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5)
卷之六 (5)
1. 足陽明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位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頰車峙,下關頭維人迎對。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位及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中,內庭厲兌經穴終。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一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從承泣穴開始,接著是四白穴、巨髎穴。然後是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以及下關穴、頭維穴和人迎穴相對應。接著是水突穴、氣舍穴,再連到缺盆穴,然後是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再來是膺窗穴、乳中穴,延伸到乳根穴,接著是不容穴、承滿穴,然後是梁門穴,依序是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再往下是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接著是水道穴、歸來穴和氣衝穴。然後是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再來是梁丘穴、犢鼻穴和足三里穴。接著是上巨虛穴、條口穴,再來是下巨虛穴和豐隆穴,然後是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最後是內庭穴和厲兌穴,這些就是足陽明胃經的所有穴位。
2. 足陽明經步穴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一寸不可深,巨髎鼻孔旁八分。地倉夾吻四分近,大迎曲頰前寸三。頰車耳下八分針,下關耳前動脈是。頭維本神五寸取,人迎結喉大脈真。水突在頸大筋下,直至氣舍上人迎。氣舍迎下挾天突,缺盆橫骨陷中親。氣戶俞府傍二寸,至乳六寸又四分。
庫房屋翳膺窗迎,乳中正在乳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穴夾幽門一寸五,是穴不容依法數。下其承滿至梁門,關門太乙從頭舉。節次續排滑肉門,各各一寸為君數。天樞穴在俠臍旁,外陵樞下一寸當。二寸大巨五水道,歸來七寸以尋將。氣衝曲骨傍三寸,來下氣衝脈中央。
髀關兔後六寸分,伏兔市上三寸強。陰市膝上三寸許,梁丘二寸得其場。膝臏膝上尋犢鼻,膝下三寸尋三里。下里三寸上廉地。條口上廉下一寸,下廉條下一寸系。豐隆下廉外一寸,上踝八寸分明記。解谿衝陽後寸半,衝陽陷上二寸系。陷谷內庭後二寸,內庭次指外間是。厲兌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胃所起。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它的穴道是這樣走的: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的地方。四白穴在承泣穴下一寸,針刺不要太深。巨髎穴在鼻孔旁邊八分的地方。地倉穴在嘴角旁邊四分的地方。大迎穴在面頰彎曲處前方一寸三分的地方。頰車穴在耳垂下方八分的地方針刺。下關穴在耳朵前方,摸到動脈的地方。頭維穴在本神穴往外五寸的地方。人迎穴在喉結旁邊,可以摸到脈搏跳動的地方。水突穴在頸部大筋下方。氣舍穴在人迎穴上方,一直到天突穴。氣舍穴在天突穴旁邊,缺盆穴在鎖骨凹陷的地方。氣戶穴在俞府穴旁邊二寸的地方,然後往外六寸四分到乳房。
庫房、屋翳、膺窗這些穴道都在乳房附近。乳中穴剛好在乳頭中心。乳根穴在乳房下方一寸六的地方,彼此之間不互相干擾。幽門穴旁邊一寸五是穴道,不容穴要依照順序。接下來是承滿穴、到梁門穴,關門穴和太乙穴要從頭算起。順著順序往下排列是滑肉門穴,每個穴道距離一寸。天樞穴在肚臍旁邊,外陵穴在天樞穴下一寸。再往下二寸是大巨穴、五水道穴,歸來穴在肚臍下方七寸的地方。氣衝穴在曲骨穴旁邊三寸,在脈搏的中央。
髀關穴在伏兔穴後面六寸的地方,伏兔穴在市穴上方三寸的地方。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三寸的地方,梁丘穴在陰市穴下方二寸的地方。犢鼻穴在膝蓋骨上方,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再往下三寸是上廉穴。條口穴在上廉穴下方一寸的地方,下廉穴在條口穴下方一寸的地方。豐隆穴在下廉穴外側一寸的地方,上踝穴往上八寸可以清楚找到。解谿穴在衝陽穴後面半寸的地方,衝陽穴在腳背凹陷處往上二寸的地方。陷谷穴在內庭穴後面二寸的地方,內庭穴在第二腳趾外側。厲兌穴在腳大拇指第二個指頭的末端,距離指甲邊像韭菜葉的距離,是胃經的起點。
3. 脾臟圖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其液涎,其色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身為肉,在臟為脾,在聲為咳,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脾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孤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為胃行其津液。
足太陰脾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䯒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驚風。
大都,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滎火。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翻譯內容:
《黃帝內經》說:脾胃是儲藏糧食的官倉,五味由此而出。又說:中央的顏色是黃色,它與脾相通,在口開竅,精氣藏於脾,所以疾病會表現在舌根。它的味道是甘甜,它的屬性是土,對應的動物是牛,對應的穀物是稷,對應的四季,在天空中是鎮星。因此,可以知道疾病發生在肌肉。它的聲音是宮調,對應的數字是五,氣味是香,分泌的體液是唾液,顏色是黃色。中央會產生濕氣,濕氣產生土,土產生甘甜,甘甜滋養脾,脾滋養肌肉。
在天空中,它代表濕氣;在地上,它代表土;在身體上,它代表肌肉;在臟腑中,它代表脾;在聲音上,它表現為咳嗽;在變化上,它表現為打呃;在孔竅上,它表現為口;在味道上,它是甘甜;在情志上,它是思慮。思慮會損傷脾,怒氣可以克制思慮,濕氣會損傷肌肉,風可以克制濕氣,甘甜會損傷肌肉,酸味可以克制甘甜。
