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二
卷之三十二
1. 蠱證敘論
《易》以上下乖隔不通為蠱。夫子《繫辭》以為蠱壞之極。先哲以蠱名其病證,正謂氣血虛極,陰陽不通,上下不相升降。先由內傷脾胃而運用失常,遂成中滿痞塞之疾。漸而虛極,上下不通,氣血留積,堅聚成形,必為蠱證。藥不能攻,斯壞之極而不可救。生氣通天論曰: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不通也。)良醫弗為。其蠱證之謂歟?
知命者是必慎其將壞之初,而必謹其履霜之戒,當於痞滿腫脹之時,求良醫以圖治安,則無終蠱堅冰之患也。甫見今病蠱者皆弗究其將壞之初,而惟求治於既壞之後。醫者不思蠱邪固如磐石,豈一擘能移?雖用利藥攻之,是欲速其死也,果何益之有哉?醫書多以蠱證附鼓脹、脹滿門中,所以不知蠱之為病深重也。
今別立一門,俾患者醫者各知其所慎,不敢因循而致於壞極,雖良醫弗能救,而況其下者乎!
白話文:
《易經》認為上下不協調、不通暢就稱為「蠱」。孔子在《繫辭》中也認為「蠱」是敗壞到了極點的狀態。前代的賢哲用「蠱」來命名這種疾病,正是因為它代表氣血極度虛弱,陰陽不協調,上下之氣無法正常升降。最初是因為內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進而形成腹部脹滿、痞塞的疾病。逐漸地,身體虛弱到極點,上下氣機不通暢,氣血停滯積聚,形成堅硬的腫塊,這就必然是「蠱」的病症。如果到了這個地步,用藥也無法攻破,就表示已經壞到了極點,無法救治了。《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病久了就會傳化,上下不相連,(也就是不通暢),好的醫生也束手無策。」這說的不就是「蠱」的病症嗎?
明智的人必須在病症開始惡化的初期就謹慎小心,並且要警惕「履霜堅冰」的道理,在出現腹部脹滿、腫脹的時候,就要尋求好的醫生來治療,這樣才不會有最終形成「蠱」這種如堅冰般無法化解的疾病的憂患。如今,看到患上「蠱」病的人,都是沒有追究疾病剛開始惡化的原因,而只在病症已經惡化之後才尋求治療。醫生也不想想,「蠱」的邪氣就像磐石一樣堅固,難道能一擊就移開嗎?即使使用猛烈的藥物來攻破,也是想要加速他的死亡,又有什麼益處呢?醫書大多將「蠱」病歸類在鼓脹、脹滿的章節中,因此人們不了解「蠱」這種疾病的嚴重性。
現在特別將「蠱」病單獨列為一類,讓患者和醫生都能清楚了解應該注意的事項,不敢因為拖延而導致病情惡化到極點。即使是好的醫生也無法救治,更何況是醫術較差的醫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