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2)
卷之八十 (2)
1. 流注
一老傷寒表邪未盡,股患流注,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熱止矣;香附餅,叉小柴胡加二陳、羌活、川芎、歸、朮、枳殼,數劑而消。
一婦經不調,兩月或三月一至,四肢腫,飲食少,日晡發熱。予曰:此脾土氣血虛也,用養脾滋氣血藥,飲食進,則浮腫自消,氣血充,則經水自調。彼以為緩,用峻劑先通月經,果腹痛滯不止,遍身浮腫,飲食減,沒於木旺之月。
白話文:
一位老先生傷寒後,表證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大腿得了流注病,發燒。我用人參敗毒散,吃了兩劑就退燒了。然後用香附餅,加上小柴胡湯再搭配二陳湯、羌活、川芎、當歸、白朮、枳殼,吃了幾劑就消腫了。
一位婦女月經不調,兩個月或三個月才來一次,四肢腫脹,吃得很少,每天下午發熱。我說:這是脾土氣血虛弱的緣故,應該用調養脾胃、滋補氣血的藥,等她飲食增加,浮腫自然會消退,氣血充足,月經自然會調順。她覺得這樣太慢,用了藥性猛烈的藥先要打通月經,結果腹痛難忍,全身浮腫,吃得更少,最後在木氣旺盛的月份去世了。
2. 懸癰
懸癰者,患於肛門之前,陰囊之後是也,治之不早,鮮不傷生。凡覺腫痛,急用甘草節煎湯服之,以緩其勢,隨以本方對證治之。
焮腫發熱者,清肝解毒,小柴胡、制甘草之屬。
腫痛甚者,解毒為主。(以制甘草是也。)不作膿,或不潰者,血虛也,八珍湯。
腫痛,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也,宜分利清肝,龍膽瀉肝湯是也。
一人穀道前患毒,焮痛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名曰懸癰,屬陰虛。先以制甘草,二服頓退,再以四物加車前、青皮、甘草節、制黃柏、知母,四服而消。
一人患此,焮痛發寒熱,以小柴胡湯加制甘草,二劑少退,又制甘草四劑而消。
一人腫痛,小便赤澀,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二劑少愈,以參、耆、歸、朮、黃柏、知母、制甘草,四劑而潰,更以四物加黃柏、知母、參、耆、制甘草而愈。
一人膿熟不潰,脹痛,小便不利,急針之,尿膿皆利,以小柴胡加黃柏、白芷、金銀花,四劑痛止,以托裡消毒散,數劑而愈。
一人懸癰已潰,但久不斂,脈大無力,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門冬,灸以豆豉餅,月餘而愈。
一人腫痛發熱,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四劑少愈,更加以龍膽瀉肝湯,數劑而消。
凡治懸癰,初起腫痛,或小便赤澀,先用制甘草一二劑,及蒜灸,更以龍膽瀉肝湯。若發熱腫痛者,小柴胡湯加車前、黃柏、芎、歸。膿已成,即針之。已潰,用八珍湯加制甘草、柴胡梢、酒黃柏、知母。小便澀而脈有力者,仍用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小便澀而脈無力者,用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
膿清不斂者,用大補劑,間以豆豉餅灸,或久而不斂者,亦用附子餅灸,並效。
白話文:
懸癰這種病,是長在肛門前面、陰囊後面的位置,如果沒有及早治療,通常會危及生命。只要感覺到那個地方腫痛,就要趕快用甘草節煎湯服用,來緩和病情,然後再依照不同的症狀用藥治療。
如果腫脹發熱,屬於肝火旺盛、需要解毒,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炙甘草之類的藥物。
如果腫痛得很厲害,就要以解毒為主,可以使用炙甘草。如果腫塊沒有化膿,或是沒有破開,那是因為身體虛弱,可以用八珍湯來調理。
如果腫痛,而且小便顏色紅赤、排尿不暢,這是肝經濕熱,應該用藥來利尿、清除肝火,例如龍膽瀉肝湯。
有個病人,在肛門前長了毒瘡,又紅又痛、發冷發熱,這是肝經濕熱造成的,叫做懸癰,屬於陰虛體質。先用了兩服炙甘草,病情就立刻減退,再用四物湯加上車前子、青皮、甘草節、炙黃柏、知母,四服藥就痊癒了。
另一個病人也是長了懸癰,又紅又痛、發冷發熱,用小柴胡湯加上炙甘草,吃了兩劑稍微好轉,又吃了四劑炙甘草就好了。
另一個病人腫痛,小便顏色紅赤、排尿不暢,用了加減龍膽瀉肝湯,再加炙甘草,兩劑之後稍微好轉,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黃柏、知母、炙甘草,吃了四劑就化膿破開了,再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人參、黃耆、炙甘草,就痊癒了。
另一個病人膿已經成熟,但是沒有破開,脹痛、小便不順暢,趕快用針刺破,尿液和膿液都排出來,用小柴胡湯加上黃柏、白芷、金銀花,吃了四劑疼痛就停止了,再用托裡消毒散,吃幾劑就痊癒了。
另一個病人懸癰已經破開,但是很久都沒有癒合,脈象大而無力,用十全大補湯加上五味子、麥門冬,再用豆豉餅來灸,一個多月就好了。
另一個病人腫痛發熱,用小柴胡湯加上黃連、青皮,吃了四劑稍微好轉,再用龍膽瀉肝湯,吃了幾劑就消腫了。
總之,治療懸癰,剛開始腫痛,或是小便顏色紅赤、排尿不暢,先用一兩劑炙甘草,還有用蒜灸,再用龍膽瀉肝湯。如果發熱腫痛,用小柴胡湯加上車前子、黃柏、芎、歸。膿已經形成,就要用針刺破。破開之後,用八珍湯加上炙甘草、柴胡梢、酒黃柏、知母。如果小便不順暢而且脈象有力,還是用龍膽瀉肝湯加上炙甘草。小便不順暢而且脈象無力,用清心蓮子飲加上炙甘草。
如果膿水清澈但是傷口不癒合,就要用大補的藥,有時候用豆豉餅來灸,或是很久都不癒合,也用附子餅來灸,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