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1)

1. 足少陽膽經經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含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企。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及腦空。風池肩井淵液長,輒筋日月京門當。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陽關陽道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釧丘墟足臨泣,地五夾溪竅陰畢。

白話文: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

少陽足經的瞳子髎穴,是經脈上的第43個穴位,它位於眼眶外側,距離其他穴位甚遠。

聽會客主含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

聽會、客主、含厭等穴位,聚集在耳後及頭側,分別位於耳後、耳前、下巴下方。懸顱、懸釐、曲鬢等穴位,則分布在頭頂和鬢角。

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企。

率谷、天衝、浮白等穴位,則位於頭頂和額頭,分別位於頭頂正中、額頭正中、額頭兩側。竅陰、完骨、本神等穴位,則位於頭部後方,分別位於枕骨後方、枕骨下方、耳後下方。

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及腦空。

陽白、臨泣、開目窗等穴位,則位於眼周,分別位於眉梢上方、眼眶下方、眼角外側。正營、承靈、腦空等穴位,則位於頭頂和頭側,分別位於頭頂正中、耳後上方、頭頂兩側。

風池肩井淵液長,輒筋日月京門當。

風池、肩井、淵液等穴位,則位於頸部和肩部,分別位於頸後兩側、肩部兩側、肩胛骨下方。輒筋、日月、京門等穴位,則位於背部和腰部,分別位於背部兩側、腰部兩側、腰部下方。

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

帶脈、五樞、維道等穴位,則位於腰部和臀部,分別位於腰部兩側、臀部兩側、臀部下方。居髎、環跳、下中瀆等穴位,則位於臀部和腿部,分別位於臀部下方、臀部外側、大腿外側。

陽關陽道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

陽關、陽道、復陽交等穴位,則位於腿部,分別位於膝蓋下方、小腿外側、小腿後側。外丘、光明、陽輔等穴位,則位於腳部,分別位於腳踝外側、腳背上方、腳背外側。

懸釧丘墟足臨泣,地五夾溪竅陰畢。

懸釧、丘墟、足臨泣等穴位,則位於腳踝和腳部,分別位於腳踝外側、腳踝下方、腳背下方。地五、夾溪、竅陰等穴位,則位於腳部,分別位於腳趾下方、腳趾間、腳趾內側。

2. 足少陽膽經步穴歌

少陽膽起瞳子髎,耳前陷中尋聽會。上關耳前開口空,懸釐腦空下廉揣。懸顱正在曲角端,頷厭腦空上廉看。曲鬢偃正尖上邊,率谷曲鬢尖上安。本神耳上入髮際,四分平橫向前是。曲鬢之旁各一寸,陽白眉上一寸記。臨泣有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目窗正營各一寸,承靈營後寸五錄。

天衝耳上二寸居,浮白髮際一寸符。竅陰枕下動有穴,完骨耳後四分通。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後髮際陷中。肩井大骨前寸半,淵液腋下三寸按。輒筋平前卻一寸,期門在肋第二端。日月期下五分斷,京門監骨腰間看。帶脈季脅寸八分,五樞帶下三寸間。維道五寸二分得,居髎八寸三分尋。

白話文:

少陽膽經起於瞳子髎,耳前凹陷中尋找聽會穴。上關穴在耳前開口處,懸釐穴在腦空下方。懸顱穴位於曲角端,頷厭穴在腦空上方。曲鬢穴在尖端上方,率谷穴在曲鬢尖端。本神穴在耳上髮際,四分平橫向前。曲鬢旁各一寸為陽白穴,眉上一寸為臨泣穴。兩目直入髮際五分為目窗穴,營後寸五為承靈穴。

天衝穴在耳上二寸,浮白穴在髮際一寸。竅陰穴在枕下,完骨穴在耳後四分。腦空正夾玉枕骨,風池穴在後髮際陷中。肩井穴在大骨前寸半,淵液穴在腋下三寸。輒筋穴在平前一寸,期門穴在肋骨第二端。日月穴在期門下五分,京門穴在監骨腰間。帶脈穴在季脅寸八分,五樞穴在帶脈下三寸。維道穴在五寸二分,居髎穴在八寸三分。

環跳髀樞宛宛論,膝下五寸中瀆搜。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求。陽交外踝針七分,踝上七寸尋外丘。光明除踝上五寸,陽輔踝下四寸收。懸鐘三寸即絕骨,丘墟踝前陷中出。臨泣寸半後夾溪,地五會穴一寸接。夾溪小次歧骨間,竅陰足小次指端。

白話文:

