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風痿痹三證相類治法不同
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與風證相似。故世俗多類於風痿痹之證混同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為風寒濕所感,則陰受之,為病多重著沉痛。痿因血少氣虛,火盛剋金,肺葉燥枯,宗筋不潤,肝木乘勝,脾土受傷,飲食少,四肢倦,為精血虛耗,故筋骨痿而不用。
治宜潤燥、養血、滋陰,非若痹之氣血凝滯,留而不行,或痛而手足為之麻木不仁,治以行氣勝濕為主。三證雖大略相似,而所以施治迥然不同。執事者其辨諸。
白話文:
痹症的表現,有筋脈攣縮無法伸展、肌肉感覺麻木,這些症狀和風症很相似。所以世俗之人常常把風症、痿症、痹症這三種病症混淆,用相同的治療方法,這是千百年來的錯誤。大致上應該區分它們的病因。風症通常是陽氣受到侵襲所致。痹症則是風寒濕等邪氣侵入人體,使陰氣受損,所以發病時多會感到身體沉重疼痛。痿症是因為體內血氣不足,加上火氣過盛導致肺部乾燥,無法滋潤筋脈,肝氣過於旺盛,脾胃也跟著受損,使得飲食減少,四肢倦怠無力,導致精血虛耗,所以筋骨才會痿弱無力。
治療痿症應該以潤燥、養血、滋陰為主,和痹症不同,痹症是因為氣血凝滯,阻塞不通,或是疼痛導致手腳麻木沒有知覺,治療應該以行氣祛濕為主。這三種病症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從事醫療的人應該仔細辨別。
2. 治痹當審虛實淺深
痹因虛而感風寒濕之邪氣,有在肌膚血脈淺深之異。入腑者,多死。昔人經論雖詳,而方未盡其變。今悉考證區別,具眼者識之。
白話文:
治療痹症時,應仔細辨別虛實和病邪侵入的深淺程度。痹症的發生是因為身體虛弱,而感受了風、寒、濕等邪氣,這些邪氣侵犯身體的部位有在肌肉皮膚、或是在血脈深淺的不同。如果病邪侵入到臟腑,通常會有生命危險。過去的醫學經典雖然有詳細的論述,但藥方卻未能完全掌握病情的變化。現在我將仔細考證區別這些差異,有眼光的人自然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