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2)
卷之十三 (2)
1. 看傷寒見證治法
大抵傷寒先須識證,察得陰陽表裡虛實親切。復用汗吐下溫和解之法,庶無誤矣。
先看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黃為膽之濕熱。次看口舌有無胎狀,有白胎者,丹田有熱,胃中有寒,邪初入里。如滑,邪未全入,猶帶表裡,宜解之。已後見黃胎為熱入里,宜下解之。黑胎生芒刺為熱極深,難治,不死則危。再後用手按心胸,周小腹有無痛處。如心胸滿悶為表在,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在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而為表在也,當屬少陽部分,只用小柴胡加枳實入金釵煎服,實為驗過神藥也。如按心則痛,手不可近,大渴譫語,以經下者為虛熱,結胸湯下之,反加煩躁者死。
如見瞑者,知太陽經衄血將解也,犀角地黃湯。若見額汗出,齊頸而還,身無汗,小便自利,大便黑,渴飲水漿不欲咽,此瘀血證也。或小腹痛有滿,當按其痛處,問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利,知其有蓄血下焦,宜破瘀血,桃仁承氣湯下之,盡黑物則愈。小水不利,頭汗,齊頸而還,或欲水漿,知邪熱在內,津液留結,發黃,宜茵陳湯加梔子、滑石,入鹽少許,利小便,清則愈。凡看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
宜小柴胡湯和解之。若傷寒服藥不效,眼珠如火,燥渴欲危,身如塗撲,脈洪大,不知人,狂妄叫喊,此因邪熱在於三焦,宜三黃石膏湯治之,名陽毒也。
凡看傷寒,手指甲青,肚痛,吐瀉,四肢厥冷,脈沉無力,名陰毒,宜附子理中湯治之。
凡看傷寒,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之,犯下藥必死,蓋自胃中虛寒,則蛔上膈上,凶之兆也。急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川椒服,待蛔定,卻用小柴胡湯退熱,蛔聞酸苦則定。
凡看傷寒,渴飲水漿自救,宜少飲之,不可太多,則水傳心下為喘咳,為噦,為痢,為水結,為腫等證見矣,當開後外條。
凡兩感傷寒,雖為必死,復有可救,乃自治法用藥瘥也。且太陽與少陰頭疼痛,邪在表,不食腹滿,邪在裡。少陽與厥陰耳聾脅痛,邪在表,囊縮,邪在裡。三陽頭痛身熱,耳聾嘔吐,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陰腹滿口渴囊拳,便不可下乎?先用麻黃、葛根為解肌,謂胃承氣為攻裡,最為的當,一投一效。
今之醫人用古《活人書》,引身痛下利虛寒攻裡之藥,而治煩滿囊拳實熱之證,天地之遠,豈不死知。《活人》救里用四逆,攻表用桂枝,豈不差乎!用是熱劑,正謂抱薪救火,而腹滿煩數實熱何由而痊?臟腑何由而通?所死者多矣。是時兩感,莫作不治,執定於心也。
傷寒合病者,二陽經同受病之不傳也。並病者,一經先病,又過一經之稱也。是太陽陽相併,若未盡,是傷太過,尚有表證,尤當汗之,麻黃桂枝各半湯;若並已盡,是為傳過,太陽證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時譫語者是也,當下之,承氣湯。是知傳則病,不傳則止,實出三陽證。
白話文:
大體來說,診斷傷寒首先要辨識證候,仔細觀察陰陽表裡虛實的狀況。然後使用發汗、催吐、瀉下、溫補、調和等方法,這樣才能避免誤判。
首先觀察眼睛,如果發紅,代表是陽毒;如果發黃,代表是膽的濕熱。接著觀察口舌有沒有苔狀物,如果有白色舌苔,代表丹田有熱,胃中有寒,是邪氣剛進入體內。如果舌苔滑潤,代表邪氣還沒完全進入,仍然在表裡之間,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來處理。如果出現黃色舌苔,代表熱邪已經進入體內,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處理。如果出現黑色舌苔,而且有芒刺,代表熱邪非常深重,難以治療,不死也會很危險。然後用手按壓心胸和下腹部,看有沒有疼痛的地方。如果心胸感到悶脹,代表邪氣還在體表,沒有經過瀉下,並非結胸,而是表邪傳到胸中,還沒進入內臟,雖然症狀看起來很嚴重,但還屬於表證,應該歸屬於少陽的範圍,只要用小柴胡湯加枳實和金釵煎服,效果非常好,簡直是神藥。如果按壓心臟會痛,而且手不能靠近,又口渴、胡言亂語,這表示已經瀉下過,是虛熱,使用結胸湯來瀉下,反而會更加煩躁,導致死亡。
