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 (10)

1. 運氣為喘

經曰:歲金太過病甚則咳喘氣逆,肩背痛。又云:金太過曰堅成之紀,其病喘喝,胸憑仰息,治以溫劑是也。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喘咳,上臨少陰少陽,咳喘息鳴。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寒熱喘咳,甚則腹大,肺脹滿而喘嗽。又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治以鹹寒是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如果當年的金氣過於旺盛,病情嚴重就會出現咳嗽、喘氣、呼吸困難,以及肩膀和背部疼痛。還說:金氣過於旺盛的年份,會形成堅固的氣候,這種情況下的疾病會表現為喘氣、呼吸急促、胸悶、需要仰著身體才能呼吸,治療方法應以溫補的藥物為主。

如果當年的火氣過於旺盛,天氣就會非常炎熱,導致肺金受到邪氣侵襲,民眾會出現氣短、喘咳等症狀。若火氣過盛影響到少陰和少陽經脈,就會出現咳嗽、喘氣並伴有呼吸時的鳴響。

《黃帝內經》又說:如果少陰經主管天時,過熱的邪氣就會導致民眾出現忽冷忽熱、喘咳等疾病,嚴重時還會腹部腫大,肺部脹滿而咳嗽喘息。

《黃帝內經》還說:如果少陰經主管地氣,過熱的邪氣就會導致民眾出現氣往上衝到胸口、喘息難以久站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鹹寒的藥物為主。

2. 喘急與短氣不同

喘急者,為邪所幹,或因內外所傷而作。喘急之聲,有痰壅喉間,聲如拽鋸,或如水雞之響者,此邪氣實也。短氣者,似喘而非喘,為氣少氣短不能以續。俗謂喘促氣急而短,或有氣從臍下直衝清道而上,實非有氣上衝者,是正氣虛也。其二者之狀,小可相似,而所以施治,大不同也。醫者可不辨其微哉?(正氣當作宗氣看。)

《機要》一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氣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難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不痛楚,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

白話文:

喘急,是因為受到外邪侵襲,或是因為內外損傷而發作。喘急時,喉嚨會有痰液阻塞,發出的聲音像在拉鋸子,或是像水雞叫一樣,這表示是邪氣過盛。短氣,看起來像喘,但又不是喘,是因為體內氣不足,呼吸短淺,無法順暢接續。一般人說喘促、氣急、又短,或是感覺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到喉嚨,其實並不是真的有氣往上衝,而是體內正氣虛弱。這兩種情況,外表看起來有點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醫生怎能不仔細分辨這些細微差異呢?(這裡的正氣應該理解為宗氣。)

《機要》這本書裡說,喘的表現是呼吸急促,氣息短淺,會頻繁張口、抬肩,甚至會搖動身體、收腹。短氣則是呼吸難以接續,看起來像喘卻不會聳肩,像呻吟卻沒有痛苦,呼吸急促但沒有痰的聲音。逆氣則是氣只往上衝,肺部壅塞而無法下降。

3. 喘為痰氣所郁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而鬱,風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呼吸急促的喘,是因為氣被火熱之邪鬱住了,產生痰,痰停留在肺和胃之間。引起喘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痰多;有的是因為火熱之邪上炎;有的是因為陰虛,虛火從下腹部往上逆;有的是因為氣虛,導致呼吸短促;有的是因為水氣侵犯肺部;有的是因為肺虛,又感受寒邪而喘;有的是因為肺實熱而喘;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憂慮,導致氣鬱肺脹而喘;有的是因為胃的經絡不調和而喘;有的是因為腎氣虛弱而喘。雖然原因很多,但總的來說,沒有不是因為痰火鬱積,或是因為風寒外邪束縛體表而引起的。

4. 喘脹之病須分肺脾標本

工節齋云:喘與脹兩證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主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遂,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此則喘為本而腫為標,故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而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主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水為主而清金次之。

