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一 (1)
卷之五十一 (1)
1. 內經自汗論
《內經》曰:汗者,心之液。陽加於陰,謂之汗。又云:勞則氣耗,喘且汗出。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原病式》曰:心熱則汗出。
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
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又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者也。是以體虛之人,或為風暑濕邪所幹,遂使分肉不溫,皮毛不充,腠理不密,開闔不固,則陽氣外泄,而汗為之出也。又曰:氣虛則多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中傳寒中,多成痹寒矣。
白話文:
《內經》說:汗水是心臟的液體。陽氣作用於陰氣,就會產生汗水。又說:勞累就會消耗氣力,喘不過氣來並且出汗。飲食過飽,汗水會從胃部排出;受驚嚇而損失精氣,汗水會從心臟排出;負重行走長途,汗水會從腎臟排出;疾速奔跑或恐懼,汗水會從肝臟排出;搖動身體或勞累過度,汗水會從脾臟排出。
《原病式》說:心臟熱就會出汗。
東垣說:西南方向屬坤土,在人體中就是脾胃。人體的汗水如同天地間的雨水,陰氣滋養其濕氣,就會形成霧露和雨水。心臟是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互相搏鬥,就會產生汗水,道理很清楚。
經書中說:衛氣是溫暖肌肉、充盈皮毛、滋養腠理、掌管開合的。又說:陽氣是保護身體外圍並使之堅固的。所以,體弱的人,可能會被風寒濕邪入侵,導致肌肉不溫暖,皮毛不充盈,腠理不緊密,開合不堅固,陽氣就會外泄,因此就會出汗。又說:氣虛的人容易感受寒冷,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熱症,蒸蒸出汗,但最終會導致寒症,知道一開始是熱症,是體表虛弱陽氣不足,無法抵禦外寒,內部傳遞到寒症,最終會變成痹寒症。
2. 汗為心腎俱虛陰陽偏勝所致
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為汗,差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白話文:
心中藏有的,在体内是血液,发于体表则为汗水,所以说汗水是心的液体。而自汗的症状,没有不是因为心肾都虚弱导致的,所以阴虚时阳气必定会聚集,发热并且出汗,阳虚时阴气必定会乘机而动,发生四肢厥冷并且出汗,这些都是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3. 自汗陽虛
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腠理不固,胃氣之所司也。故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
白話文:
自汗的人,不分時間地一直出汗,活動後會更嚴重,這屬於陽虛,是因為肌表不牢固,這是由胃氣主管的。所以經典上說:陽氣過剩,會出現身體發熱但不出汗的情況。人靠衛氣來鞏固體表,如果衛氣不牢固,那麼體表就會虛弱而出汗,從而導致體內的津液流失。
4. 自汗屬氣虛濕熱
汗為心液,心火不蒸則液不出,脾濕下流,何汗之有?惟火鬱蒸,津液上騰如霧,衛氣不固,則泄出而為汗也。所以治汗,專務固表之劑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靜,脾濕不降,如之何其遏也!智者審之。
白話文:
汗是心臟所主管的液體,如果心火不能蒸發,那麼液體就不會排出,脾臟濕氣向下流動,怎麼可能會出汗呢?只有當火氣郁積,津液向上蒸發如同霧氣,如果防衛氣不足,就會排出來成為汗。因此治療出汗,如果只是專門使用固表的藥物卻沒有效果,那就是因為不知道心火不平靜,脾濕不下降,如何能阻止出汗呢!聰明的人應當細查這一點。
5. 脈候
脈來微而澀、濡而虛而弱者,皆主自汗也。脈大而虛、浮而軟者,自汗也。傷寒,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
白話文:
如果脉搏微弱而涩,或者柔软而虚弱,都表示会有自汗的症状。脉搏虽然大但虚浮且软,也是自汗的表现。在伤寒的情况下,如果阴阳俱紧,应该是没有汗的。如果有自汗,则表示阳气丧失,无法治愈。
6. 治自汗當清心火和胃氣實腠理三者兼之
汗出於心,熱之所致;汗出於脾,濕氣上騰;汗泄於膚,衛氣不固。所以清心,則液榮於內而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騰;實腠理,則衛氣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畢矣。
白話文:
出汗是由於心熱所導致;出汗是由於脾濕氣上升;汗液從皮膚洩出,是因為防禦氣不足。因此,清淨心火,則液體在體內充盈而成血液;調和胃氣,液體就能週流全身而不蒸騰上泛;充實肌腠,則防禦氣充足而汗液不會外泄。知道這三點,治療出汗問題就完成了。
