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六 (12)

1. 養老編

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聖言所包自廣,若必待親終,然後盡於大事,亦非聖賢之意。

君子曰:曾元養小體。曾子豈安養小?或因貧富豐儉之不同,或偶因珍奇之一事。

人子父母之奉,不在富奢,雖一橘亦可奉親。故諺曰:人能以愛子之心愛親,孝矣。若非理之奉,亦不為孝。

古人有對客烹雞,已而供母者,今人卻不能然。

父母之言或有差錯,人子不可對人質正,待後言之。如不害事,亦不必言。

凡百家事,人子必須與親商榷,然後行之,庶免乖忤。若親意堅執,小有未善,亦當勉從。

父母賢明,自是均一。或有所偏向,財帛不均,為子者必自解,曰:此財帛父母之物也。若初不有此,奈何?有或遇水火盜賊失去,又將奈何?其不才之子,必怨對其親,或至終身不相見者有之,尚得謂之人子乎?何其卑弱之甚也。

人各有所偏,偏處最明,善道君親者,必自明處傍引正之。人子諫親,知其必不肯從,必厚結親之摯友,或所親信之人,於其不意之中解之,必致其情。

白話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聖人的話涵蓋的範圍很廣,如果一定要等到父母過世,才盡力辦理後事,這也不是聖賢的意思。

君子說:「曾元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曾子難道只是安於保養自己小小的身體嗎?或許是因為貧富狀況不同,或偶爾因為某樣珍貴的物品,才有所區別。

子女奉養父母,不在於富裕奢華,即使只是一顆橘子也可以奉養雙親。所以俗話說:「如果人能用愛護子女的心來愛護父母,那就是孝順了。」如果不是合乎道理的奉養,也不能算是孝順。

古時候有人宴請客人時煮雞,之後還會把雞肉給母親享用,現在的人卻做不到了。

父母說的話或許有錯,子女不應該當著別人的面指正,應該等到事後再說。如果沒有造成傷害,也不必說出來。

凡是家中的大小事情,子女必須和父母商量,然後才執行,這樣才能避免衝突。如果父母的意見很堅持,即使稍微有些不妥當,也應該盡力順從。

父母賢明的話,自然會一視同仁。如果父母有所偏愛,分配財產不公平,做子女的必須自我開解,說:「這些財產都是父母的,如果本來就沒有這些財產,又該怎麼辦?有時候遇到水災、火災或盜賊而失去財產,又該怎麼辦?」那些不肖的子女,一定會怨恨父母,甚至終身不相往來,這樣還能稱得上是子女嗎?實在是太卑微軟弱了。

每個人都有偏頗的地方,偏頗的地方最容易看清楚,善於引導君王和父母的人,一定會從對方明顯的偏頗之處,從旁引導使其走回正道。子女勸諫父母,知道父母一定不會聽從,必須和父母親近的好友,或父母所信任的人,在他們不注意的時候,從中勸解,一定能打動他們的心意。

2. 起居編

老人火衰必自多寒,又不勝衣,當以熟絹軟布為之,所套花綿,年換新者。

父母送終之具,五十以後即當漸備,常以夏月為懼。

春時遇天氣頓暖,不可頓減綿衣。緣老人氣弱骨疏,風冷易傷,才透春時,但多令夾衣,遇暖之時,一重重漸減,即不致暴傷也。

老不耐風,非不耐風也,只當調氣爾;少不耐勞,非不耐勞也,只當調脾爾。

六十忌入房戶,所以輔衰,故重性命也。

人年五十以上皆常大便不利,或成苦下痢。有斯二疾常須預防。若秘澀則宜數食葵菜等滑物,如其下痢宜與姜韭溫熱之菜。老人於四時之中常宜溫食,不得輕之。

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於老人也。又當愛心,每有誦唸,無令耳聞,此為要妙耳。

老人之道,常念善,無念惡;常念生,無念殺;常念信,無念欺。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無大用意,無大思虎;無吁嗟,無叫喚;無歌嘯,無啼泣;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弔,無接對賓客。能如此者,可無至病,長壽斯必也。

老人常避大風、大雨、大寒、大暑、大霧、霜、霰、雪、旋風、惡氣,能不觸冒者,是大吉祥也。

老人所居之室,必須大周密,無致風隙也。

老人須知服食將息,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不得對面殺生,以奉養也。

白話文:

老年人因為體內陽氣衰退,必定會經常感到寒冷,而且無法忍受衣物太厚重。所以應該用熟絲或柔軟的布料製作衣物,內層鋪墊的棉花,要每年更換新的。

為父母準備後事用的物品,五十歲以後就應該慢慢開始準備,並且時常在夏天的時候感到警戒。

春天時如果天氣突然轉暖,不可以馬上減少棉衣。因為老年人氣血衰弱、骨骼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剛進入春天的時候,應該多穿夾層的衣服,等天氣暖和時,再一層一層地逐漸減少,這樣才不會突然受寒。