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愈喘;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愈脹矣。近世治喘脹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肺脾兩證,故發明之。

白話文:

喘和脹這兩種病症互相影響,一定都會伴隨小便不順暢的現象。喘會導致脹,脹也會導致喘,但必須先分辨清楚哪個是根本原因,哪個是表面現象。先出現喘然後才脹的,主要病因在於肺;先出現脹然後才喘的,主要病因在於脾。為什麼呢?肺屬金,主導氣的下降,對外主掌皮膚毛孔。古籍說:「肺主管全身的脈搏,能調節水分的運行,向下輸送到膀胱。」又說:「膀胱是掌管水液的官員,儲藏津液,氣化作用正常就能排出小便。」可見小便的排出,是依賴肺氣的下降和輸化作用。

如果肺受到邪氣侵犯而向上喘,就會失去下降的功能,因此小便會逐漸減少,導致水分外溢到皮膚而產生腫脹。這時喘是根本原因,腫脹是表面現象,所以應該以清肺氣、降肺氣為主,再輔助利水。脾屬土,厭惡潮濕,對外主掌肌肉,土能剋制水。如果脾土受到損傷而不能控制水分,就會導致水濕亂跑,浸泡肌肉。水分向上外溢時,邪氣反而會侵犯肺,使肺氣不能下降而出現喘。這時脹是根本原因,喘是表面現象,治療應該以健脾利水為主,再輔助清肺氣。

如果肺病卻使用燥脾的藥物,雖然會使金(指肺)得到乾燥而使喘症好轉;如果脾病卻使用清肺的藥物,就會使脾得到寒冷而使脹症好轉。現在治療喘脹的人,只知道健脾利水,卻不知道分辨肺和脾這兩種病症,所以才要說明清楚。

5. 審狀別證此謂知本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則少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上升,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一人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之而愈。

此水氣乘肺也。若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是也。肺主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虛而不欲窒礙。若調攝得宜,陰陽升降往來無滯,何病之有?若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則肺氣不清而喘作矣。必須審狀別證,各求其本而治之,斯效速也。

白話文:

戴氏說:凡是喘的人,只要呼吸時帶有痰的聲音,那就是有痰。如果是因為火氣旺盛引起的喘,會時好時壞,剛吃完東西會稍微減輕,但吃完沒多久又開始喘。這種情況大概是胃裡有實火,胸膈上有濃稠的痰。吃東西時,食物會把濃痰往下壓,喘就會稍微停止;但過一陣子,食物進入胃後,反而會助長火氣,痰又會再次上升,喘就會變得更嚴重。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是胃虛,用燥熱的藥來治療,這等於是用火去幫助火。曾經有一個人這樣,很多醫生都當作胃虛來治療,結果都沒好,後來用導水丸來疏通水濕才治好。

這其實是水氣侵犯到肺部引起的。如果是呼吸短促、喘得很急,但沒有痰的聲音,則是水氣影響肺部。還有一種是胃虛引起的喘,會抬起肩膀、提著肚子喘個不停。肺掌管清陽上升的氣,位於五臟之上,像個華麗的傘蓋,喜歡清淨虛空,不喜歡被阻塞。如果能好好調養,讓陰陽之氣升降順暢,自然不會生病。如果因為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就會導致肺氣不清,而引發喘。所以必須仔細觀察症狀,分辨不同的證型,找出病根來治療,這樣才能迅速見效。

6. 病後喘者危

凡喘作於大病之後者,多危殆。上喘咳而下瀉泄者亦然。婦人產後因亡血過多,榮氣暴竭,衛氣無依,獨聚於肺,故發喘也,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

身汗如油,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直視譫語而喘者,死。

白話文:

凡是喘的症狀發生在大病之後的,多半是很危險的。如果是呼吸急促、咳嗽,又加上腹瀉不止,也是很危險的。婦女在生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身體的營養快速耗竭,衛氣失去依附,獨自聚集在肺部,所以會引發喘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孤陽絕陰」,很難治療。