7. 治自汗與盜汗不同
自汗陽虛,治當補氣以衛外,盜汗陰虛,治當滋陰以榮內。衛者,陽氣;榮者,陰血。治陽者,人參、黃耆、防風、桂枝之類是也,治陰者,當歸、地黃、黃柏、黃精之類是也。
治自汗用人參、黃耆,少佐桂枝、防風達表,故云:黃耆得防風而力愈大。陽虛者,亦可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火氣上蒸,胃中濕氣亦能作汗,宜涼膈散。心火不寧,煩躁出汗者,安神丸、清心湯之類。痰飲留膈而亦能作汗,宜加二陳湯、硃砂滾痰丸之類。
白話文:
自汗與盜汗的中醫治療原則
自汗是由於陽氣虛弱,無法固護體表,導致汗液不自覺地外泄。治療應以補氣為主,增強體表的抵抗力,稱為「補氣以衛外」。
盜汗則是由於陰虛火旺,導致津液外泄,以致夜間出汗。治療應以滋陰為主,補養身體的陰液,稱為「滋陰以榮內」。
**「衛」指陽氣,是體表抵抗外邪的屏障;「榮」**指陰血,是滋養臟腑的根本。
治療陽虛自汗,常用的人參、黃耆、防風、桂枝等藥物,可以補益氣血,固護體表。其中,黃耆與防風搭配使用,能加強藥效,正如古人所言:「黃耆得防風而力愈大。」
對於陽虛較重的患者,也可以適當加入附子,以增強補陽的效果。
除了陽虛,其他原因也會引起自汗,例如:
- 火氣上蒸:胃中濕熱上蒸,也會導致出汗。可服用涼膈散等清熱利濕的方劑。
- 心火不寧:心火亢盛,煩躁不安,也會導致出汗。可服用安神丸、清心湯等清心安神之方。
- 痰飲留膈:痰飲阻礙心肺,也會導致出汗。可服用二陳湯、硃砂滾痰丸等化痰利水之方。
盜汗的治療,常用當歸、地黃、黃柏、黃精等藥物,以滋陰補血,潤燥止汗。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則,實際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8. 不治證
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出如珠,三不治也。君子見機,辨之不可不早。
白話文:
出汗濕潤,是第一種不能治愈的情況;出汗像油一樣,是第二種不能治愈的情況;出汗像珠子般滴下,是第三種不能治愈的情況。有智慧的人看到徵兆,必須要及早辨別。
9. 藥方
(仲景)桂枝,治病人發熱自汗,此胃氣不和。或傷風惡風,脈浮自汗。
桂枝(一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建中湯,治表虛自汗。
官桂(五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自汗。(即建中湯加黃耆。血虛者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白話文:
桂枝湯用來治療病人發燒、自己出汗,這是因為胃氣不調和。也可能因為受寒風或惡風侵襲,脈象浮而自己出汗。
桂枝一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以上藥材用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八分,飯前溫熱服用。
建中湯用來治療表面虛弱、自己出汗。
官桂五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
以上藥材用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八分服用。
黃耆建中湯用來治療虛勞、自己出汗,即是在建中湯中加入黃耆。如果患者是血虛,則加入當歸,稱為當歸建中湯。
桂枝附子湯,治婦人血虛,自汗不止。(當歸建中湯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
柴胡桂枝湯,治發熱自汗,或寒熱自汗。
柴胡(一錢),桂枝,人參(各五分),甘草(炙二分),芍藥(八分),半夏,生薑(各六分),黃芩(五分)
上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黃耆湯,治喜怒驚恐房勞致陰陽偏虛者,或自汗盜汗不止。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用來治療婦女血虛,自汗不止的症狀。用當歸建中湯,再加上桂枝、附子各五分,空腹服用。
柴胡桂枝湯,用來治療發熱自汗,或者寒熱交替的症狀。
用柴胡一錢,桂枝、人參各五分,甘草(炙二分),芍藥八分,半夏、生薑各六分,黃芩五分。
以上藥材用水盞半,棗二枚,煎煮至七分,飯前溫服。
黃耆湯,用來治療喜怒哀樂、房事勞累導致陰陽偏虛,或者自汗盜汗不止的症狀。
黃耆(蜜炙,一錢),白茯苓,熟地(酒浸),肉桂,天門冬(去心),麻黃根,龍骨(各一錢),五味子,浮小麥(炒),防風(各八分),當歸(酒洗),甘草(炙,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遠服。發厥自汗,加附子二片;發熱自汗,加石斛一錢。
白話文:
取黃芪一錢,蜜炙;白茯苓一錢;熟地一錢,酒浸;肉桂一錢;天門冬一錢,去心;麻黃根一錢;龍骨一錢;五味子八分;浮小麥八分,炒;防風八分;當歸七分,酒洗;甘草七分,炙。以上藥材用水二盞,加入薑三片,煎煮至一盞,飯後服用。如果發作時伴有厥逆自汗,可加附子二片;如果發作時伴有發熱自汗,可加石斛一錢。