脾是儲藏糧食的根本,是營養的居所。它的光彩表現在嘴唇周圍,它的充實表現在肌肉裡。它是極陰的屬性,與土氣相通,像孤獨的倉庫一樣,灌溉四方。脾主管四肢的運動,並將胃消化後的津液輸送到全身。
足太陰脾經起於腳大拇指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肉邊緣行走,經過大骨頭後,向上到內踝前下方,再向上沿著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與足厥陰肝經交叉,再向上沿著膝蓋內側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繫胃,向上穿過膈肌,夾著咽喉,連接舌根,散布於舌下。它的一個分支,又從胃分出,向上穿過膈肌,注入心中。整條經脈共有二十一個穴位,左右兩側共四十二個穴位。
隱白穴,在腳大拇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一樣的距離,是脾經的起始穴位,屬性為井木穴。針刺一分,艾灸三壯。
【主治病症】: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無法平躺、嘔吐、吃不下東西、胸中發熱、暴發性腹瀉、流鼻血、昏厥不省人事、婦女月經延遲或不止、小兒驚風等症狀。
大都穴,在腳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的凹陷中,骨縫與赤白肉交界處。是脾經的滎穴,屬性為火。針刺三分,艾灸三壯。
4. 足太陰脾經穴圖
【主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痛,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喜嘔,悶亂吐逆,腰痛不可俯仰。
太白,在足大指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瀉泄,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䯒酸轉筋,身重骨痛。
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脾之絡脈別走陽明胃經。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太息,冬寒熱,汗出喜嘔,心煩多飲,膽虛。
商丘,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脈所行為經金。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善嘔,骨痹氣喘,陰股內痛,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積痞氣,黃疸,舌本強,胃脘痛腹脹,寒瘧,體重肢節痛,怠惰嗜臥。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飧泄,痃癖,小便不利,膝內廉痛,足痿不行,陰莖痛,疝氣痛欲死,臍下痛不可忍,中風厥卒不省人事。
漏谷(一名陰絡),在內踝上六寸䯒骨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膝痹不仁,腸鳴腹脹,痃癖冷氣小腹痛。
地機(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膝內側輸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有空。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女子癥瘕。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陽陵泉穴相對。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針五分。
【主治】腹中寒痛,脹滿喘逆不得臥,小便不利,腰痛不可俯仰,疝瘕遺尿,泄瀉陰痛。
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女子崩中,漏下不止,月事不調帶下。
箕門,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一云股上起筋間。灸三壯。
【主治】小便不通遺尿,鼠鼷腫痛。
衝門(一名上慈宮),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四寸半。針七分,灸五壯。
【主治】腹中寒積聚,陰疝妊娠衝心。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
【主治】疝癖腹滿,積聚痹痛。
腹結(一名腸窟),《十四經發揮》云: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針七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臍腹痛寒瀉痢,心痛。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大風逆氣,四肢不舉。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針三分。
【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膈間常有水聲。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中滿,喘逆上氣,喉中聲息,婦人乳腫㿉癰。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引背痛,不得臥轉側。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滿不得俯仰,咳逆食不下。
大包,在淵液下三寸,布胸脅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中痛,喘氣。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主要治療:**發熱性疾病但不出汗、無法安睡、身體沉重骨頭疼痛、傷寒導致手腳冰冷、腹部脹滿想吐、胸悶煩躁、腰痛難以彎腰或後仰。