如果全身出汗像油一樣,汗水發亮且黏膩,喘氣不停,就會死亡。如果眼神呆滯、胡言亂語,又加上喘氣,也會死亡。

7. 脈候

喘病脈宜浮遲,不宜急疾。右寸脈沉實而喘者為氣實,左脈大為腎虛。右寸脈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宜發散之,則熱退而喘定。上氣躁而喘,脈浮,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而數,四肢寒者,死。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上氣面浮肩息,脈浮大,危。寸口脈沉,胸中氣短。

白話文:

喘的病症,脈象應該是浮而慢,不應該是急而快。右寸的脈象如果是沉而有力,這種喘是屬於氣實;左脈如果較大,則是腎虛。右寸的脈象如果是沉而有力又緊繃,代表肺部感受了寒邪,也有可能是全身的脈象都摸不清楚,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這樣熱退了,喘也會平定。

呼吸急促且喘,脈象浮,這是肺脹想要引起水腫的徵兆,發汗就會好轉。呼吸急促且喘,脈象滑而手腳溫暖的,是好的徵兆。脈象澀而快,四肢冰冷的,是死亡的徵兆。喘氣向上衝逆,脈象快且有熱,無法躺平睡覺的,難以治療。呼吸急促,臉部浮腫,聳著肩膀呼吸,脈象浮大,是危險的徵兆。寸口的脈象如果沉,代表胸中氣短。

8. 治法

9. 治喘須審攻補先後之宜

凡喘暴作,必須發散攻邪為先,喘定之後,方可補養。久病喘咳,未發之前,當扶正氣為主;已發之時,當以攻邪為先。若補其既發則喘愈甚,此治喘攻補先後之敘,不可瘥也。

喘證作時無痰,喘愈後卻吐痰者,乃痰於已發之時,閉塞不出而為喘。治者於發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用簡要桔梗湯及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引出其痰,俟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治療喘症,必須仔細考慮攻邪和補養的先後順序:

一般來說,喘症突然發作時,必須先用發散的方法來驅除邪氣,等到喘息平定後,才可以開始補養身體。如果是久病引起的喘咳,在還沒發作之前,應該以扶助正氣為主;一旦發作時,就應該先以攻邪為優先。如果病發時就補養,反而會讓喘息更加嚴重,這就是治療喘症時攻邪和補養的先後順序,絕對不能弄錯。

有些喘症發作時沒有痰,但喘息平定後卻開始吐痰,這是因為痰在發作時被阻塞無法排出而導致喘息。治療時,應該在發作時疏通痰液的通道,這樣就能容易使病情好轉。可以使用簡要桔梗湯,或是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來引出痰液,等到痰排出、喘息退去後,再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況。虛弱的,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補養;體質壯實的,則用沉香、滾痰丸等藥來瀉火。

10. 治喘嗽遇冷則發

凡喘嗽遇天寒則發,內外皆寒,脈沉而遲者,治法以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補氣加茱萸湯及丹溪紫金丹,以劫去其寒痰者是也。有內熱而外逢寒則發,脈沉數者,謂之寒包熱治法以仲景越婢加半夏湯發表諸方之類。及預於八九月間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先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作,喘自不發者是也。

白話文:

凡是喘嗽的症狀遇到天氣寒冷就發作,這是因為體內體外都有寒氣,脈象呈現沉而遲緩的,治療方法要用東垣的參蘇溫肺湯,來調理脾胃補氣,再加上茱萸湯和丹溪的紫金丹,來快速去除體內的寒痰。

另外,有些人是體內有熱,但又感受到外來的寒氣而發作喘嗽,脈象呈現沉而數快的,這就叫做「寒包熱」,治療方法要用張仲景的越婢加半夏湯之類的發散藥方。也可以在每年的八、九月還沒開始冷的時候,先用大承氣湯來將體內熱氣排空,等到冬天寒冷時,體內就沒有熱可以引起喘嗽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