老年人不是不能忍受風,只是應該好好調理氣血;年輕人不是不能承受勞累,只是應該好好調理脾胃。

六十歲後要避免房事,這是為了幫助身體衰退,所以關係重大。

人年紀到了五十歲以上,大多會經常大便不順暢,或是變成嚴重的腹瀉。這兩種疾病都需要事先預防。如果大便乾澀,就應該多吃葵菜等具有滑潤作用的食物;如果是腹瀉,就應該吃薑、韭菜等溫熱的菜餚。老年人無論哪個季節都應該吃溫熱的食物,不能輕忽。

養老的要點是,耳朵不要亂聽,嘴巴不要亂說,身體不要亂動,心中不要亂想,這些都對老年人有益。而且要愛惜精神,每次誦唸的時候,不要讓耳朵聽到,這才是重要的訣竅。

老年人應該常想善事,不要想惡事;常想生存,不要想殺戮;常想誠信,不要想欺騙。不要玩博弈遊戲,不要勉強使用力氣,不要舉重物,不要快步行走,不要大喜大怒;不要過度觀看,不要過度聆聽;不要過度用心,不要過度思慮;不要嘆息,不要大叫;不要唱歌嘯叫,不要哭泣;不要悲傷憂愁,不要哀號哭泣;不要參加慶祝或喪葬活動,不要頻繁接待客人。如果能這樣做,就可以避免生病,必定可以長壽。

老年人應該常常避開大風、大雨、大寒、大暑、大霧、霜、霰、雪、旋風、污濁的空氣,如果能不接觸這些,就是最吉祥的事。

老年人居住的房間,必須要密封周全,不要有風隙。

老年人必須知道服藥和調養,調理身體、按摩、搖動肢體關節、導引氣息,不要在面前殺生來奉養自己。

3. 藥餌編

丹溪云:人生至六十、七十之後,精血俱耗,平居無事已有熱證,何者?頭傾目眩,肌癢溺數,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聵,健忘眩暈,腸燥面垢,發白眼花,久坐兀睡,未風先寒,食則易飢,笑則易淚,但老境無不有此。

或曰:《局方》用烏附丹劑多與老人為宜,豈非以年老氣弱下虛,理宜用溫補?今皆以為熱,烏附丹劑將不可施之老人耶?曰:奚止烏附丹劑不可妄與,至於好酒膩肉、濕面肉汁、燒炙煨爆,辛辣甜滑皆在所慎。或者又曰:甘旨養老,經訓具在,為子與婦,一有不及,孝道便虧,而吾子之言若是,其將有說以通之乎?曰:正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請詳言之。古者井田之法行,鄉閭之教興。

人知禮讓,比屋可封。肉食不及幼壯,五十方才食肉。當時之人血氣充和,筋骨堅凝,腸胃清厚,甘旨養老,何由致病?今則不然,幼小食肉,強壯恣饕。比及五十,疾巳蠭起,氣耗血竭,筋柔骨痿,腸胃壅閼,涎沫充溢,而況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之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因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穀之陰稽縻而不走耳。所陳前證皆是血少。

經曰:腎惡燥。烏附丹劑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風、半夏、蒼朮、香附俱是燥劑且不敢多,況烏附丹劑乎?或者又曰:一部《局方》悉是溫熱養陽,吾子之言無乃謬妄乎?子曰:《局方》用燥劑,為劫濕病也,濕得燥則豁然而收。《局方》用暖劑,為補虛病也,補腎不如補脾,得暖則易化而食進,下雖暫虛,亦可少回。

《內經》治法,亦許用劫,正是此意。蓋為質厚而病淺者設也,此亦儒者用權之意,若以為經常之法,豈不太誤?彼年老者,質雖厚,此時亦近平薄;病雖淺,其本亦易於發,而可劫藥以取遠效乎?若夫形肥者血多,形瘦者氣實,間或有可劫者,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可以計出萬全,豈不美乎?烏附丹劑其不可輕試也,明矣。至於飲食,尤當謹節。

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內虛胃熱,則易飢而思食;脾弱難化,則食已而再飢。陰虧難降則氣鬱而成痰,至於視聽言動皆成廢懶,百不如意怒火易熾。雖有孝子孝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製作者,氣之辛辣者,味之甘膩者,其不可食也,明矣。雖然,腸胃堅厚,神氣深壯者,世俗觀之何妨奉養,從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患害。

由是觀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絕,爽口多疾,厚味措毒。前哲格言猶在人耳,可不慎歟?或曰:如子之言,殆將絕而不與,於汝安乎?予曰: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況施於所尊者哉?惟飲與食將以養生,不以致疾,若以所養轉為所害,恐非君子之所謂孝與敬也。然則如之何則可?曰:好生惡死,好安惡病,人之常情。

白話文:

