能克化飲食,水穀完出而成飧泄也。

白話文:

敘論

《黃帝內經》說: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容易發生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飧泄)。邪氣如果持續停留體內,就會形成更嚴重的腹瀉(洞泄)。又說:清氣如果向下走,就會造成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還說:體內濕氣過重,就會導致腹瀉。又說:突然發生腹瀉,而且排便時感覺急迫,這都屬於熱證。又說:各種疾病中,如果排出的水液是清澈而寒冷的,都屬於寒證。

《黃帝內經》又說:一種陽氣發病時,會導致氣短、容易咳嗽、容易腹瀉。(這是少陽的火氣太旺,消耗氣導致氣虛而腹瀉。)

《黃帝內經》又說:脾臟生病時,就會出現腸鳴、食物未消化就腹瀉、吃東西無法消化等症狀,應該從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血脈來治療。

李東垣說:如果運化功能失常,土的氣機無法正常運行,水濕就會過多,金氣的肅殺之氣會更強,木氣就會虛弱。木氣既然虛弱,火的氣機就無法順利運行,這樣一來,土所生的木就容易生病,土所剋的木就更容易欺侮土。所以土和木兩者的氣機不調和,木的清氣無法向外散發,鬱積在脅肋部位,就轉變成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夏天之所以容易發生這種腹瀉,是因為夏天濕氣當令,所以治療時要使用麻黃湯。麻黃味道苦,味道較薄,屬於陰中的陽,能從水中補充木的能量,又能將水濕排出,使陽氣在體表顯現。

《醫學機要》說:春天應該使身體放鬆,身體放鬆且活動,肝木才能得到滋養。如果反其道而行,安靜不動,就是執行了秋天的氣機,秋天金氣可以抑制木氣,導致風邪潛藏在體內。夏至時火氣旺盛,金氣消退,只有火氣和木氣旺盛,使得脾土受損。輕微的會造成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或是滑瀉,食物無法消化,嚴重的則會造成拉膿血、大便黏稠的腹瀉。《良方》說: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是因為在初春時,風木氣盛行,脾土受到風木的邪氣侵襲,無法正常運化,因此產生積滯。到了夏天,因為體內潛藏陰氣,又感受到暑濕、風冷等外邪,加上吃太多生冷食物,再次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無法消化飲食,水穀未消化就排出,因此形成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

2. 飧泄是脾氣不輸胃氣下降

《機要》云: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傷其脾胃,則不輸化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

白話文:

《醫學機要》說:脾和胃都屬於濕土的屬性,主要負責腐熟消化食物。當胃氣平和順暢時,食物進入胃後,其精華就會被輸送到脾臟,再往上歸於肺,然後運行於全身經脈,形成身體的營養物質和防禦能量。如果飲食不當或生活作息不規律,損傷了脾胃的功能,那麼脾臟就無法將精華之氣向上輸布,反而向下流失,這就形成了「飧泄」(指食物未消化完全就排出的腹瀉)。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久,那麼脾經的病邪就會傳到腎經,進而產生「腸澼」(指大腸的嚴重腹瀉)。

3. 瀉利要分寒熱

臟腑瀉利,其證多端,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陰,久瀉非陽。大便完穀而下,有寒有熱。如熱者脈疾,身多動,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木附湯主之。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紅黃赤黑為熱。大抵瀉利小便清利不澀為寒,赤澀者為熱。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澀者,熱也。凡穀消化,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

寒瀉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穀雖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熱不殺穀,然熱得濕則飧泄也。

白話文:

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從風、濕、熱來判斷。通常來說,寒證比較少,熱證比較多,因為寒證通常不會持續太久。所以說,突然的腹瀉多半不是陰虛,長期的腹瀉多半不是陽虛。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有寒證也有熱證。如果是熱證,脈搏會比較快,身體容易躁動,說話聲音也比較大,腹瀉來勢洶湧且急迫,這就是陽證;如果是寒證,脈搏會比較沉而細弱,身體比較靜止不動,眼睛看起來沒有精神,吃不下東西,鼻子呼吸微弱,可以用薑附湯來治療。如果身體感覺沉重、四肢無力,可以用木附湯來治療。

《原病式》這本書提到,拉出白色的大便屬於寒證,拉出青色、紅色、黃色、赤色、黑色的大便屬於熱證。一般來說,腹瀉時小便清澈且不阻塞是寒證,小便赤紅且阻塞是熱證。另外,如果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但是顏色沒有改變,而且嘔吐、腹瀉的排泄物帶有腥臭味,看起來清澈冰冷,小便清白不阻塞,身體感覺涼且不口渴,脈搏遲緩、細弱且微弱,這就是寒證。如果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但是顏色不是白色,而且感到煩躁口渴,小便赤紅且阻塞,這就是熱證。凡是食物能夠消化的,無論大便顏色如何或是其他症狀,都屬於熱證。

如果是寒證引起的腹瀉,食物是不會被消化的。但有時因為火性急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即使食物沒有消化也會腹瀉,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張仲景說過,邪熱不會直接讓食物不消化,但是熱邪如果夾雜濕氣,就會造成腹瀉。

4. 瀉因有三

陳氏《三因》云:瀉泄一證,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所因有內外不內外之殊。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此外因也。又云:濕勝則濡泄,寒甚則為泄,暑熱亦為泄。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此內因也。其餘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瀉泄者,乃脾胃有傷,此不內外因也。

但停滯瀉泄一證,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滯下。治法宜先理中焦,次分水道;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白話文:

瀉泄(拉肚子)這個病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這本書中提到,它在中醫經典裡又被稱為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等不同的名稱。導致瀉泄的原因,可以分為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三種。

中醫說:「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就容易出現飧泄(拉肚子,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這屬於外因。另外,濕氣太重會導致濡泄(大便稀爛如水),寒氣過重也會造成泄瀉,暑熱也會引起泄瀉。還有,情緒波動太大,導致臟腑氣機不順,也會造成溏泄(大便稀薄如泥),這些都屬於內因。至於飲食不節制,吃太多生冷食物而引起的瀉泄,是因為脾胃功能受損,這屬於不內外因。

然而,針對停滯型的瀉泄,必須等到腸胃的積滯消除了,才能使用止瀉的藥物。現在的人常常直接用藥止瀉,反而容易造成滯下(瀉泄反覆不止)。治療的原則應該先調理中焦(脾胃),接著疏通水道(利小便),如果調理中焦沒有效果,再來考慮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