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九 (1)
卷之三十九 (1)
1. 痓病當分剛柔有汗無汗見證治之
古人以強直為痓,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無異,要在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剛痓胸滿口噤,腳攣急,咬牙,當行大承氣湯。痓證並屬太陽,項強口噤一證,例則太陽兼陽明。因有陽明,故不宜汗,而宜用承氣湯下之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身體僵硬就是痓病,症狀是脖子和背部反向僵硬,看起來跟癲癇發作很像。治療重點在於觀察病人有沒有出汗,藉此區分剛痓和柔痓。沒出汗的,用葛根湯治療;有出汗的,用桂枝加栝蔞湯治療。如果是剛痓,症狀是胸悶、嘴巴緊閉、腳抽筋、咬牙,就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痓病基本上都屬於太陽病,而脖子僵硬、嘴巴緊閉這個症狀,通常是太陽病同時合併陽明病。因為有陽明病,所以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而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
2. 痓病宜詳虛實審治
仲景云:汗下過多為壞證。所成如產後因虛致痓。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祛濕,隨證施治。不可概以濕熱內盛,郁遏生風而作痓者,例用散解風寒,而虛虛之誤,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過度發汗或使用瀉藥會導致病情惡化。」像產後因虛弱而引起的抽搐,就應該補血、降火,加強脾胃功能、平息肝火,清除痰液、去除濕氣,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不能一概認為是體內濕熱過盛,鬱積導致生風而引起的抽搐,就用疏散風寒的藥物來治療,這樣會造成虛弱的體質更加虛弱,這個錯誤一定要注意避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