丹溪說:人到了六、七十歲之後,精血都耗盡了,平常沒事也容易出現熱證,為什麼呢?因為會頭暈目眩、皮膚發癢、小便次數多、流鼻涕、牙齒鬆動、口水多、睡眠少、腳無力、耳朵聽不清楚、健忘、頭暈、腸胃乾燥、臉色暗沉、頭髮變白、眼睛昏花、久坐就想睡、還沒起風就覺得冷、吃東西容易餓、笑的時候容易流眼淚,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狀況。

有人說:《局方》裡很多用烏頭、附子的藥方,都適合老年人使用,難道不是因為年紀大、氣虛、下半身虛弱,所以應該用溫補的藥嗎?現在大家都覺得這些藥會造成燥熱,難道老年人就不能用烏頭、附子的藥方了嗎?我說:不只是烏頭、附子的藥方不能亂用,連同好酒、油膩的肉、濕潤的麵食、肉汁、燒烤、辛辣、甜膩的食物都要謹慎。有人又說:用美味的食物奉養老人,經典裡都有教導,身為子女或媳婦,如果做不到,就失去了孝道,而你的說法卻是這樣,這要如何解釋呢?我說:這正所謂道理並行而不互相衝突,請讓我詳細說明。古代井田制度實行,鄉里教化盛行。

人們懂得禮讓,家家戶戶都能被表揚。肉類食物都給年輕力壯的人吃,五十歲以上的人才能吃肉。當時的人血氣充足,筋骨強健,腸胃健康,用美味的食物奉養老人,怎麼會生病呢?現在卻不一樣,小時候就吃肉,長大後更是放縱飲食。等到五十歲,疾病就接踵而來,氣血耗盡,筋骨變得軟弱無力,腸胃不通暢,口水也很多,更何況人體的陰氣,難以生成卻容易耗損。到了六、七十歲之後,陰氣不足以平衡陽氣,虛陽幾乎要脫離身體,幸好有天生的胃氣還在,又靠著食物的陰氣來維持,才不至於完全跑掉。前面說的那些症狀,都是因為血少。

經典說:腎最怕乾燥。烏頭、附子的藥方不是燥熱的藥嗎?血少的人,連防風、半夏、蒼朮、香附這些燥性的藥都不敢多用,更何況是烏頭、附子的藥方呢?有人又說:整部《局方》都是用溫熱的藥來補養陽氣,你的說法難道不是謬誤嗎?我說:《局方》用燥性的藥,是為了祛除體內的濕氣,濕氣遇到燥性藥就會消散。《局方》用溫性的藥,是為了補養虛弱的身體,補腎不如補脾,脾胃溫暖後就容易消化吸收,即使下半身暫時虛弱,也可以稍微恢復。《內經》的治療方法,也允許用攻邪的方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都是為體質強壯、病症較輕的人而設的,這也像儒家用權變的方法,如果把它當成普遍的原則,那就大錯特錯了。那些年紀大的人,體質雖然曾經強壯,但這時候也變得虛弱了;病症雖然看起來輕微,但根本原因卻容易發作,難道可以用攻邪的藥來求得長遠的效果嗎?如果體型肥胖的人血多,體型瘦弱的人氣實,或許偶爾可以用攻邪的藥,但如果失誤了,要怎麼補救呢?我寧願稍微延後治療,謀求萬全的方法,不是更好嗎?烏頭、附子的藥方絕對不能輕易嘗試,這是很明顯的道理。至於飲食,更應該謹慎節制。

老年人體內虛弱,脾胃也虛弱,陰液虧損,容易心急。體內虛弱又產生胃熱,就容易餓而想吃東西;脾胃虛弱難以消化,吃飽了又很快覺得餓。陰液虧損難以下降,就會導致氣鬱而產生痰,以至於視力、聽力、言行都變得遲緩,做什麼都不順心,容易發怒。即使有孝順的子女或孫子,也常常會感到無奈,更何況是不孝順的呢?所以性質燥熱的食物,用炭火製作的食物,氣味辛辣的食物,味道甘甜油膩的食物,都不能吃,這是很明顯的道理。雖然如此,腸胃強健、精神旺盛的人,世俗的眼光來看,可能覺得沒什麼問題,可以照常奉養,從口中得到一時的快樂,但長期下來一定會產生禍害。

由此看來,吃多不如吃少,吃少不如不吃,美味的食物容易引起疾病,濃厚的味道會導致中毒。前人的格言還在耳邊,難道可以不謹慎嗎?有人說: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幾乎什麼都不能吃,這樣對老人來說,安穩嗎?我說:君子用德行來愛人,小人則用姑息的方式來愛人,更何況是對待長輩呢?飲食應該用來養生,而不是導致疾病,如果用來養生的東西反而變成有害的東西,恐怕不是君子所說的孝順和尊敬。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我說:喜歡生存、厭惡死亡,喜歡安樂、厭惡疾病,這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