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39)
卷之二 (39)
1. 論治篇第四
言乎其終,藥治似逆,與正治之法異,故曰始同終異也。夫反治之法微,故宜加深長之思,此章之義博,不可以偏之致自異也。而釋者不察得失相參,如謂中滿宜補,瀉痢宜下之者可也。至謂蜜煎烏頭,醇酒冷飲之類,皆察其小而遺其大者,余寧已於言哉?
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此結上文反治之效也。
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
內傷元氣,不能外衛腠理,而為汗泄等證,宜補中益氣之類以調其內,則外證自除,是謂治其本也。
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風寒外鬱而為喘嗽,或為鼻衄等證,宜麻黃、桂枝之類以疏其外,則內患自除,是亦治其本也。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
如積熱於內而為癰腫瘡瘍等證,先以苦寒疏其內實,後用通經關郁排膿之劑,或針砭等法,以治其外,斯則內外悉平,是謂先本而後標者也。
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
邪氣外郁內熱而為痰火壅實等證,先以辛散之味以解其外,後用消痰降火之劑以治其內,斯則內外俱安,是亦先本而後標之者也。
中外不相及,則治其主病。
病在中,或在外,兩不相干,而非從內之外,從外之內者,則於內於外,專治其主病而已矣。
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
此問治病不衰,而反因藥之寒熱,而隨生寒熱之新病也。
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陰,腎也。陽,心也。其心屬火,腎屬水也。此言腎之真陰已虧而發熱,誤投寒藥以治,則熱反熾,豈知熱之不衰,由於真水之不足乎?宜求滋腎之劑,如山藥、枸杞、地黃之類,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又如心之元陽已虧而身寒者,誤投熱藥以治,則寒反甚。豈知寒之不衰,由於真火之不足乎?宜求補心之劑,如人參、附子之類,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如果益心,寒亦通行;如果強腎,熱之猶可。
心也,腎也,水火之原也,陰陽之本,所謂屬也。
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治其旺氣,是以反也。
旺氣,時旺之氣也。如夏月感寒,鬱而為熱,宜辛散之藥。醫見其身熱,其時旺之氣亦熱,乃以寒藥治之。寒性收斂,表邪不能發散而熱反甚矣。發冬月傷寒,失於汗下,邪氣傳變,亢陽內鬱而身寒者,宜苦攻之。醫見身寒,時旺之氣亦寒,乃以熱藥治之。熱性慓悍,內邪未得疏通而寒反甚矣。是皆治其旺氣而有所失也,正發表不遠熱,攻裹不遠寒,相同一意。
曰:不治旺而然者何也?曰:不味旺味屬也。
此承上文而言,上味玩味也,下味藥味也。如肺之氣虛而身寒,其寒也由於肺氣之不足也,宜補其氣則生陽矣。若誤投以辛熱之藥味。則陽虛陰必湊而身寒反甚。蓋徒知寒者熱之,而不玩味乎味之辛者旺於秋,而屬於肺,辛先入肺,以散肺氣,如之何其弗寒也?如心血虛內身熱,其熱也由於心血之不足也,宜補其血則生陰矣。若誤投以苦寒之味,則陰虛陽必乘而身熱反熾。
白話文:
說到病情的最終階段,用藥治療的方法好像與常規相反,和正常治療方法不同,所以說開始相同,最終卻不同。這種反向治療的方法很微妙,所以需要深入思考。這一章的道理很廣泛,不可以偏頗地理解而導致錯誤。而那些解釋的人沒有仔細分辨其中的得失,像是說肚子脹滿應該用補藥,腹瀉應該用瀉藥,這還說得過去。至於說用蜜煎烏頭、喝烈酒冷飲之類的方法,都是只看到小的方面而忽略了大的方面,我寧可不說這些。
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散,可以使堅硬的腫塊潰爛,可以使氣機調和,可以使疾病一定痊癒。
這總結了前面所說反向治療的效果。
皇帝問:疾病的發生,有內在的和外在的,應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從內部發生的疾病,應該調理內部。
如果是因為內部元氣受損,不能保護身體的表面,導致出汗等症狀,應該用補中益氣之類的藥來調理內部,那麼外面的症狀自然會消除,這就是治本的方法。
從外部發生的疾病,應該治療外部。
