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六 (6)

1. 養老新書鈔

每宰府辟召,羔雁成群,世號三君。諶,字季方。淑有八子,時曰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為高陽里,號曰八龍。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上:五百里有賢人樂也。)有客詣陳太丘,談鋒甚敏。太丘令元方、季方炊飯。太丘問炊飲遲,元方長跪曰:君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今皆成糜。

太丘曰:爾頗有所識否?二子長跪:俱記,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俱成糜自可,何必飯耶?

柳玭曰;崔山南昆弟子孫之盛,鄉族罕比。山南曾祖王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日櫛縱笄拜於階下,即升堂乳其姑,長孫夫人不粒食數年而康寧。一日疾病,長幼咸萃,宣言無以報新婦恩,願新婦有子有孫皆如新婦孝敬,則崔之門安得不昌乎?東漢姜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篤。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姑嗜魚鱠,又不能獨食。夫婦常力作供鱠,呼鄰母共之。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每旦輒出雙鯉魚常以供二母之膳。子婦同心竭力以致其養,不易得也。

節孝徐先生事母謹嚴,非有大故未嘗去其側。日具太夫人所嗜,或不獲,即奔走闤市,若有所亡。人或慕其純孝,損直以售之。親戚故人或致甘膬,誠不至禮不恭,弗受也。所奉饌皆手自調味。太夫人飲食時,先生率家人在左上為兒戲,或謳歌以悅之。故太夫人雖在窮巷,而奉養與富貴家等,無須臾不快也。

任元受事母盡孝,母老,多疾病,未嘗離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飲食,或以燥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愛喜稍過,盡言皆朝暮候之,無毫髮不盡。五臟六腑中事,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後知,故用藥必效,雖名醫不逮也。張魏公作都督,欲闢之入幕,元受力辭曰:盡言方養親,使得一神丹可以長生,必持以遺母,不以獻公也,況能捨母而與公軍事邪?魏公太息而許之。

程明道先生曰: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

陸放翁曰:先公守南都時,直秘閣張山者,開封人,判留司御史臺事,年八十餘矣,視聽,步履,飲食悉如少壯。或問:何術至此?曰:吾無他術,但頃嘗遇異人授一藥,服之數年,未嘗一日輟耳。其方用香附子、薑黃、甘草三物同未之沸湯點,晨起空心服二三錢,名降氣湯。

以為人所以多疾病者,多由火起不降,放下虛而上實,此藥能導之使歸下耳。鄉人有效之者,或返致虛弱,蓋香附、薑黃瀉氣太甚而然,不知山南何以獨能取效如此,意其別有他術,特記此藥以語人耳。及渡江,見一武官王升者,亦七十餘矣,康健無病,問何所服藥?則與山南相同,而後知人之於藥各有所宜,不可強也。

吳隱之事母孝謹,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賢明婦人也。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某人。及康伯為吏部,隱之遂階清級。古人以孝行取人,賢明之婦亦知此義。

白話文:

每當朝廷徵召人才,送來的禮品如成群的羔羊和大雁,當時人們稱這三位為「三君」。其中一位叫諶,字季方。他家裡有八個兒子,當時人們說高陽氏有八位才子,所以把他們住的里巷稱為高陽里,也號稱「八龍」。那時,德星匯聚,太史官上奏說:方圓五百里內有賢人,真是可喜可賀。

有位客人拜訪陳太丘,他的口才非常敏捷。太丘就讓元方和季方煮飯。太丘問他們飯怎麼煮這麼慢,元方跪著回答說:「您跟客人說話的時候,我們都在偷聽,所以煮飯時忘了把蒸籠放上,現在全都煮成粥了。」