環跳在髖骨外側,髀樞在膝蓋上,宛宛是兩者之間。膝蓋下五寸處是中瀆,陽關在陽陵穴上三寸,陽陵則在膝蓋下寸許。陽交在腳踝外側七分處,外丘在腳踝上七寸。光明在腳踝上五寸,陽輔則在腳踝下四寸。懸鐘在絕骨穴上三寸,丘墟在腳踝前方凹陷處。臨泣在夾溪後一寸半,地五會在臨泣下一寸。夾溪在小腿外側歧骨間,竅陰則在小指末端。

3. 肝臟圖

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又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岐伯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其聲呼,其液泣,其色青。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發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白話文:

經書上說:肝臟是將軍的官署,負責謀略思考。又說:肝臟是身體疲勞極限時的根本,是魂魄的居所。肝臟的表現反映在指甲上,它的充盈則體現在筋絡上,它負責生血氣,屬於陽氣中的少陽,與春季的氣息相通。

岐伯說:東方屬青色,與肝臟相通,開竅於眼睛,精氣藏於肝臟,疾病會表現為驚恐害怕。肝臟的味道是酸的,它的類屬是草木,與雞、麥穀等相關,它對應四時,在天上對應歲星,所以就知道春季的氣息在頭部。肝臟的音調是角,它的數目是八,所以就知道疾病會影響筋絡。肝臟的氣味是臊臭的,它的聲音是呼喊,它的液體是眼淚,它的顏色是青色的。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肝臟主宰眼睛,在天上對應玄色,在人體對應道路,在地球上對應化生,化生五味。道路生智慧,玄色生神,神在天上是風,在地球上是木,在身體上是筋,在臟腑中是肝臟,在顏色上是青色,在音調上是角,在聲音上是呼喊,在動作上是握拳,在竅穴上是眼睛,在味道上是酸味,在志向情緒上是憤怒。憤怒傷肝,悲傷可以克服憤怒,風傷筋,燥氣可以克服風,酸傷筋,辛辣可以克服酸。

足厥陰肝經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足大指甲後為三毛,三毛後橫紋為聚毛,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一云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足厥陰肝經脈所出為井水。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五淋七疝,小便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屍厥如死。病左取右,病右取左。

行間,足大指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火。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從大拇指聚毛的地方開始,向上沿著腳背的內側邊緣走,距離內踝一寸的地方,腳大拇指指甲後面的三個毛髮的地方叫做三毛,三毛後面的橫紋叫做聚毛,向上到內踝八寸的地方,與足太陰脾經交匯,然後向上沿著膝蓋內側邊緣走,循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環繞著生殖器到達小腹,與胃經相連並屬肝臟和膽囊,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胸脅肋骨之間,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走,進入耳後,連接眼睛,再向上從額頭出來,與督脈在頭頂交會。

它的分支從眼睛的經脈往下沿著頰內側走,環繞著嘴唇的內側。另一條分支從肝經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連接到肺臟。

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的末端,距離指甲的距離像韭菜葉那樣,與三毛穴位於同一位置。有些人說內側是隱白穴,外側是大敦穴。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從這裡出來,屬井水。針灸深度二分,灸三壯。

主治五淋、七疝、小便頻繁失禁、陰部疼痛並牽連到小腹、陰道腫脹出血、昏厥如死。左側患病取右側,右側患病取左側。

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的縫隙之間,動脈的位置在手指按壓後凹陷的地方。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在此處為滎火。針灸深度三分,灸三壯。

4. 足厥陰肝經穴圖

【主治】嘔逆洞瀉,遺溺癃閉,消渴嗜飲,轉筋胸脅痛,小腹脹,中風,肝積肥氣,小腸氣,痎瘧,崩漏,小兒驚風。

太衝,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虛勞浮腫,小腹滿,陰痛遺溺溏泄,胸脅支滿,小腸疝氣,小便淋不利,嘔逆善渴,䯒酸腋下刀瘍,女子漏下不止。

中封(一名懸泉),足內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足厥陰肝脈所行為經金。針四分,灸三壯。

【主治】痎瘧色蒼振寒,小腹腫痛,五淋足厥冷,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在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針二分,灸七壯。

白話文:

主要治療嘔吐、反胃、腹瀉、尿失禁、排尿困難、口渴多喝水、抽筋、胸部和肋骨疼痛、下腹脹痛、中風、肝臟積聚導致的肥胖、小腸疝氣、瘧疾、月經量多、小兒驚厥。

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節骨頭後方二寸處,也有說法是從第一節骨頭後方一寸半往內,在動脈跳動的地方,用手按下去有凹陷感。此穴為足厥陰肝經的腧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要治療虛勞導致的浮腫、下腹脹滿、陰部疼痛、尿失禁、腹瀉、胸部和肋骨脹滿、小腸疝氣、排尿不順暢、嘔吐、口渴、胃酸、腋窩刀傷、女性月經量多不止。

