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 (1)

1. 內經自汗論

《內經》曰:汗者,心之液。陽加於陰,謂之汗。又云:勞則氣耗,喘且汗出。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原病式》曰:心熱則汗出。

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

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又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者也。是以體虛之人,或為風暑濕邪所幹,遂使分肉不溫,皮毛不充,腠理不密,開闔不固,則陽氣外泄,而汗為之出也。又曰:氣虛則多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中傳寒中,多成痹寒矣。

2. 汗為心腎俱虛陰陽偏勝所致

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為汗,差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3. 自汗陽虛

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腠理不固,胃氣之所司也。故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

4. 自汗屬氣虛濕熱

汗為心液,心火不蒸則液不出,脾濕下流,何汗之有?惟火鬱蒸,津液上騰如霧,衛氣不固,則泄出而為汗也。所以治汗,專務固表之劑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靜,脾濕不降,如之何其遏也!智者審之。

5. 脈候

脈來微而澀、濡而虛而弱者,皆主自汗也。脈大而虛、浮而軟者,自汗也。傷寒,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

6. 治自汗當清心火和胃氣實腠理三者兼之

汗出於心,熱之所致;汗出於脾,濕氣上騰;汗泄於膚,衛氣不固。所以清心,則液榮於內而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騰;實腠理,則衛氣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畢矣。

7. 治自汗與盜汗不同

自汗陽虛,治當補氣以衛外,盜汗陰虛,治當滋陰以榮內。衛者,陽氣;榮者,陰血。治陽者,人參黃耆防風桂枝之類是也,治陰者,當歸、地黃、黃柏黃精之類是也。

治自汗用人參、黃耆,少佐桂枝、防風達表,故云:黃耆得防風而力愈大。陽虛者,亦可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火氣上蒸,胃中濕氣亦能作汗,宜涼膈散。心火不寧,煩躁出汗者,安神丸清心湯之類。痰飲留膈而亦能作汗,宜加二陳湯硃砂滾痰丸之類。

8. 不治證

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出如珠,三不治也。君子見機,辨之不可不早。

9. 藥方

(仲景)桂枝,治病人發熱自汗,此胃氣不和。或傷風惡風,脈浮自汗。

桂枝(一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建中湯,治表虛自汗。

官桂(五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自汗。(即建中湯加黃耆。血虛者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桂枝附子湯,治婦人血虛,自汗不止。(當歸建中湯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

柴胡桂枝湯,治發熱自汗,或寒熱自汗。

柴胡(一錢),桂枝,人參(各五分),甘草(炙二分),芍藥(八分),半夏生薑(各六分),黃芩(五分)

上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黃耆湯,治喜怒驚恐房勞致陰陽偏虛者,或自汗盜汗不止。

黃耆(蜜炙,一錢),白茯苓熟地(酒浸),肉桂天門冬(去心),麻黃根龍骨(各一錢),五味子浮小麥(炒),防風(各八分),當歸(酒洗),甘草(炙,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遠服。發厥自汗,加附子二片;發熱自汗,加石斛一錢。

大補黃耆湯,治自汗;虛弱之人可服。

黃耆,防風,山茱萸肉,當歸,白朮(炒。各八分),肉桂,甘草(炙。各四分),五味子(十一粒),人參,白茯苓,熟地黃,肉蓯蓉(各一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

防風,黃耆(蜜炙。各一錢),白朮(炒,二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劑》)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黃耆(蜜炙),麻黃根牡蠣(煅淬醋中。各五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加小麥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調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胃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麻黃根,黃耆(蜜炙。各一錢),羌活,生甘草,生地黃,生黃芩,半夏(各五分),麥門冬,當歸,豬苓蘇木紅花(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黃耆(蜜炙),熟附子(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一錢,姜五片,煎六分,食遠溫服。

涼膈散,治胃中溫熱上蒸,自汗者宜此。

連翹(一兩),山梔,大黃,黃芩,薄荷葉(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三錢)

為散為飲,任服。

辰砂五苓散,治濕熱自汗,小便不利。

白朮,白茯苓,豬苓,澤瀉(各半兩),肉桂,辰砂(各二錢,另研)

為細末和勻,每服二錢。

硃砂安神丸,治心神不寧,煩躁自汗。(方見驚悸門。)

三建湯,治真氣不足,上盛下虛,面亦自汗,小便頻數。

大川烏(制),附子(制),天雄(制。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無時服。弗效,加黃耆、肉桂。

正元散,治下元氣虛,心腹脹滿,時常自汗。(方見諸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