如果病人出現抽搐的現象,代表太陽經的血瘀將要解除,用犀角地黃湯治療。如果額頭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身上沒有汗,小便順暢,大便黑色,口渴想喝水卻不想吞嚥,這是瘀血的症狀。如果小腹疼痛且脹滿,應該按壓疼痛部位,詢問小便是否順暢,如果小便順暢,代表有瘀血積存在下焦,應該用破除瘀血的方法,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排盡黑色的穢物就會痊癒。如果小便不順暢,頭部出汗,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或者想喝水,代表邪熱在體內,津液凝結,導致發黃,應該用茵陳湯加梔子、滑石,加入少許鹽,來利小便,小便清澈就會痊癒。凡是看傷寒,尺脈虛弱無力的。
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傷寒吃了藥沒有效果,眼珠像著火一樣,非常口渴,快要不行了,全身像被塗抹東西一樣,脈搏洪大,不認得人,瘋狂叫喊,這是因為邪熱在三焦,應該用三黃石膏湯來治療,這稱為陽毒。
凡是看傷寒,如果手指甲發青,肚子痛,吐瀉,四肢冰冷,脈搏沉弱無力,稱為陰毒,應該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
凡是看傷寒,如果吐出蛔蟲,即使有高熱,也不可以瀉下,如果用了瀉藥一定會死,因為這是胃中虛寒,蛔蟲才會往上跑到膈膜之上,這是凶險的徵兆。應該立刻用炮乾薑理中湯加烏梅和川椒來服用,等蛔蟲安定下來,再用小柴胡湯來退熱,因為蛔蟲聽到酸苦的味道就會安定下來。
凡是看傷寒,如果病人自己想喝水來緩解不適,應該讓他少量飲用,不可以喝太多,否則水會停留在心下,導致喘咳、呃逆、痢疾、水腫等症狀出現。應該在後面補充說明。
凡是兩感傷寒,雖然是很難治療的疾病,但還是有可以挽救的情況,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和藥物就可以痊癒。太陽和少陰同時發病,頭痛代表邪氣在表,不吃飯肚子脹滿代表邪氣在裡。少陽和厥陰同時發病,耳聾、脅肋痛代表邪氣在表,陰囊收縮代表邪氣在裡。三陽同時發病,頭痛、發燒、耳聾、嘔吐,這種情況已經不適合用瀉下藥了。那麼三陰同時發病,腹脹、口渴、陰囊收縮,難道就可以用瀉下藥嗎?應該先用麻黃、葛根來解表,用胃承氣湯來攻裡,這是最恰當的方法,用藥後很快就能見效。
現在的醫生使用古代《活人書》裡的藥方,用來治療身體疼痛、下痢、虛寒等症狀的攻裡藥,來治療煩躁、脹滿、陰囊收縮等實熱證,這簡直是天差地別,怎麼可能不死呢?《活人書》用四逆湯來救裡,用桂枝湯來攻表,難道沒有錯誤嗎?使用這些熱性藥,就好像抱著柴火去救火,腹脹煩躁的實熱症狀又怎麼可能痊癒?臟腑又怎麼可能通暢?因此而死的人太多了。因此,遇到兩感傷寒,不要輕易認為無法治療,一定要堅定信心。
傷寒合病,是指兩個陽經同時受病,沒有傳變的情況。並病,是指一個經脈先發病,然後又傳到另一個經脈的情況。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如果病邪還沒傳盡,代表傷寒太過,仍然有表證,還是應該發汗,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如果病邪已經傳盡,代表已經傳變,太陽經的症狀是潮熱、手腳出汗、大便乾燥、時常胡言亂語,這時候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由此可知,傳變就會發病,不傳變就會停止,這實際上是出在三陽證。
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用麻黃葛根湯治療;太陽和少陽合併發病,用黃芩湯治療;少陽和陽明合併發病,用小柴胡湯加蛤蚧治療。如果三陽和三陰同時發病,就是兩感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