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諸家治證

夫案《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耳。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

許學士謂氣中者,亦由此七情所傷,脈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若果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理,其於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局方》風、痿同治大謬,發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風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

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治須少汁,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

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其中腑者,而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之後、身之前、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閉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尿、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中臟者,多不治也。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無此,仍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少有不愈者也。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初證已定,別無他變,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自能愈也。又因氣中,其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涎。治之之法,調氣為先。經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又有中風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者,只宜溫肝、取小汗,為可復也。

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急實者凶。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或用三姜,或用白湯調。如口噤,抉開灌之。少蘇,則服八味順氣散。若痰盛者,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若臥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蘇,無嚏者不治。肥人中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順,痰未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風、中惡尤宜。尋常止嘔多痰者,亦可服之。若前證多怒,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

白話文:

關於各家治療中風的見解:

根據《內經》等醫書的記載,都認為中風是外感風邪所致。然而,各地氣候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劉守真認為是因生活作息不當,導致體內陰陽失衡(水無法制約火),這個觀點非常正確。現在來看,西北地區確實有真正因風邪侵襲而中風的,但非常少見。東南地區的人,多半是因濕氣淤積產生痰,痰久生熱,熱極化風。邪氣之所以入侵,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風邪侵犯人體,最常影響肺臟。

許學士認為,所謂的「氣中」,也是因為情緒波動所傷,導致脈象微弱而頻數,或浮而緊,或緩而遲。通常脈象遲而浮的尚可治療,若脈象數而極端則表示病危。若是外感風邪,則如同東垣所說的侵犯血脈、腑、臟的道理。其症狀表現可能和四肢不能活動的痿症相似,需要仔細分辨。《局方》將風病和痿病一起治療是錯誤的,這點已經有詳細的論述。李東垣使用三種方法(指汗、吐、下三法),適合風邪突然侵入、痰多且實熱的病人,否則不適用。

風是許多疾病的開端,它會快速移動且變化多端。所謂「行」,是指它的活動性。風的本質屬熱,熱盛則風動,所以要用平靜的方法來制約它的燥性,重點在於養血。治療中風應使用少量湯汁,也應少量使用瀉下藥。過度發汗會使衛氣虛弱,過度瀉下會損傷營血。治療在經絡的疾病,雖然有汗下之禁忌,但要區分侵犯腑和臟的不同。侵犯腑的可以發汗,侵犯臟的可以用瀉下法。雖然要使用汗下,但不可過度,發汗過多會損傷陽氣,瀉下過多會損傷陰氣。

陽氣受損會損傷氣,陰氣受損會損傷形體。最初認為表裡不和,所以要使用汗下法。當表裡已經調和,就應該治療在經絡的疾病。如果侵犯腑,且出現面部五種顏色,伴有表證,如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風後出現於身體前側或側邊,都屬於「中腑」,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如果侵犯臟腑,就會出現嘴唇無法閉合、舌頭僵硬不能轉動、失聲、鼻子聞不到香臭、耳聾、眼睛昏花、大小便阻塞、或者眼睛向上看、搖頭、嘴巴張開、手鬆開大小便失禁、痰聲如鋸、打鼾等症狀,都屬於「中臟」,這種情況多數難以治癒。

六腑不調和,會導致瘀積形成癰腫。五臟不調和,會導致九竅不通。如果沒有上述情況,病仍在經絡。當初步診斷確定後,應該用大劑量的藥物來調養,配合時令來調和陰陽,安撫臟腑,調和營衛,這樣很少有不能治癒的。中風侵犯腑的,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來解表,如果同時侵犯臟腑,則大便多半會乾燥不暢,可以使用三化湯來疏通。在初步診斷確定後,沒有其他變化,就用大劑量藥物來調和治療。通常,侵犯腑的多半影響四肢,侵犯臟的多半影響九竅。

侵犯腑的常常會兼有侵犯臟的症狀。至於舌頭僵硬失語,長期服用大劑量藥物也能逐漸康復。另外,還有一種因「氣中」導致的病症,其症狀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則口中沒有痰涎。治療方法應該以調理氣機為先,古籍說治療風病要先理氣,氣順了則痰自消。慢慢調理風邪,才能有效。還有一種中風,病人意識清楚,沒有精神錯亂,病在皮膚之間,這種情況只要溫養肝臟,稍稍發汗即可康復。

一般來說,中風的脈象多沉伏。總體而言,脈象浮而遲的屬於吉兆,脈象急而實的屬於凶兆。先用麻油調和蘇合香丸,或者用三姜湯,或者用白湯調服。如果出現口噤(嘴巴緊閉),要撬開嘴巴灌藥。稍為甦醒,就服用八味順氣散。如果痰多,就用省風導痰湯服用。如果病人臥床昏迷不省人事、口噤,要立即將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末吹入,打噴嚏就會甦醒,沒有打噴嚏的則難以治癒。肥胖的人中風,是因為氣盛於外而不足於內。

肺是氣出入的通道,肥胖的人氣多急促,氣急促則肺邪多盛。肺金剋木,膽是肝的輔助器官,所以痰涎壅盛。治療必須先理氣為急。中風後,如果氣機尚未調順,痰液未除,調理藥物可以選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這兩種藥不僅可以治療中風,對中風、中惡等急症也特別適用。對於平時容易嘔吐痰多的人,也可以服用。如果上述症狀多有怒氣,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加羚羊角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