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 (1)

1. 治痿當補脾清肺為要

經曰:痿因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又曰:諸痿皆屬於土。又曰: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於土。又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肺金畏火,脾土畏木,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肺受火邪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熱則不能營攝一身,脾虛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脾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白話文:

經典說:痿病是因為肺部有熱,導致肺葉枯焦,其他五臟也因此受到影響,進而引發痿躄(肢體軟弱無力)。又說:各種痿病都與脾胃有關。還說:四肢無力、舌根僵硬、腳軟無力無法收回、痰多且有聲音,這些都與脾胃虛弱有關。又說:肝屬東方,功能過盛;肺屬西方,功能虛弱;要瀉心火(南方),補腎水(北方)。肺屬金,害怕火;脾屬土,害怕木。如果慾望沒有節制,腎水就無法得到滋養,心火就失去了制約,反而會欺負它所能剋制的肺金,肺因此受火邪而發熱。肺受火邪,肺金就得不到滋養;肝木失去了制約,反而會欺負它所能剋制的脾土,脾因此受木邪而損傷。

肺有熱就無法滋養全身,脾虛則四肢無法正常活動,各種痿病就因此產生。瀉心火,則能清肺熱,肝木就不會過於強盛,脾怎麼會受損呢?補腎水,則能使心火下降,肺就不會虛弱,脾怎麼會有熱呢?所以,陽明經(胃經)強盛,則宗筋(與生殖功能有關的筋)就會滋潤,就能夠束縛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治療痿病的方法,沒有超出這個原則。

2. 治痿與治風痹不同

張子和云:痿因肺熱相傳四臟。今人見其所患,略與風痹、腳氣相似,便作風寒濕痹、腳氣治之,驟用燥熱之藥,針灸燔灼,不思痿為燥熱而成,若作寒治,是殺之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痿證是因為肺熱傳到其他四個臟腑所導致的。現在的人看到痿證的症狀,稍微和風痹、腳氣相似,就當作風寒濕痹或腳氣來治療,隨即使用燥熱的藥物,或用針灸、艾灸等方式,卻沒有想到痿證是因燥熱而形成的。如果當作寒證來治療,這等同於加速它的死亡。

3. 痿證當養血補氣則脾實而肺清

丹溪曰:痿證切不可用發散之劑。痿為氣血虛,主於補養。補其氣以實脾土,則四肢運用,而筋有所滋則肺清;養其血以潤燥,則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何痿病之有?

有濕熱,有痰,有氣虛,有血虛,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者。

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為輔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

因濕熱者,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藥,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之類,或用二陳湯加蒼、白朮、黃柏、黃芩,入竹瀝、薑汁。

血虛用四物湯加蒼朮、黃柏,吞補陰丸。

氣虛用四君子湯加參、朮、黃芩、黃柏。

虎潛丸,補腎丸,黃柏、蒼朮,皆治痿之要藥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痿證絕對不能使用發散的藥物。痿證是因為氣血虛弱,主要應該用補養的方式治療。補益氣來使脾土強健,四肢就能活動,筋得到滋養就能使肺氣清肅;滋養血來潤澤乾燥,使宗筋能束縛骨骼,關節活動順利,哪裡還會有痿證呢?

痿證有因為濕熱引起的,有因為痰引起的,有因為氣虛引起的,有因為血虛引起的,有因為瘀血引起的,也有因為飲食積滯阻礙引起的。

李東垣用黃柏作為主要藥物,搭配黃耆等補藥作為輔助,來治療各種痿證,並沒有固定的方子。有的兼有痰積,有的濕邪偏盛,有的熱邪偏盛,有的濕熱兼有,有的夾帶氣虛,應該根據病情來擬定方子,真是善於治療痿證的人啊。

如果是因為濕熱引起的,就用李東垣的健步丸,再加入燥濕的藥物和降火的藥物,像是黃柏、黃芩、蒼朮等,或者用二陳湯,再加入蒼朮、白朮、黃柏、黃芩,以及竹瀝、薑汁。

如果是血虛引起的,就用四物湯,再加入蒼朮、黃柏,搭配補陰丸一起服用。

如果是氣虛引起的,就用四君子湯,再加入人參、白朮、黃芩、黃柏。

虎潛丸、補腎丸,以及黃柏、蒼朮,都是治療痿證的重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