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12)

1. 小兒得病之源

2. 大喜後乳食變驚癇

喜屬心,大喜後乳食,則傷其心。錢氏曰:心主驚。驚是癇也。《素問》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孫真人云:傷陰則瀉,傷陽則驚。通真子云:喜後飲水,傷於三焦,多成喘急。

白話文:

過度高興之後,如果又立刻餵食母乳或吃東西,會傷害到心臟。錢乙說過,心臟掌管驚嚇。而驚嚇就是癲癇的一種表現。《黃帝內經》說過,突然發怒會損傷陰氣,而過度高興則會損傷陽氣。孫思邈說過,損傷陰氣會導致腹瀉,損傷陽氣則會導致驚嚇。通真子說過,高興之後立刻喝水,會傷害到三焦,容易引起喘息急促。

3. 大哭後乳食多成吐瀉

錢氏云:哭屬肺,大哭後乳食則傷肺,肺氣逆則作吐瀉,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瀉也。

白話文:

錢氏說:哭泣屬於肺的功能,大哭之後餵食乳汁或食物,就會傷害到肺。肺氣上逆不順,就會導致嘔吐和腹瀉。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因此也會造成腹瀉。

4. 大飢後乳食多成腹痛

《千金》云:飢人急食多成腹痛。《修真秘》云:飢食過多成結積聚。又云:食不欲急,急則傷脾。扁鵲云:急食久成痞塊面黃。

白話文:

《千金方》說:肚子餓的人,如果馬上吃太多東西,常常會導致肚子痛。《修真秘要》說:肚子餓的時候吃太多,會形成積滯。《修真秘要》又說:吃飯不應該吃太快,吃太快會傷害脾胃。扁鵲說:吃飯吃太快,時間久了會形成痞塊,臉色也會變得蠟黃。

5. 大飽後飲水多成氣乏

《素問》云:飲多則肺布葉,是故氣逆而上奔也。故能生痰疾。《仙經》云:飽後迎風,多成暴厥不醒,如中風之狀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說:喝太多水,會導致肺部的氣息擴散不順,所以氣會向上衝逆,因而產生痰的疾病。《仙經》說:吃飽飯後吹到風,常常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看起來像中風的樣子。

6. 大驚後乳食嘔吐心痛

大驚後乳食則手少陰經受邪,多成心痛。《抱朴子》云:大驚乳食及飲水,氣節不通,或吐逆翻胃。《百端經》曰:驚後飲水,則傷心舌,多成不語也。

白話文:

小孩受到驚嚇後,如果餵食母乳或其他食物,會導致手少陰心經受到邪氣侵擾,常常會引起心痛。《抱朴子》這本書說:小孩受到驚嚇後,馬上餵食母乳或喝水,會導致身體的氣機運行不順暢,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胃氣上逆的狀況。《百端經》這本書也說:小孩受到驚嚇後,如果馬上喝水,會損傷心臟和舌頭,常常會變成說不出話的狀況。

7. 當風乳兒或嗽吐腹膨

倉公曰:小兒迎風飲乳,風冷入肺,則令咳嗽。《寶鑑》云:風冷傷於乳,令兒成嘔吐,氣冷腹膨。又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傷肺則咳嗽。肺主氣,氣傷則腹脹。

白話文:

倉公說:小孩子在吹風的地方喝奶,風寒就會進入肺部,導致咳嗽。《寶鑑》說:風寒傷到乳汁,會讓孩子嘔吐,因為寒氣而腹部脹大。另外,醫書也說:身體受寒又喝冷的東西會傷到肺,傷到肺就會咳嗽。肺主管氣,氣受傷就會腹脹。

8. 夜露乳兒多成嘔吐

《修真訣》云:夜露下乳兒,冷乳入喉不散,多成嘔逆。《寶鑑》云:天中餵乳,氣逆停胸,皆成嘔逆。

白話文:

《修真訣》說:嬰兒如果喝到沾染夜間露水的母乳,冰冷的乳汁進入喉嚨無法散開,大多會導致嘔吐。《寶鑑》說:在露天的地方餵奶,寒氣會停留在胸口,造成氣逆,都會導致嘔吐。

9. 正食便乳成疳黃口臭

王氏云:正飧便乳,令兒口臭,牙中出血。通真子云:乳食並餐,令兒面黃口臭,又能生痰癖。

白話文:

王氏說:如果小孩在吃正餐的同時又喝奶,會導致口臭,牙齦還會出血。通真子說:如果讓小孩同時吃奶和食物,會使他們臉色發黃、口臭,而且還容易產生痰和積食的毛病。

10. 正汗便乳成心疳壯熱

葛洪云:汗者心之液,正汗便乳,則傷其心,心傷則液散,液散則皮膚燥,成心疳壯熱。

白話文:

葛洪說:汗是心臟的液體,如果正常的汗液變成乳狀,就會損傷心臟。心臟受損,液體就會散失,液體散失就會導致皮膚乾燥,進而形成心疳的壯熱症狀。

11. 食熱面乳兒多成龜胸

孫兆云:母食五辛,令兒龜胸。徐氏云:食熱面便乳兒,久必成龜胸。食酸鹹炙爆,乳兒成渴。

《聖惠方》云:乳母恣食五辛炙爆厚味,停積乳兒,致兒臟腑生熱,熱則煩躁,生渴不止。又云:兒食醬肉,渴飲水漿,則成渴痢。

白話文:

孫兆云說:母親如果吃了蔥、蒜、韭菜等辛辣的食物,會讓嬰兒變成龜胸。徐氏也說:如果母親吃了熱麵食後就餵奶,時間久了也會讓嬰兒變成龜胸。如果母親吃了酸、鹹、燒烤油炸等食物,會讓嬰兒容易口渴。

《聖惠方》說:哺乳的母親如果放縱口腹之慾,吃了太多辛辣、燒烤油炸、味道濃厚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停留在嬰兒體內,導致嬰兒的臟腑產生熱氣,有熱就會煩躁不安,口渴不停。又說:如果嬰兒吃了肉醬,又喝很多水,就容易引起又口渴又拉肚子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