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一 (1)

1. 諸氣敘論

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天有四時,以生寒暑燥濕風火;人有五臟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悲恐。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九氣之為病也。

又曰: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聞。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煎厥。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痿,留連肉腠。

白話文:

經書上說:所有氣機鬱結不通,都歸屬於肺。

天地有四季,分別產生寒、暑、燥、濕、風、火;人體有五臟五氣,分別產生喜、怒、憂、思、悲、恐。生氣就會氣往上衝,高興就會氣舒緩,悲傷就會氣消沉,害怕就會氣往下沉,寒冷就會氣收縮,炎熱就會氣外泄,驚嚇就會氣紊亂,勞累就會氣耗損,思考就會氣凝滯,這就是九種氣機失調而導致的病症。

經書上還說: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機逆上,脈象滿溢而身體虛弱,喜怒無常,寒暑過度,都會導致身體虛弱。因此,陰氣過盛必生陽氣,陽氣過盛必生陰氣。

陽氣過於勞累,就會使陽氣虛張,精氣耗竭,積聚在夏季,導致人體煎厥。眼睛失明無法視物,耳朵失聰無法聽聞。身體虛弱如同廢墟,精氣外泄止不住。

陽氣暴怒,就會導致形氣耗竭,血液上湧,使人煎厥。

陽氣充足,就能滋養精神,柔和就能滋養筋骨。如果氣機開合失調,寒氣入侵就會導致背部彎曲。脈象沉陷導致痿弱,病邪停留在肌肉和皮膚之間。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鬲。

因為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

氣傷痛,形傷腫。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白話文:

陽氣初發時,人會感到氣短、容易咳嗽、容易腹瀉。病症傳播到心臟,會引起心痛;傳播到胸部,則會造成胸悶。

由於氣滯不通,導致身體腫脹,四肢循環受阻,陽氣逐漸衰竭。

血液循環不暢,逆流到肌肉組織內,就會產生瘡腫。

氣受損會導致疼痛,身體受損則會腫脹。先疼痛後腫脹,代表氣受傷影響到身體;先腫脹後疼痛,則代表身體受傷影響到氣。

清氣下降,就會導致腹瀉;濁氣上升,則會引起胸悶脹痛。

2. 九氣動為諸病

張子和云:九氣之氣,如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王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投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謂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炅、驚、思、勞也。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王太僕云: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逆,逆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王太僕云:恐則傷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反逆而不散,故聚而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下行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九種氣,就如同天地之氣,保持常態則身體安康,變化無常則會生病。況且人體稟受天地之氣,又會受到五行運行的影響,內心七情交戰。因此,聰明人懂得珍惜自己的氣,就像珍藏至寶一樣;愚笨的人卻隨意消耗,反而傷害了身體的平衡。所以軒岐認為各種疼痛都是由於氣的失衡造成的。百病皆因氣的失衡而生,因此才有九氣不同的說法。氣本質上是同一種,但由於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而產生九種變化:怒、喜、悲、恐、寒、炅(熱)、驚、思、勞。

當人時,氣逆上衝,嚴重時會出現嘔血、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氣逆上行的緣故。王太僕認為,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所以嚴重時會嘔血、腹瀉。

當人時,氣平和暢,精神舒展,周身氣血流通,因此氣緩和。

當人時,心神急迫,肺葉上提,上焦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熱氣滯留在體內,因此氣消沉。

當人時,精氣神失守,上焦閉塞,氣逆下衝,下焦脹滿,因此氣無法正常運行。王太僕認為,恐傷精氣,精氣上而不下,下焦氣血不通,陰氣逆而不散,所以聚積而脹滿。但由於上焦氣閉,下焦氣逆,最終氣會向下運行。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王太僕云:身涼則衛氣寒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秘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泄矣。王太僕云: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隨汗而泄也。

【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王太僕云: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

【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王太僕云:疲勞役則氣奔速,則陽氣外發,故汗出。內外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

白話文:

寒冷時,毛孔閉塞,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氣機收斂。王太僕說:身體冰冷,衛氣就會寒冷沉降,因此皮膚紋理和汗液排泄的地方,都緊閉起來,氣血不再流動,衛氣收斂於體內而不散發出去。

炎熱時,毛孔張開,營衛氣血通暢,大量出汗,所以氣機外泄。王太僕說:人在陽光下舒展,在陰影中收縮,因此炎熱時,皮膚毛孔就會張開,營衛氣血暢通無阻,津液隨著汗液一起排泄出來。

