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38)
卷之二 (38)
1. 論治篇第四
五味辛以散之,半夏、白芷、防風之辛皆散;甘以緩之,甘草、大棗之甘皆緩;酸以收之,白芍藥、五味子之酸皆收;苦以瀉之,大黃、黃連之苦皆泄;咸以軟之,芒硝、海石之咸皆軟;淡以滲之,茯苓、白朮之淡皆滲是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
病之微者,可以逆治,以寒攻熱,以熱攻寒是也。病之甚者,不可逆治,當順其性而從之,所謂以熱而攻熱也。如傷寒發熱,反以麻黃、薑、桂之辛,從其性而攻發之之類是也。
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逆其病而施,謂之正;從其病勢而用方,謂之反。反從之方,或一二味而從之,是謂從少;或三四味而從之,是謂從多。從少從多,當觀病之微甚,事之輕重。
帝曰:反治何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
汪氏《質疑》注:經文反治者,即從治之法,上文曰從者反治是也。熱因寒用者,謂熱藥因病之熱,以其本病之寒而用也。如傷寒腎氣素本虛寒,而寒盛於內,格陽於外,病變面赤身熱,脈數無力者,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是也。有因內傷過服涼藥,以致肌膚大熱,或譫語口乾,脈無力者,此皆本於寒而變病似熱,實非熱也,宜以熱藥反治之也。寒因熱用者,謂寒藥因病之寒,以其本病之熱而用也。
如傷寒熱甚失於汗下,亢陽內郁,拒陽於外,病變渾身厥冷而脈實者,經曰:諸陰之反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是也。有積熱於內,而外反惡寒者,有火炎於內,反覺冷氣自腹衝上者,此皆本於熱而變病似寒,實非寒也,宜以寒藥反治之也。塞因塞用者,言補塞之藥,因壅塞之病而用也。
釋者謂氣虛中滿而用補藥,特其一耳。有因氣虛而胸中痞者,有氣虛腹中有塊作痛,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有氣虛大便裡急後重者,有氣虛小便秘澀者,有氣虛而肢節腫痛者,有氣虛而背肩脹急者,此皆本於氣虛不能運行而變病似塞,實非塞也,宜補氣及收澀之藥反治,此塞因塞用之類也。通因通用者,言通利之藥,因通塞之病而用也。
釋者謂熱結塞凝而致泄者,以通利之藥,亦特其一耳。有因食積而痢者,宜通積化食之藥;有下焦積熱而小便不禁,或遺精滯濁者,宜通竅解熱之藥;有患瘧鬱熱於表,外蒸汗出者,宜清熱解表之藥;有傷風熱怫於表,外蒸汗出者,宜散風之藥;有患痹濕氣熏蒸汗出者,宜散濕之藥;有血積於內,以致血隧壅遏而傍流之血妄行者,宜通血之藥。此皆本於塞而變病似通,實非通也,宜通利之藥反治。
此通因通用之類也。必伏其所主者,正治之法藏諸用也。而先其所因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之意也。伏其吾之所以主治者,而先其所因以順從而漸殺之法,法主於治其通,而先通因通用,積去而利止,則先通之者,所以塞之也,而吾主治之意,至是顯諸仁矣。反治之法主於雙病,本其始而言,亦正治也,故言乎其始,藥治亦順,與正治之法同。
白話文:
藥物的味道辛辣可以發散,像是半夏、白芷、防風等辛味藥都有發散作用;味道甘甜可以緩和,像是甘草、大棗等甘味藥都有緩和作用;味道酸澀可以收斂,像是白芍藥、五味子等酸味藥都有收斂作用;味道苦澀可以瀉泄,像是大黃、黃連等苦味藥都有瀉泄作用;味道鹹味可以軟化,像是芒硝、海石等鹹味藥都有軟化作用;味道淡薄可以滲透利濕,像是茯苓、白朮等淡味藥都有滲透利濕作用。
遇到寒症要用熱藥來治療,遇到熱症要用寒藥來治療,病情輕微的可以用逆向治療的方法,病情嚴重的要順應病勢來治療。
病情輕微的,可以用逆向治療的方法,例如用寒涼藥來攻散熱邪,用溫熱藥來攻散寒邪。病情嚴重的,就不能用逆向治療的方法,應當順應病情的性質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以熱攻熱」。例如傷寒發熱,反而用麻黃、生薑、桂枝等辛溫的藥,來順應其發熱的性質,而幫助發散。
