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一 (1)

1. 諸氣敘論

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天有四時,以生寒暑燥濕風火;人有五臟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悲恐。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九氣之為病也。

又曰: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聞。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煎厥。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痿,留連肉腠。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鬲。

因為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

氣傷痛,形傷腫。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2. 九氣動為諸病

張子和云:九氣之氣,如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王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投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謂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炅、驚、思、勞也。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王太僕云: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王太僕云:恐則傷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反逆而不散,故聚而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下行也。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王太僕云:身涼則衛氣寒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秘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泄矣。王太僕云: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隨汗而泄也。

【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王太僕云: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

【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王太僕云:疲勞役則氣奔速,則陽氣外發,故汗出。內外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

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飧泄,余皆不言。惟《靈樞》論之盡矣。

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於外,為癰疽。

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肉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悲氣所致為陰縮,為筋孿,為肌痹,為肺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能接息,為泣則臂麻。

恐氣所致為破䐃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

驚風所致為潮涎,為目睘,為口噤,為癡癇,為不省人事,為僵仆,久則為𤸷痹。

思氣所致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痹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快然而衰,為不嗜食。

寒氣所致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

炅氣所致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云云。

3. 氣屬陽動為火

《原病式》曰: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子和云: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恐恩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火為主。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脈訣》有云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氣屬陽,無寒之理。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

4. 脈候

《內經》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脈經》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大者,氣血俱多,脈來大而堅者,氣血俱實。

浮而絕者,氣闢。大而滑,中有短氣。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尺脈細而微,血氣俱不足。

劉立之《脈理玄要》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