中封穴,又名懸泉穴,位於腳內踝骨前方一寸處,筋腱凹陷處。此穴為足厥陰肝經的經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

主要治療瘧疾導致面色蒼白、發冷、下腹腫痛、尿頻、腳厥冷、寒疝氣、痿證、筋攣、遺精、陰莖縮回腹部並伴隨疼痛。

蠡溝穴,又名交儀穴,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此穴為足厥陰肝經的絡脈與足少陽膽經相交的地方。針刺深度二分,灸七壯。

【主治】疝痛小腹滿,癃閉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足脛寒酸屈伸難,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

中都(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腸癖㿉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脛寒,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風痹,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在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水。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筋攣不可屈伸,四肢不舉,膝脛冷,陰莖痛,女子陰挺,陰癢血瘕。

白話文:

【主治】疝痛小腹脹滿,尿路阻塞小便不利,腹部有塊狀物質類似石頭,腳脛部寒冷且痠痛、活動困難,腰背緊繃無法彎曲,婦女月經不順調。

中都(又名中郄),位於內踝上七寸處,與少陰經相交於鈎骨之中。使用針灸法,針刺深度三分,灸療五壯。

【主治】腸道問題、疝痛小腹疼痛,站立或行走時腳脛部寒冷,婦女崩漏、產後出血不止。

膝關,位於犢鼻下方兩寸的凹陷處。使用針灸法,針刺深度四分,灸療五壯。

【主治】風濕病、膝蓋內側疼痛連及大腿根部,無法屈伸,咽喉疼痛。

曲泉,位於膝蓋上方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之上小筋之下凹陷處。需屈膝,以橫紋頭部為定位。此穴是足厥陰肝脈的合穴,即水流匯聚之處。使用針灸法,針刺深度六分,灸療三壯。

【主治】疝痛、大腿內側疼痛、小便困難、腹脹滿、尿路阻塞、肌肉抽搐無法屈伸、四肢無力、膝蓋和腳脛部寒冷、男性性器疼痛、女性生殖器突出、私密部位瘙癢、癥瘕(腹中結塊)。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肉廉兩筋間,拳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月水不調。

五里,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腸中熱滿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針八分,灸三壯。

【主治】婦人不妊,若經不調未有孕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肘尖盡處是穴。脾之募,足少陽厥陰之會。針六分,灸百壯。

白話文:

中醫穴位解讀:

陰包:位於膝蓋上方四寸,股肉邊緣兩條筋之間。以拳頭握住足部,即可找到此穴位,在膝蓋內側一定會有個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灸灸三壯。

**主治:**腰部和臀部疼痛牽引到小腹,小便困難,月經不調。

五里: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陰股內動脈搏動的地方。針刺深度六分,灸灸五壯。

**主治:**腸道熱氣積聚,導致小便困難,以及風寒勞損導致嗜睡。

陰廉:位於羊矢穴下方,距離氣衝穴二寸,動脈搏動處。針刺深度八分,灸灸三壯。

**主治:**婦女不孕,經期不調,未懷孕者,灸灸三壯即可受孕。

章門(又名長平,又名脅髎):位於大橫穴外側,直抵季脅肋骨末端,在肚臍上方二寸,兩邊各九寸。側身躺下,上腳彎曲,下腳伸直,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此穴。也有說法認為肘尖盡頭處就是此穴位。此穴為脾經的募穴,也是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六分,灸灸一百壯。

【主治】腸鳴食不化,胸脅痛,支滿嘔吐,咳逆不得臥,腰脊冷,臂不舉,奔豚積聚。

期門,直乳兩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肝之募,足厥陰太陰之會。針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腹硬胸脅痛,支滿嘔酸食不下,喘不得臥,傷寒過經不解。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小柴胡似遲,當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

白話文:

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兩肋骨之間,距離乳頭約一寸五分。它是肝臟的募穴,也是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腸鳴、食積不化、胸脅疼痛、胸悶嘔吐、咳嗽氣逆無法平躺、腰脊發冷、手臂抬不起來、奔豚氣逆等症狀。此外,期門穴也能治療胸中煩熱、奔豚氣上下衝、目青嘔吐、霍亂瀉痢、腹硬胸脅痛、胸悶嘔酸、食不下、喘不過氣無法平躺、傷寒發熱經久不退等症狀。相傳曾有一位婦人患傷寒,熱邪侵入血室,醫生束手無策。許學士建議針刺期門穴,結果婦人病症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