太丘說:「你們還記得剛才說的話嗎?」兩個兒子都跪著說:「都記住了,沒有遺漏。」太丘說:「這樣的話,全都煮成粥也沒關係,何必一定要吃飯呢?」

柳玭說,崔山南家裡的子孫非常興盛,鄉里沒有人能比得上。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紀大了,牙齒都掉光了,祖母唐夫人侍奉婆婆非常孝順,每天梳洗完畢,都會在台階下向婆婆行禮,然後上堂餵婆婆乳汁,長孫夫人不吃米飯好幾年,卻依然身體健康。有一天她生病了,家中老少都聚集在她身邊,她說:「我沒辦法報答新婦的恩情,希望新婦的子子孫孫都能像她一樣孝順,這樣崔家怎麼可能不興旺呢?」東漢時期的姜詩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他的妻子也對婆婆非常恭敬順從。母親喜歡喝江水,但是取水的地方離家有六七里路,妻子常常逆流而上打水。

婆婆喜歡吃魚膾,但是不能獨自吃。夫妻倆就常常努力工作來準備魚膾,然後叫鄰居的媽媽們一起來吃。家旁邊忽然湧出泉水,味道跟江水一樣,每天早上都會出現兩條鯉魚,用來給兩位母親做菜。媳婦和兒子同心協力,盡力奉養長輩,實在很難得。

節孝徐先生侍奉母親非常謹慎嚴肅,如果沒有重大事情,從來不離開母親身邊。每天準備母親喜歡吃的東西,如果沒有辦法得到,就跑到市集到處找,好像丟了什麼東西一樣。有人敬佩他的純孝,就便宜賣給他。親戚朋友送來美味的食物,如果不是以最誠摯的禮節送來,他就不接受。他親自調味所有的菜餚。母親吃飯時,先生會帶領家人在旁邊像小孩子一樣玩耍,或者唱歌來讓母親開心。所以母親雖然住在簡陋的巷子裡,但是得到的奉養卻和富貴人家一樣,沒有一刻不快樂。

任元受侍奉母親竭盡孝道,母親年老多病,他從來不離開母親身邊。元受自己說:「老母親生病,原因可能是因為飲食、天氣乾燥或潮濕、說話稍微多了一些,或是太過喜愛,我都會早晚觀察這些,一點也不敢疏忽。母親身體裡五臟六腑的情況,我都清清楚楚,不用把脈就能知道,所以用藥一定有效,連名醫都比不上。」張魏公擔任都督時,想徵召他到幕府工作,元受堅決辭退說:「我正要盡力奉養母親,即使得到一顆長生不老的仙丹,我也一定會拿來給母親,不會獻給您,更何況怎麼可以拋下母親去為您處理軍事呢?」魏公嘆了一口氣,就答應了他。

程明道先生說:「身為子女,不可以不懂醫學。」

陸放翁說:「先父擔任南都官員時,直秘閣的張山,是開封人,在御史台任職,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視力、聽力、走路、吃飯都像年輕人一樣。有人問他:『用什麼方法才能這樣?』他說:『我沒有別的方法,只是曾經遇到一位奇人教我一個藥方,我吃了好幾年,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那個藥方是用香附子、薑黃、甘草三種藥材磨成粉末,用滾燙的開水沖泡,每天早上空腹喝二三錢,叫做「降氣湯」。

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大多是因為火氣上浮而無法下降,導致下面虛弱而上面實熱,這個藥可以引導火氣向下。鄉里有人試用這個藥方,反而變得虛弱,大概是因為香附和薑黃太過於瀉氣的緣故,不知道張山為什麼獨獨能見效,想必他有其他的方法,我特別記下這個藥方來告訴大家。等到我渡江之後,看到一位武官王升,也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問他吃什麼藥,結果和張山吃的一樣。這才明白每個人對藥物的適應性不同,不能勉強。

吳隱之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和太常韓康伯是鄰居。康伯的母親是一位賢明的婦人,她告訴康伯:「你如果擔任銓選官,應該舉薦像某某這樣的人。」等到康伯擔任吏部官員,吳隱之就因此晉升到清高的官位。古人是根據孝行來選拔人才,賢明的婦人也知道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