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8)

1. 灸法

人中(一穴,在鼻下灸七壯,或針入至齒妙。),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中,灸二十壯。),兩乳間(婦人宜灸之。)

一法以繩圍臂腕,男左女右。將繩從大椎上度下,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壯愈。)

白話文:

人中穴(一個穴位,在鼻子下方,用艾灸灸七次,或用針刺入到牙齒的地方效果很好。),膻中穴(一個穴位,在兩乳房中間凹陷的地方,灸二十次。),兩乳房之間(婦女適合灸這個地方。)

另一種方法是用繩子圍住手臂手腕,男性左手,女性右手。將繩子從大椎穴往下拉,經過脊椎中段,繩子末端的位置就是穴位。(灸二十次會好。)

2. 瘛瘲候

(瘛瘲,即搐搦也。)

白話文:

(瘛瘲,就是抽搐的意思。)

3. 病機

《靈樞》曰:顛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陽男陰女。

《原病式》云:瘛,動也。惕跳動瘛,火之體也。又云;瞤瘛惕跳,動也。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瞤瘛之象也。

成無己云:瘛者,筋肺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急者,則引而縮;緩者,則瘲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瘛瘲。俗謂搐搦者是也。

白話文:

《靈樞》說:癲癇、抽搐,患者自己不知道痛苦,發病位置在兩腳踝以下,男性的病因多與陽氣有關,女性則多與陰氣有關。

《原病式》說:抽搐,就是身體的顫動。身體顫抖跳動的抽搐,是火熱的表現。又說:眼皮或肌肉跳動、抽搐,都是身體的動象。火的性質是動,所以夏天炎熱時脈搏會變得洪大而長,這就是抽搐的表現。

成無己說:抽搐是指筋脈肌肉的收縮拘急;而瘲是指筋脈肌肉的鬆弛。拘急時,肌肉會拉緊而收縮;鬆弛時,肌肉會伸展開來。肌肉時而收縮、時而伸展,持續不斷地動,這種情況就叫做瘛瘲。民間俗稱的抽搐就是指這個。

4. 運氣瘛瘲有四

一曰風木太甚,二曰風木氣虛,三曰火熱,少陽所至為瞤瘛,四曰歲土太過,濕氣流行,則病善瘛。

白話文:

瘛瘲這種抽搐的狀況,主要有四種成因:第一種是風木之氣太過旺盛;第二種是風木之氣虛弱不足;第三種是體內火熱熾盛;因為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容易發生眼皮或肌肉跳動的瞤瘛現象;第四種是當年的土氣太過旺盛,導致濕氣瀰漫,就容易引發頻繁的抽搐。

5. 肝虛瘛瘲與癇痓不同

凡癲癇、風虛、破傷風三疾,皆能瘛瘲。但癇、瘛瘲,則仆地不省而然。風痓瘛瘲,則角弓反張而然。破傷風瘛瘲,則有瘡口而然。故此三疾,各有三門。然又有不仆倒,不角弓反張,又無瘡口而瘛瘲者,故另立此瘛瘲一門,為肝虛、心虛而致然也。

白話文:

癲癇、風虛、破傷風這三種疾病都會導致抽搐。但是癲癇引起的抽搐,會讓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識;風邪引起的抽搐,會讓人身體僵硬、向後彎曲成弓形;破傷風引起的抽搐,會伴隨有傷口。所以這三種疾病,各自有不同的表現。但是,也有抽搐卻不會倒地、不會身體反張成弓形、也沒有傷口的人,因此另外建立一個「抽搐」的分類,這是因為肝虛或心虛所導致的。

6. 脈候

經曰:肝脈小急,癇瘛筋攣。又云:肝脈微澀,為瘛瘲筋攣。

心脈急甚為瘛瘲。脾脈急甚為瘛瘲。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瘛瘲,其色白。

《脈經》曰:寒熱瘛瘲,其脈代絕者,死。

白話文:

經書上說:肝脈呈現細小而急促的現象,會出現癲癇、抽搐和筋脈拘攣的症狀。又說:肝脈呈現稍微細微而阻塞的現象,會出現抽搐、筋脈拘攣的症狀。

心脈跳動過於急促,也會導致抽搐。脾脈跳動過於急促,也會導致抽搐。

太陽經的脈象,到了末期,會出現眼睛上吊、抽搐,臉色蒼白的症狀。

《脈經》說:寒熱交替引起的抽搐,如果脈象呈現時斷時續,甚至完全消失的狀況,是死亡的徵兆。

7. 治注

8. 治虛人瘛瘲急補其陰

河間云:精液少,筋脈不榮灌而引急,及五勞七傷,小便數,大便難,加減建中湯主之。又云,腎生精液,肝主筋,心主脈,腎精盛,則滋育諸筋,榮灌諸脈,故筋脈柔和。今腎中精虧,筋脈相引而瘛,當滋腎以沃之。

白話文:

張元素(河間)說:精液不足,筋脈得不到滋養而抽搐、繃緊,以及因為過度勞累、七情內傷導致小便頻繁、大便困難,可以用加減建中湯來治療。他又說,腎臟產生精液,肝臟主管筋,心臟主管脈,腎精充足,就能滋養筋脈,使筋脈柔韌和諧。現在是因為腎中的精液虧虛,導致筋脈相互牽引而抽搐,應該滋養腎陰來灌溉它。

9. 治汗多亡陽變證瘛瘲

一小兒,年十三歲,伏天戲水得濕,精神惛憒,怠惰嗜臥,頭疼身熱,腿腳沉重。女醫用和解發散之太過,汗出透衾,次日尋衣撮空,又以承氣湯下之後,言語漸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時項強,手足瘛瘲,搐急而攣,目左視而白睛多,口唇肌肉瞤動,飲食減少,形體羸瘦,蓋傷濕而過汗也。且人之元氣起於臍下,腎間動氣周於身,遍行百脈。