驚恐時,心神無所依附,精神無所歸宿,思緒無所安定,所以氣機紊亂。

憂思時,心神有所牽掛,精神有所寄託,正氣停留在體內而不運行,所以氣機阻塞。王太僕說:心神繫於某事而不散,氣機也會停留於體內。

勞累時,會喘息出汗,內外氣機都過於活躍,所以氣機耗損。王太僕說:疲勞過度就會使氣血奔馳,陽氣外發,所以會出汗。內外氣機都超過常規,所以氣機就會耗損。

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飧泄,余皆不言。惟《靈樞》論之盡矣。

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發於外,為癰疽。

喜氣所致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肉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悲氣所致為陰縮,為筋孿,為肌痹,為肺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能接息,為泣則臂麻。

恐氣所致為破䐃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

白話文:

《素问》里对九气的论述非常详细,道理也非常清晰。不过,关于九气导致的疾病,论述比较简略,只提到了呕血和飧泄,其他的疾病都没有提及。只有《灵枢》里对这些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愤怒会导致呕血、飧泄、煎厥、薄厥、阳厥、胸满胁痛;吃饭时气逆不上,还会导致喘渴烦心、消瘦、肥胖、突然失明、突然耳聋、筋脉松弛外露、以及痈疽。

喜悦会导致不停地笑、毛发枯燥、肉体病变、阳气不收,严重的话会导致狂躁。

悲伤会导致阴茎收缩、筋挛、肌肉麻痹、肺痿。男性会尿血,女性会血崩。还会出现鼻酸、口干、眼睛昏花、呼吸急促、哭泣时手臂麻木等症状。

恐惧会导致肌肉萎缩、骨头酸痛、发热、面红、阳痿、下巴脱落。

驚風所致為潮涎,為目睘,為口噤,為癡癇,為不省人事,為僵仆,久則為𤸷痹。

思氣所致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痹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快然而衰,為不嗜食。

寒氣所致為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利清白。

炅氣所致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云云。

白話文:

驚風導致口吐白沫、眼球上翻、嘴巴緊閉、癲癇發作、昏迷不醒、全身僵硬、久而久之變成半身不遂。

憂思過度導致失眠、嗜睡、神志不清、脾胃不適。三焦不通導致咽喉阻塞、膽囊阻塞嘔吐苦水、筋骨萎縮、白帶異常、性慾亢進後迅速衰退、食慾不振。

寒氣入侵導致身體各部位分泌清冷的液體、腹瀉排泄清澈的糞便。

燥熱之氣導致喘息、嘔吐酸水、腹瀉急迫。

3. 氣屬陽動為火

《原病式》曰: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子和云: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恐恩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火為主。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脈訣》有云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氣屬陽,無寒之理。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

白話文:

《原病式》說:氣是陽性的,主導著輕微的狀態。各種動亂、勞傷,都是陽火轉化的結果,神志狂躁、氣息紊亂,導致病熱的現象很多。子和說:河間治五志,獨特地理解了言外之意。凡是看到喜怒悲恐恩這些症狀,都以平息心火為主。至於勞累的人,是因勞動而受損,動則屬陽;驚嚇的人,是因為心神受到驚嚇,心則屬陽火。這兩種情況也以平息心火為主。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導致了寒涼的惡名。

《脈訣》說「冷生氣」是錯誤的說法。氣屬於陽性,不可能有寒性。自覺冷氣從下往上冒,並不是真正的寒氣。這是因為上升的氣,從肝臟出來,中間夾雜著相火,從下往上冒,所以熱得很。火到極點就好像水一樣,陽氣盛而陰氣衰微。

4. 脈候

《內經》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脈經》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大者,氣血俱多,脈來大而堅者,氣血俱實。

浮而絕者,氣闢。大而滑,中有短氣。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尺脈細而微,血氣俱不足。

劉立之《脈理玄要》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白話文:

《內經》說:脈象粗大,代表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屬於熱症。脈象長則氣血充足,短則氣血虧虛,脈象數則心煩,脈象大則病情加重。脈象上盛則氣血上浮,下盛則氣血下墜;脈象代則氣血衰弱,細則氣血不足,澀則心痛。

凡是脈象異常的,其中脈象澀者,說明陽氣有餘;脈象滑者,說明陰氣有餘。

身體壯實而脈象細小,氣息微弱難以呼吸,這是危險的徵兆;身體消瘦而脈象粗大,胸中氣盛,則難以挽回。

《脈經》說:脈象滑者,說明血多氣少;脈象澀者,說明血少氣多。

脈象大者,說明氣血俱多,脈象來勢大而堅實,代表氣血俱足。

脈象浮而絕,說明氣血離散。脈象大而滑,中間伴有氣短。

尺脈澀而堅,說明血實氣虛。尺脈細而微,說明血氣俱不足。

劉立之在《脈理玄要》中說:脈象下沉,說明氣虛下陷,極端的情況下脈象會變得沉伏澀弱,難以治療。如果脈象沉而滑,說明氣虛兼有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