如果因為風寒侵襲導致外表鬱結,而出現咳嗽氣喘,或者流鼻血等症狀,應該用麻黃、桂枝之類的藥來疏散外部,那麼內部的病患自然會消除,這也是治本的方法。
如果疾病從內部發生,然後向外擴散,並且外表症狀很嚴重,應該先調理內部,然後再治療外部。
比如體內積熱而導致癰腫瘡瘍等症狀,應該先用苦寒的藥來疏散體內的實熱,然後再用疏通經絡、排除膿液的藥,或者用針灸等方法來治療外部,這樣內外都能平復,這就是先治本再治標的方法。
如果疾病從外部發生,然後向內侵入,並且內部症狀很嚴重,應該先治療外部,然後再調理內部。
比如邪氣從外部侵入導致體內鬱熱,出現痰火壅盛等症狀,應該先用辛散的藥來解除外部的邪氣,然後再用化痰降火的藥來治療內部,這樣內外都能安定,這也是先治本再治標的方法。
如果疾病的發生與內外都沒有關係,那麼應該治療主要的病症。
如果疾病發生在內部或外部,兩者之間沒有關聯,而不是從內部到外部,或者從外部到內部的情況,那麼無論病在哪裡,都應該專注於治療主要的病症。
皇帝問:理論上說,治療寒症應該用熱藥,治療熱症應該用寒藥,但是醫生們不能改變這個原則。有的人得了熱病,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有的人得了寒病,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新的疾病又產生了,應該怎麼辦?
這是問治療疾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因為藥物的寒熱性質,而導致出現新的寒熱病症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凡是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的,應該從陰的角度來考慮,凡是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的,應該從陽的角度來考慮,這就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
陰,指的是腎。陽,指的是心。心屬火,腎屬水。這是說,腎的真陰已經虧虛而導致發熱,如果誤用寒藥來治療,反而會使熱更嚴重。難道不知道熱不消退的原因,是因為真水不足嗎?應該用滋養腎陰的藥,比如山藥、枸杞、地黃之類,這就是所謂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比如,心的元陽已經虧虛而導致身體寒冷,如果誤用熱藥來治療,反而會使寒冷更嚴重。難道不知道寒冷不消退的原因,是因為真火不足嗎?應該用補益心陽的藥,比如人參、附子之類,這就是所謂的「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如果能補益心陽,寒冷也會自然消退;如果能強壯腎陰,熱症也會自然消退。
心和腎,是水火的源頭,是陰陽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根本原因。
服用寒藥反而發熱,服用熱藥反而發寒,這是因為治療了當時旺盛的氣,所以反而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這裡的「旺氣」,指的是當時旺盛的氣。比如夏天感受風寒,導致鬱結而發熱,應該用辛散的藥來治療。醫生看到病人身體發熱,當時旺盛的氣也是熱的,就用寒藥來治療。寒性收斂,表面的邪氣無法發散,熱反而更嚴重。又比如冬天感受風寒,沒有及時發汗解表,導致邪氣傳變,陽氣鬱結在內而導致身體寒冷,應該用苦寒的藥來攻下。醫生看到病人身體寒冷,當時旺盛的氣也是寒冷的,就用熱藥來治療。熱性猛烈,內部的邪氣沒有得到疏通,寒冷反而更嚴重。這些都是因為治療了當時旺盛的氣而導致了錯誤,正確的做法是解表的時候不要畏懼藥物的熱性,攻下的時候不要畏懼藥物的寒性,道理都是一樣的。
皇帝問:如果不是因為治療了旺盛的氣而導致反效果,那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因為沒有仔細體會藥味的屬性。
這是承接上文來說的。「上味」指的是體會、玩味,「下味」指的是藥物的味道。比如肺氣虛弱而導致身體寒冷,這種寒冷是由於肺氣不足引起的,應該補益肺氣,陽氣自然就會產生。如果誤用辛熱的藥物,陽虛就會導致陰氣更盛,反而使身體更寒冷。這是因為只知道寒症應該用熱藥治療,而沒有仔細體會辛味屬秋,屬於肺,辛味先入肺,會耗散肺氣,怎麼能不更寒冷呢?又比如心血虛弱而導致身體發熱,這種發熱是由於心血不足引起的,應該補益心血,陰氣自然就會產生。如果誤用苦寒的藥物,陰虛就會導致陽氣更盛,反而使身體更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