今盛暑時,大發其汗而亡陽,百脈行澀,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脈,心火旺而肺氣焦,陽氣亡而聲不出也。又曰:陽氣者,剛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奪血無汗,奪汗無血。今汗多而血氣損,筋無所養,故瘛瘲搐急也。治當益水之源,補其生髮之氣。以人參益氣湯主之。

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酸收之;參耆之甘溫,補其不足之氣,而緩其急搐,故以為君;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生甘草微寒,黃柏苦辛寒,以救腎水而生津液,故以為臣;當歸辛溫和血脈,陳皮苦辛,白朮苦甘,炙甘草甘溫益脾胃,進飲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氣而補肺以為佐;升麻柴胡平,以升發之氣為使,乃從陰引陽之謂也。

白話文:

有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夏天玩水受潮濕,變得精神恍惚、昏沉,懶散愛睡,頭痛發熱,腿腳沉重。女醫生用了過於發散的和解藥方,導致他大量出汗,連被子都濕透了。隔天,他開始胡亂抓衣服,接著又用了承氣湯來瀉下,之後他越來越少說話,四肢無法控制,有時候脖子僵硬,手腳抽搐、緊縮,眼睛向左邊看,眼白很多,嘴唇肌肉顫動,食慾減退,身體變得消瘦。這應該是因為受潮濕又過度發汗導致的。人的元氣從肚臍下方開始,腎臟的動氣運行全身,遍布所有經脈。

現在正值盛夏,大量發汗會耗損陽氣,導致經脈運行不暢,所以三焦的氣無法上輸到心脈,心火旺盛而肺氣焦躁,陽氣耗損就無法發出聲音。又說:「陽氣剛強則能滋養精神,柔和則能滋養筋脈。」還說:「失血則不應出汗,出汗則不應失血。」現在他出汗過多導致氣血耗損,筋脈失去滋養,所以才會抽搐、緊縮。治療應該滋養腎水,補足其生發的氣。用人參益氣湯來治療。

經典說:「熱邪過盛,應當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並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人參和黃耆的甘溫性質,可以補足虧虛的氣,緩解抽搐,所以作為主藥;腎臟不喜歡乾燥,要趕快用辛味的藥物來滋潤它。生甘草的微寒,黃柏的苦辛寒性質,可以用來滋養腎水,產生津液,所以作為輔助藥;當歸的辛溫性質可以調和血脈,陳皮的苦辛,白朮的苦甘,炙甘草的甘溫性質,可以增益脾胃功能,促進食慾。肺臟喜歡收斂,要趕快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白芍的酸微寒性質,可以用來收斂耗散的氣,滋補肺氣,所以作為佐藥;升麻和柴胡性質平和,用來升提陽氣,作為引藥,這就是所謂從陰引陽的治療方法。

10. 藥方

加減建中湯,治腎虛,津液不能榮筋脈而瘛瘲。

人參(三兩),炙甘草(一兩),官桂,白茯苓(二兩),當歸(四兩),附子(炮),厚朴(薑製。各半兩),龍骨(一兩),黃耆,麥門冬(去心,各三兩),白芍藥,生地黃(各四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飴少許,煎八分,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虛而瘛搐。

黃耆(五錢),人參,黃柏,白芍藥,升麻,柴胡(各三分),當歸,炙甘草,白朮,甘草(生。各二分),陳皮(三分),

上咀,水二盞,先浸一時,煎至一盞,熱服。早飯後,午後,各一服。

獨活湯,治虛瘛瘲,惛憒自汗,及中風自汗者,尤宜服之。

續命煮散,治體虛自汗,口眼瞤動,手足瘛瘲,此以扶榮衛,養血氣,極效。(二方見中風門。)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經水適斷感證,手足牽搐咬牙,昏冒宜服。

柴胡(一錢),黃芩(四錢),人參,半夏(各三錢),石膏(四錢),知母(二錢),黃耆(半兩),甘草(一錢),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加減建中湯,用於治療腎虛,導致體內津液無法滋養筋脈而引起的抽搐。

藥材包含:人參(12克),炙甘草(4克),肉桂,白茯苓(8克),當歸(16克),炮附子,薑製厚朴(各2克),龍骨(4克),黃耆,麥門冬(去心,各12克),白芍藥,生地黃(各16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12克,加入一碗半的水,生薑五片、紅棗兩顆和少許麥芽糖,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

人參益氣湯,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抽搐。

藥材包含:黃耆(20克),人參,黃柏,白芍藥,升麻,柴胡(各1.2克),當歸,炙甘草,白朮,生甘草(各0.8克),陳皮(1.2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兩碗水,先浸泡一個小時,煎煮至剩下一碗,趁熱服用。早飯後和下午各服用一次。

獨活湯,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抽搐,伴隨意識模糊、自汗,以及中風後自汗的患者,尤其適合服用。

續命煮散,用於治療體虛自汗、眼皮跳動、手足抽搐,此方能扶助營衛,滋養氣血,效果顯著。(此方詳細內容請參考中風門。)

增損柴胡湯,用於治療產後月經剛結束時感冒,引起手足抽搐、咬牙、昏迷等症狀,適合服用。

藥材包含:柴胡(4克),黃芩(16克),人參,半夏(各12克),石膏(16克),知母(8克),黃耆(20克),甘草(4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每次取20克,加入一碗半的水,生薑五片、紅棗兩顆,煎煮至剩八分,不拘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