黃帝問:什麼是「逆」?什麼是「從」?岐伯回答:「逆」就是正治,「從」就是反治。用藥時要考慮用藥的份量是少量還是大量,並根據病情判斷。
針對疾病的本質用藥,就叫做「正治」;順應疾病的趨勢用藥,就叫做「反治」。反治的用藥方式,有時候只用一兩種藥物就有效,這叫做「從少」;有時候需要用到三四種藥物才能有效,這叫做「從多」。用藥的量是多還是少,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判斷。
黃帝問:什麼是「反治」?岐伯回答:「熱證用寒藥來治,寒證用熱藥來治,阻塞的病症用補藥來治療,通暢的病症用瀉藥來治療」。必須要先掌握疾病的本質,並且先治療導致疾病的原因,雖然開始時的用藥看起來一樣,但最後的效果卻不同。
汪氏在《質疑》中註解說:經文中所說的「反治」,就是「從治」的方法,也就是前面說的「從」就是反治。所謂的「熱因寒用」,是指熱性的藥物,因為疾病表現出熱像,但本質卻是寒,所以要用熱藥來治療。例如傷寒病患,原本體質就虛寒,體內寒邪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導致臉紅身熱,脈搏快而無力,這種情況下,經脈會表現出順應病勢的狀況,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這是陽虛的表現。還有些病人是因為內傷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皮膚發熱,或是出現胡言亂語、口乾舌燥、脈搏無力等症狀,這些病症的本質都是因為寒邪,所以不能當成熱病來治療,應該用熱藥來反治。所謂的「寒因熱用」,是指寒性的藥物,因為疾病表現出寒像,但本質卻是熱,所以要用寒藥來治療。
例如傷寒病,因為熱邪太盛,導致汗出或用瀉藥過度,陽氣內鬱,把陰氣拒絕在外,導致全身冰冷、脈搏卻有力的症狀。經脈會表現出反常的狀況,按下去反而會很強盛有力,這就是陰盛的表現。有些病人是因為體內積熱,反而出現怕冷的症狀,或是體內火氣旺盛,反而感覺到有冷氣從腹部往上衝,這些病症的本質都是因為熱邪,所以不能當成寒病來治療,應該用寒藥來反治。所謂的「塞因塞用」,指的是用補藥來治療因為阻塞導致的疾病。
解釋的人認為,氣虛導致腹脹用補氣藥,只是其中一種情況。還有許多情況是因為氣虛導致胸悶,或是因為氣虛導致腹部有硬塊疼痛,時有時無,位置不定,或是因為氣虛導致大便頻繁但排不乾淨,或是因為氣虛導致小便阻塞,或是因為氣虛導致肢體關節腫痛,或是因為氣虛導致背部和肩膀脹痛,這些都是因為氣虛不能運化,而導致病症看起來像阻塞,但本質不是阻塞,所以應該用補氣或收斂的藥物來反治。這就是「塞因塞用」的例子。所謂的「通因通用」,指的是用疏通藥來治療因為通暢不良而導致的疾病。
解釋的人認為,因為熱結導致腹瀉用疏通藥物,也只是其中一種情況。還有許多情況,例如因為消化不良而導致腹瀉,應該用消食導滯的藥物;或是因為下焦積熱而導致小便失禁、遺精或尿濁,應該用清熱利尿的藥物;或是因為瘧疾導致熱邪鬱結在體表,汗出不止,應該用清熱解表的藥物;或是因為風熱感冒,熱邪鬱結在體表,汗出不止,應該用疏散風邪的藥物;或是因為風濕痹痛,濕邪鬱積導致汗出不止,應該用祛濕的藥物;或是因為體內有淤血,導致血脈阻塞,血液從血管旁流出,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這些都是因為阻塞而導致病症看起來像通暢,但本質並非通暢,所以應該用通利的藥物來反治。
這就是「通因通用」的例子。必須要先掌握疾病的本質,這是正治方法的核心。要先治療導致疾病的原因,這是順應病情發展的原則。要先掌握疾病的本質,再順應其發展趨勢,慢慢地消除病邪,這是治療的關鍵。治療的方向是解決通暢問題,但要先用通利的方法,等到積滯消除,通暢的問題自然解決,這樣才是先通暢後阻塞的方法。反治的方法主要用於治療雙重病症,從疾病的開始來看,反治其實也是正治的方法。因此,從疾病的開始來看,用藥的方向也是順應病情發展的,與正治的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