**太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內踝骨前下方凹陷處,是脾經經氣匯聚的俞穴,屬土。可針刺約0.3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身體發熱煩躁、腹脹消化不良、嘔吐腹瀉、氣逆霍亂、腹部劇痛腸鳴、膝蓋小腿酸痛抽筋、身體沉重骨頭疼痛。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本節後方約2.5公分處,內踝骨前方,是脾經的絡穴,由此分出支脈走向陽明胃經。可針刺約0.4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寒性瘧疾導致食慾不振、癲癇、經常嘆氣、冬天怕冷夏天怕熱、出汗想吐、心煩口渴、膽虛。
**商丘穴:**位於內踝骨下方稍往前凹陷處,是脾經經氣運行的經穴,屬金。可針刺約0.3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腹脹腸鳴便秘、脾虛導致情緒低落、身體怕冷愛嘆氣想吐、骨關節疼痛、氣喘、大腿內側疼痛、疝氣上下竄動引發小腹痛、無法彎腰或後仰、脾臟積聚形成的腫塊、黃疸、舌根僵硬、胃脘痛腹脹、寒性瘧疾、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倦嗜睡。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骨上方約7.5公分處,脛骨後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的交會穴。可針刺約0.3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想吃飯、脾痛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大便稀溏、腹部腫塊、小便不暢、膝關節內側疼痛、腿部萎軟無力、陰莖疼痛、疝氣痛到想死、肚臍下方疼痛難忍、中風昏迷不省人事。
漏谷穴:(又名陰絡穴),位於內踝骨上方約15公分處,脛骨下方凹陷處。可針刺約0.3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膝蓋麻木不靈活、腸鳴腹脹、腹部腫塊、寒性氣痛導致小腹痛。
地機穴:(又名脾舍穴),位於膝蓋下方約12.5公分處,膝蓋內側脛骨下方凹陷處,伸直腿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由此分出支脈向上延伸約2.5公分處有空隙。可針刺約0.3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大便稀溏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女性子宮腫塊。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下方凹陷處,可伸直腿或彎曲膝蓋取穴,與陽陵泉穴相對。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屬水。可針刺約0.5公分深。 **主要治療:**腹部寒痛、腹脹喘不過氣無法安睡、小便不暢、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疝氣、遺尿、腹瀉、陰部疼痛。
**血海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內側邊緣,白色肌肉交界處約7.5公分的地方。可針刺約0.5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正常、崩漏不止、月經失調、白帶異常。
**箕門穴:**位於大腿內側,像魚肚子一樣隆起的肌肉之間,大腿內側動脈搏動處,也有一種說法是在大腿內側肌肉隆起處的筋間。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小便不通、遺尿、鼠蹊部腫痛。
衝門穴:(又名上慈宮穴),位於肚臍旁約12.5公分,腹股溝橫骨兩端中間的動脈搏動處,距離腹部中線約11.5公分。可針刺約0.7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腹部寒冷導致積聚、疝氣導致腹部絞痛、孕婦感到胎兒頂到心臟。
**府舍穴:**位於腹股溝橫骨下方約7.5公分處,距離腹部中線約11.5公分,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可針刺約0.7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疝氣、腹脹、積聚、麻木疼痛。
腹結穴:(又名腸窟穴),《十四經發揮》記載,位於肚臍旁約12.5公分的橫向位置向下約4公分處,距離腹部中線約11.5公分。可針刺約0.7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咳嗽氣逆、肚臍腹部疼痛、寒性腹瀉、心痛。
**大橫穴:**位於肚臍旁約6公分的橫向位置,向下約9公分處,距離腹部中線約11.5公分,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穴。可針刺約0.7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因大風邪氣導致氣逆、四肢無力。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約4公分處,距離腹部中線約11.5公分,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穴。可針刺約0.3公分深。 **主要治療:**寒邪入侵導致消化不良、大便膿血。
**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方約4公分處,舉起手臂取穴。可針刺約0.4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胸脅部脹滿、胸膈間常有水聲。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約4公分處,仰臥取穴。可針刺約0.4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胸悶、氣喘、喉嚨發出異常聲音、婦女乳房腫痛或癰瘡。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約4公分處,仰臥取穴。可針刺約0.4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胸脅脹滿牽引背部疼痛、無法安睡或轉動身體。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方約4公分處,仰臥取穴。可針刺約0.4公分深,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胸悶無法彎腰或後仰、咳嗽氣逆吃不下飯。
**大包穴:**位於淵液穴下方約7.5公分處,胸脅部第九肋間,是脾經的大絡穴,總管全身陰陽經絡,通過脾經灌溉五臟。可針刺約0.3公分深,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胸痛、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