大補黃耆湯,治自汗;虛弱之人可服。
黃耆,防風,山茱萸肉,當歸,白朮(炒。各八分),肉桂,甘草(炙。各四分),五味子(十一粒),人參,白茯苓,熟地黃,肉蓯蓉(各一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
防風,黃耆(蜜炙。各一錢),白朮(炒,二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白話文:
大補黃耆湯可以用來治療自汗,虛弱的人可以服用。
配方:黃耆、防風、山茱萸肉、當歸、白朮(炒,各八分)、肉桂、甘草(炙,各四分)、五味子(十一粒)、人參、白茯苓、熟地黃、肉蓯蓉(各一錢)
用法: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薑、一顆棗,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服用。
玉屏風散可以用來治療表虛自汗。
配方:防風、黃耆(蜜炙,各一錢)、白朮(炒,二錢)
用法: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七分服用。
(《和劑》)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黃耆(蜜炙),麻黃根,牡蠣(煅淬醋中。各五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加小麥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調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胃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麻黃根,黃耆(蜜炙。各一錢),羌活,生甘草,生地黃,生黃芩,半夏(各五分),麥門冬,當歸,豬苓,蘇木,紅花(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和劑》裡的牡蠣散,可以用來治療各種虛弱不足,以及大病後身體虛弱、津液不固、經常自汗的狀況。
配方:黃芪(蜜炙)、麻黃根、牡蠣(煅淬醋中,各五錢)。
用法:將藥材分為兩服,每服用半碗水,加入小麥一百粒,煎煮至八分,飯前溫服。
《調衛湯》則是用來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自汗,以及補益脾胃氣虛弱、體表虛弱不能抵禦風寒的病症。
配方:麻黃根、黃芪(蜜炙,各一錢)、羌活、生甘草、生地黃、生黃芩、半夏(各五分)、麥門冬、當歸、豬苓、蘇木、紅花(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黃耆(蜜炙),熟附子(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一錢,姜五片,煎六分,食遠溫服。
涼膈散,治胃中溫熱上蒸,自汗者宜此。
連翹(一兩),山梔,大黃,黃芩,薄荷葉(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三錢)
為散為飲,任服。
辰砂五苓散,治濕熱自汗,小便不利。
白話文:
把水加到兩盞的量,煎到八分滿,趁熱服用。
耆附湯,用來治療氣虛、陽氣衰弱、虛汗、倦怠。
黃芪(用蜂蜜炙過),熟附子(各取等量)
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錢,薑五片,煎煮六分,飯後溫熱服用。
涼膈散,用來治療胃中溫熱上蒸,容易出汗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
連翹(一兩),山梔子,大黃,黃芩,薄荷葉(各半兩),甘草(一兩半),芒硝(三錢)
磨成粉末,用水沖服,依情況服用。
辰砂五苓散,用來治療濕熱導致的自汗,小便不利。
白朮,白茯苓,豬苓,澤瀉(各半兩),肉桂,辰砂(各二錢,另研)
為細末和勻,每服二錢。
硃砂安神丸,治心神不寧,煩躁自汗。(方見驚悸門。)
三建湯,治真氣不足,上盛下虛,面亦自汗,小便頻數。
大川烏(制),附子(制),天雄(制。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無時服。弗效,加黃耆、肉桂。
正元散,治下元氣虛,心腹脹滿,時常自汗。(方見諸虛門。)
白話文:
白朮、白茯苓、豬苓、澤瀉(各半兩),肉桂、辰砂(各二錢,另研),研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
硃砂安神丸,治療心神不安、煩躁自汗。(方劑見驚悸門。)
三建湯,治療真氣不足,上實下虛,臉部自汗,小便頻繁。
大川烏(制)、附子(制)、天雄(制,各二錢),用水二杯,薑五片,煎煮八分,不限時間服用。若無效,再加入黃耆、肉桂。
正元散,治療下元氣虛,心腹脹滿,經常自汗。(方劑見諸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