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40)
卷之二 (40)
1. 論治篇第四
蓋徒知熱者寒之,而不玩味乎味之苦者旺於夏,而屬於心,苦先入心,以瀉心血,如之何其弗熱也?故曰不味旺味,而有所犯也。
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五味久服,各增其氣,如黃連服久而反熱,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增氣不已,臟氣偏勝,氣有偏勝則有偏絕,故曰夭之由也。
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此言人應天地陰陽,虛實寒熱,治之宜各察其歲氣天和,無實實虛虛之誤,庶不失其正而夭人命也。
《大要》曰:無伐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
此承上文而言,引古經以證無伐天和之義也。
五臟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藏氣法時論,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齏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毒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然辟邪安正,惟毒藥為能,故通謂毒藥也。五穀,粳米小豆大豆麥黃黍;五果,桃李杏慄棗;五菜,葵藿薤蔥韭。食以存性,藥以防命,氣味溫補以存精形,此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
宣明五氣篇,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味太過則致病,病者則愈甚,故無多食。下文之義可見矣。
五臟生成篇,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五味入口,內養五臟,各有所欲。所欲太過,則互有所傷,故不宜過欲也。
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味厚者為陰中之陰則泄,如大黃之類。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則通,如苦茶之類。氣厚者為陽中之陽則發熱,如附子之類。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則發泄,如麻黃、桂枝之類是也。故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也。
白話文:
大意是說,只知道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卻沒有仔細體會味道的性質。苦味在夏天最旺盛,歸屬於心,苦味會先進入心,用來瀉心火,怎麼可能不覺得熱呢?所以說,如果沒有仔細分辨味道的屬性,就會犯錯。
五味進入胃之後,會各自歸向所喜好的臟腑作用。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長期服用會增強臟腑的氣,這是物質變化的自然規律。但如果氣增強過久,就會導致夭折。
五味長期服用,會增強臟腑的氣。例如,長期服用黃連反而會產生熱性反應。所以說,長期服用會增強臟腑的氣,這是物質變化的自然規律。如果臟腑的氣增強過度,就會造成臟氣偏盛,而臟氣偏盛就會導致偏衰,所以說會導致夭折。
《五常政大論》中說:一定要先考慮到當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不要讓盛的更盛,不要讓虛的更虛,這樣才不會導致夭折;不要招致邪氣,不要失去正氣,這樣才能長壽。
這段話是說,人應該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根據虛實寒熱的情況,來治療疾病,應該仔細觀察當年的氣候與自然規律,不要犯實證用實法、虛證用虛法的錯誤,這樣才不會失去正道而導致短命。
《大要》中說:不要破壞物質的轉化,不要違背時令,一定要調養並使其和諧,等待它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段是承接上文所說,引用古經來證明不可違背自然規律的道理。
《五臟別論》中說:拘泥於鬼神的人,不能和他談論高尚的道德;厭惡針灸的人,不能和他談論精巧的技術。
《藏氣法時論》中說:肝臟的顏色是青色,適合吃甘味食物,粳米、牛肉、紅棗、葵菜都屬於甘味。心臟的顏色是紅色,適合吃酸味食物,小豆、狗肉、李子、酸菜都屬於酸味。肺臟的顏色是白色,適合吃苦味食物,麥、羊肉、杏子、薤菜都屬於苦味。脾臟的顏色是黃色,適合吃鹹味食物,大豆、豬肉、栗子、豆葉都屬於鹹味。腎臟的顏色是黑色,適合吃辛味食物,黃黍、雞肉、桃子、蔥都屬於辛味。毒藥可以用來攻邪,五穀可以用來養生,五果可以用來輔助,五畜可以用來增益,五菜可以用來充實,氣味相合的食物一起服用,可以補充精氣。
這裡說的毒藥,是指金、玉、土、石、草、木、蔬菜、水果、蟲、魚、鳥、獸等,可以祛除邪氣、安定正氣,只有毒藥才能做到,所以統稱為毒藥。五穀是指粳米、小豆、大豆、麥、黃黍;五果是指桃、李、杏、栗、棗;五菜是指葵、藿、薤、蔥、韭。飲食是為了維持生命,藥物是為了防禦疾病,氣味溫補的食物用來保持精氣和形體,這就是所謂的氣味相合,服用可以補充精氣。
《宣明五氣篇》中說,五味的禁忌:辛味走氣,氣病的人不要多吃辛味;鹹味走血,血病的人不要多吃鹹味;苦味走骨,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甘味走肉,肉病的人不要多吃甘味;酸味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這就是所謂的五種禁忌,不要過量食用。
五味過量食用會導致疾病,有病的人則會加重病情,所以不要過量食用。下文的意思就可以明白了。
《五臟生成篇》中說,多吃鹹味,則脈絡凝滯血色改變;多吃苦味,則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多吃辛味,則筋脈拘急指甲乾枯;多吃酸味,則肌肉增厚嘴唇外翻;多吃甘味,則骨頭疼痛頭髮脫落。這就是五味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五味進入身體,用來滋養五臟,各自有所偏好。如果偏好過度,就會互相傷害,所以不應該過度追求。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代表氣,陰代表味。味道濃厚的屬於陰,味道淡薄的屬於陰中之陽。氣味濃厚的屬於陽,氣味淡薄的屬於陽中之陰。味道濃厚的會導致瀉泄,味道淡薄的會使之通暢。氣味淡薄的會發散,氣味濃厚的會產生熱。辛味和甘味可以發散,屬於陽,酸味和苦味可以湧泄,屬於陰。
味道濃厚的屬於陰中之陰,會導致瀉泄,例如大黃這類的藥物。味道淡薄的屬於陰中之陽,可以使之通暢,例如苦茶這類的飲品。氣味濃厚的屬於陽中之陽,會產生熱,例如附子這類的藥物。氣味淡薄的屬於陽中之陰,可以發散,例如麻黃、桂枝這類的藥物。所以說辛味和甘味可以發散,屬於陽,酸味和苦味可以湧泄,屬於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