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中風內經始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懈,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佚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肺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厲者,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或名曰寒熱。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名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目系,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病也。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書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哧,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倦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乾善渴,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內經》風邪,系外感之病。有內外、臟腑、虛實、寒熱之不同,別為癱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語之文。後世始與痿證混淆矣。

《要略》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邪賊不瀉,或左或右,邪氣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則重不勝。邪入腑,不識人,入臟則難言,口吐涎。

白話文:

中風內經始論

黃帝問道:風邪侵襲人體,有的會引起發冷發熱,有的會造成體內熱盛,有的會造成體內寒盛,有的會形成嚴重的風病(厲風),有的會導致半身不遂(偏枯),或者只是單純的風邪,這些疾病的症狀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有的甚至會深入到五臟六腑,讓人無法察覺其病因,我希望能聽你詳細說明。

岐伯回答說:風邪潛藏在皮膚之間,無法向內流通,也無法向外散發。風邪的特性是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當皮膚的毛孔張開時,就會感到寒冷顫抖,當毛孔閉塞時,則會感到發熱和悶熱。如果感到寒冷,就會食慾不振;如果感到發熱,則會消瘦肌肉。

因此,使人感到發冷發熱,無法進食,這就叫做寒熱病。風邪隨著陽明經進入胃部,然後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內角,如果這個人肥胖,風邪就無法向外散發,就會導致體內熱盛,眼睛發黃;如果這個人瘦弱,風邪就向外散發,導致體內寒盛,並流淚。風邪與太陽經一起進入人體,運行在肺俞穴,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干擾,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出現瘡瘍。衛氣因為某些原因凝聚而無法運行,所以肌肉會感到麻木不仁。

所謂嚴重的風病(厲風),是因為榮衛之氣熱盛,體內氣機不清,所以會導致鼻樑潰爛,皮膚顏色敗壞,出現潰瘍。風寒停留在經脈中無法去除,就叫做厲風,有時也叫做寒熱病。在春天(甲乙日)感受風邪的人,會得肝風病;在夏天(丙丁日)感受風邪的人,會得心風病;在季夏(戊己日)感受邪氣的人,會得脾風病;在秋天(庚辛日)感受邪氣的人,會得肺風病;在冬天(壬癸日)感受邪氣的人,會得腎風病。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腧穴,也叫做臟腑之風,它們分別從各自的門戶進入,侵入哪裡,就會導致那裡的偏癱或半身不遂。

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走,就會形成腦風病。風邪進入眼睛的脈絡,就會形成眼風病,眼睛會感到發冷。飲酒後感受風邪,就會形成漏風病。在房事後汗出時感受風邪,就會形成內風病。剛洗完頭就感受風邪,就會形成首風病。風邪長期侵入體內,就會形成腸風病,導致腹瀉。風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就會形成泄風病。所以說風邪是各種疾病的開端,它的變化多端,可以引起其他的疾病,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終都會導致風病。

黃帝問道:五臟之風的症狀各不相同,請問如何診斷,以及它們的病理特點?岐伯回答說:肺風病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氣短,白天會稍微好轉,晚上會加重,診斷時看眉毛上方,顏色是白色。心風病的症狀是,多汗、怕風、煩躁易怒、面色赤紅,病情嚴重時會說話不清,診斷時看口部,顏色是紅色。肝風病的症狀是,多汗、怕風、容易悲傷、面色微青、咽喉乾燥、容易發怒、時常討厭女性,診斷時看眼睛下方,顏色是青色。

脾風病的症狀是,多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不想動、面色淡黃、食慾不振,診斷時看鼻樑上方,顏色是黃色。腎風病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腰背疼痛無法站直,面色灰暗,陰部不適,診斷時看肌肉,顏色是黑色。胃風病的症狀是,頸部多汗、怕風、難以進食、胸膈不通暢、腹部容易脹滿,穿衣不夠就會腹脹,吃冷的食物就會腹瀉,診斷時看形體消瘦而腹部脹大。

首風病的症狀是,頭面多汗、怕風,在發病的前一天就會感到不適,頭痛到難以忍受,等到風邪發作的日子,病情才會稍微減輕。漏風病的症狀是,出汗多,常常無法穿單薄的衣服,吃飯時會出汗,嚴重時會全身出汗,喘氣、怕風、衣服常常濕透、口乾、容易口渴、無法勞動。泄風病的症狀是,出汗多,汗水打濕衣服,口乾、容易口渴、無法勞動、全身疼痛,伴有寒冷感。

《內經》認為風邪是外感疾病。有內外、臟腑、虛實、寒熱的不同,區分為癱瘓、痿弱、突然昏厥、僵硬倒地、口眼歪斜、肌肉痙攣、頭暈、語言困難、不能說話等症狀。後世開始將這些症狀與痿證混淆了。

《要略》說:風邪引起的疾病,應當是半身不遂,經絡空虛,邪氣積聚不散,可能發生在左側或右側。當邪氣減緩時,正氣就變得急躁,正氣引動邪氣,導致口眼歪斜、不能動彈。邪氣在絡脈中,會導致皮膚麻木不仁;邪氣在經脈中,會導致身體沉重無法動彈。邪氣進入腑,會導致意識不清;邪氣進入臟,會導致難以說話,口吐涎沫。

《千金》說:岐伯對中風的總體看法有四種:一是偏枯,即半身不遂;二是風痱,即身體沒有疼痛感,四肢不能活動;三是風懿,即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是風痹,即各種痹症都類似於風邪的症狀。後世對中風的治療方法,都根據《要略》、《巢氏》、《千金》的論述。但是不應該用外感風邪來命名疾病,而與內臟的痿證混淆在一起治療,這是一個千古遺留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