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 (2)

1. 瀉證有五

《難經》云:凡瀉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也。

白話文:

《難經》說:凡是腹瀉有五種,它們的名稱不同,分別是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和大瘕泄,又稱為裡急後重。

胃泄指的是食物消化不良,大便顏色偏黃。脾泄指的是肚子脹滿,腹瀉,吃下東西就想嘔吐。大腸泄指的是吃完東西就肚子絞痛,大便顏色偏白,肚子裡會發出腸鳴聲且伴隨劇烈疼痛。小腸泄指的是小便時會帶有膿血,小腹疼痛。大瘕泄指的是想大便卻又解不出來,頻頻跑廁所,但都拉不出來,而且陰莖會疼痛。以上就是這五種腹瀉的重點。

2. 腎瀉鶩瀉水瀉洞瀉

腎泄者由腎虛,每於五更時溏泄一二次,而連月經年勿止者是,此多腎經濕注,飲酒之人多有之。

鶩瀉者,少腹生寒而為此證。蓋陰中之至陰,脾也。脾胃虛弱,為風寒所勝,則陰氣太盛,陰盛則臟寒,臟寒則糟粕不化,大便黑,狀似鶩溏者是也。大腸有寒,證亦如之。

水瀉者,臟腑虛寒,四肢厥冷,暴頓洞下者是也。有傷暑熱霍亂,傾瀉如水者有之。

洞泄者,手足厥冷,心腹痛,腳轉筋而洞瀉者是也。

其餘傷食泄瀉,失飢傷飽,胃不能消則脹滿,所下酸臭可驗,此證當疏利消導。大抵諸瀉泄證各宜以類推求,必先分利,後實脾土,益元氣,無不萬全。

白話文:

腎瀉:這是因為腎虛引起的,通常在每天清晨五更時分會腹瀉一到兩次,而且連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都不會停止。這大多是腎經受濕氣侵擾所導致,經常喝酒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鶩瀉:這是因為小腹受寒而引起的。陰氣中最陰的部分是脾,當脾胃虛弱,被風寒侵襲,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就會使內臟寒冷,內臟寒冷則食物殘渣無法消化,導致大便呈黑色,形狀像鴨子拉的稀便。大腸受寒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

水瀉:這是因為內臟虛寒,四肢冰冷,突然間就腹瀉如水。也有因為中暑或熱病導致的霍亂,引起如水般的傾瀉。

洞瀉:這是指手腳冰冷、心腹疼痛、腳抽筋,同時伴隨腹瀉不止的情況。

其他像是因為吃壞東西引起的腹瀉,或是飢餓過度、暴飲暴食,導致胃無法消化而脹滿,排出的糞便會呈現酸臭味。這種情況應當疏通腸道、幫助消化。總的來說,各種腹瀉的症狀都應該根據情況加以推斷,必須先疏通腸道,然後調理脾胃,補充元氣,這樣才能達到萬全的效果。

3. 瀉有虛火濕痰食積

丹溪曰:瀉有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戴氏云:瀉水而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水穀不化而完出者,濕兼風也。(即飧泄是也。

)漸下汙積黏垢者,濕兼熱也。(即溏泄是也。)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即鶩泄也。)體重軟弱,瀉下多水,濕自甚也。(即濡泄是也。)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即滑泄也。)瀉證病機不同,有如此,豈可不察所因而能治哉?

白話文:

朱丹溪說:腹瀉的原因有幾種,一種是氣虛,一種是火熱,一種是痰濕,還有一種是食物積滯。戴氏說:如果拉肚子,排出的是水,但肚子不痛,那就是濕氣引起的。如果食物吃進胃裡,還沒消化就排出,呈現原樣,這是氣虛造成的。如果肚子痛又拉肚子,肚子痛一陣,拉一陣,這是火熱引起的。如果時而腹瀉,時而不腹瀉,或者拉的量忽多忽少,那是痰濕造成的。如果肚子很痛才拉肚子,拉完後肚子痛就減輕了,那就是食物積滯引起的。

如果食物還沒消化就完整排出,這是濕氣夾雜風邪造成的(也就是飧泄)。如果拉出的是黏膩污穢的糞便,那是濕氣夾雜熱邪造成的(也就是溏泄)。如果拉出來的是清澈冷冷的,而且小便清白,那是濕氣夾雜寒邪造成的(也就是鴨溏)。如果身體沉重軟弱,拉出來的都是水,那就是濕氣太重了(也就是濡泄)。如果長期拉肚子,控制不住,那就是濕氣太盛,導致氣脫了(也就是滑泄)。

腹瀉的病因不同,症狀表現也像上面說的這樣,怎麼能不仔細觀察病因,進而對症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