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內經敘論
經曰: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不仁也。厲者,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
白話文:
《內經》說:風邪之氣和太陽經的陽氣一同侵入人體,運行於經脈的腧穴,然後散佈在肌肉之間,和衛氣互相干擾。如果氣的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隆起,甚至產生瘡瘍。如果衛氣在某處凝滯而不運行,那裡的肌肉就會感覺麻木不仁。
至於癘病,是因為體內榮衛之氣積熱,導致氣機不通暢,所以會使得鼻柱損壞,顏色敗壞,皮膚也潰爛成瘡。風寒之邪侵入經脈而沒有被排出,就稱之為癘風。
2. 厲風最為酷悍惡疾
厲風證則今之所謂大風,又謂之癩風,實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厲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矣。
白話文:
癩病這種病症,就是現在所謂的大痲瘋,又叫做癩風,實際上是受到天地間帶有殺傷力的風邪所引起的。古人稱它為「厲」,是因為這種病症的性質非常強烈、兇猛可怕。
3. 厲風所因
《三因》經所載,即風論所謂惡疾是也。雖名曰風,未必皆因風。大率多嗜欲勞動,氣血鬱熱,或發汗泄,不避風邪冷濕,使淫氣與衛氣相干,致肌肉皮膚瘍潰,鼻梁崩塌,《千金》所謂自作不仁,極猥之業,雖有悔言,而無悔心,良得其情。然亦有傳染者。原其所因,有不涉內外,亦有傳染而成者。
治之須推其所因,凡因風寒濕熱兼勞役飲食,與夫傳染迥燃不同。若例作厲風治之則誤矣。
傳染之因,亦惟內熱積毒者受之,所謂燥以逢火則先焚矣,亦不可不謂之風也。
白話文:
《三因》這本書裡記載的,就是風病篇所說的那種惡性疾病。雖然名稱叫做「風」,但不一定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大多是因為過度沉溺於慾望、過度勞累,導致體內氣血鬱積化熱,或者發汗、排泄時沒有避開風寒濕邪,使得外邪侵入與身體的衛氣互相干擾,造成肌肉皮膚潰爛,鼻樑塌陷。《千金方》所說的「自己做了不仁德、極為骯髒的事情」,雖然嘴上說後悔,心裡卻沒有悔意,實在說中了這種疾病的本質。然而,這種病也有會傳染的。追究其病因,有的不涉及內在和外在因素,也有因為傳染而形成的。
治療這種疾病必須找出病因,凡是因為風寒濕熱兼勞累、飲食不當,以及傳染而引起的,彼此之間完全不同。如果都當作一般的風病來治療,那就錯了。
至於傳染的原因,也只有那些體內積熱蘊毒的人才會被傳染,就像乾燥的東西遇到火就會先被燒掉一樣,也不能說跟風邪沒有關係。
4. 厲風分五種
厲風有五種。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赤風生赤蟲,白風生白蟲,黑風生黑蟲,惟黑蟲不可治。其蟲在於病軀,去來無數,甚入骨髓。食人肝則眉脫,食人肺則鼻柱崩,食人脾則語音變散,食人腎則耳鳴如雷,若食其心,則諸痛瘡瘍,心實司之,心受觸則死矣。
白話文:
癩病有五種。黃癩會產生黃色的蟲,青癩會產生青色的蟲,赤癩會產生赤色的蟲,白癩會產生白色的蟲,黑癩會產生黑色的蟲,只有黑癩是無法治癒的。這些蟲在病患身上,來來去去無數,甚至深入骨髓。蟲如果吃掉人的肝臟,眉毛就會脫落;吃掉肺臟,鼻樑就會塌陷;吃掉脾臟,說話的聲音就會變得散亂;吃掉腎臟,耳朵就會像打雷一樣鳴響。如果吃掉心臟,就會出現各種疼痛、潰爛的瘡瘍,心臟主宰著這些病痛,心臟一旦受到侵蝕就會死亡。
5. 厲風為肺臟生蟲肝木風勝血熱之過
然此病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於鼻,俗呼為肺風也。鼻腫准赤,脹大而成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肉壞爛而生蟲也。蟲者,厥陰主之。厥陰為風木,主生五蟲。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金衰則木邪勝,侮金宜宣泄火邪利氣之劑,蟲自不生也。故此病為血熱明矣。初作當疏泄,煎《局方》升麻湯,下錢氏瀉青丸。余病各隨經治。
白話文:
這種病不只是肺臟才會發生,因為它發病的位置在鼻子,所以民間俗稱它為「肺風」。鼻頭腫脹、鼻翼發紅,然後腫大形成瘡,這是因為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變化。氣如果不能正常運行,血液就會因此瘀積。血液瘀積後,肌肉就會腐爛壞死而生蟲。產生蟲的原因,是厥陰經在主導。厥陰經屬風木,主導產生各種蟲。大概是因為三焦的相火過於旺盛,而壓制了金,金衰弱後,木的邪氣就旺盛起來,反過來欺負金,應該使用可以宣泄火邪、疏通氣機的藥劑,這樣蟲自然就不會產生了。所以說,這個病很明顯是血熱引起的。剛發病的時候,應該疏通宣泄,服用《局方》的升麻湯,再服用錢氏瀉青丸。其他的病症,就依照所屬的經絡來治療。
6. 厲風有上下之分
此證須分上下,看其斑疹疙瘩與瘡。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覆在下也。雖有上下道路之殊,然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胃與大腸之經,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氣血俱受者,甚重。
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者夫。或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病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失於早治,及至勢極,鮮能為矣,良可嘆哉!
白話文:
這種病症必須區分上下部位,觀察它的斑疹、疙瘩和瘡出現的位置。如果先在上半身出現,而且上半身較多,就屬於上部的病症;如果先在下半身出現,而且下半身較多,就屬於下部的病症;如果上下半身同時出現,那就是先從上面開始,然後蔓延到下面。雖然發病途徑有上下之分,但都離不開陽明經。陽明經是胃和大腸的經絡,沒有什麼東西它不受影響。這種風邪侵入人體,如果主要是氣受到影響,那病症就會在上半身較多;如果主要是血受到影響,那病症就會在下半身較多;如果氣和血都受到影響,病情就會非常嚴重。
如果不是醫生有高超的醫術,病人有堅強的意志,就很少有人能夠倖免於難。病症不管是從上還是從下,慢慢發展而來的,都還可以治療。病人往往因為看到病情發展緩慢而疏忽大意,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等到病情嚴重時,就很少有辦法能夠治好了,真是令人嘆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