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7)
卷之六 (7)
1. 手太陽小腸經穴圖
【主治】瘧寒熱,目翳,鼻衄耳聾,頭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頸項腫,寒熱耳鳴,目出冷淚生翳,肘不得屈伸,瘧疾煩悶頭痛,瘛瘲五指掣。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所行為經火。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癲疾發狂,熱病汗不出,脅痛項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不舉,小兒瘛瘲舌強。
養老,在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五勞,癲狂驚風,風虛肘臂不能屈伸。手不能握,腰背痠項強。
少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腫,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肩貞,在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針八分,灸三壯。
【主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痙痛。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針五分,灸二壯。
【主治】肩臂痠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肩痛不能舉。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熱痛拘急。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嗽生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籠),在頸大筋間,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頸痛,肩胛引項不得顧,頰腫齒噤。
天容,在耳下曲頰後。灸三壯。
【主治】癭,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滿嘔逆吐沫,齒噤,耳鳴耳聾。
顴髎,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針二分。
【主治】口喎,眼瞤不正,䪼腫齒痛。
聽宮(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失音癲疾,心腹滿,耳內蟬鳴。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穴圖
【主要治療】 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眼睛出現翳障、流鼻血、耳聾、頭部僵硬無法轉動、癲癇、手臂和手肘抽筋。
腕骨穴:位於手腕外側,腕部前方隆起骨頭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氣經過的地方,也是原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熱病導致不出汗、脅肋下疼痛、頸部腫脹、發冷發熱、耳鳴、眼睛流冷淚並產生翳障、手肘無法彎曲伸直、瘧疾引起的煩悶頭痛、抽搐、手指顫抖。
陽谷穴:位於手腕外側,腕部中央,突起骨頭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屬經火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癲癇發作、狂躁、熱病導致不出汗、脅肋疼痛、頸部腫脹、發冷發熱、耳聾耳鳴、牙齒蛀牙疼痛、手臂抬不起來、小兒抽搐、舌頭僵硬。
養老穴:位於手腕踝骨前方上方,另一種說法是腕骨穴後方一寸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肩膀手臂痠痛、感覺肩膀快要斷掉、手臂像被拔掉一樣、手無法抬起放下、視力模糊。
支正穴: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是手太陽經脈的絡穴,由此分支走向手少陰心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過度勞累引起的虛損、癲狂驚風、因風邪引起的虛弱導致手肘手臂無法彎曲伸直、手無法握緊、腰背痠痛、頸部僵硬。
少海穴:位於手肘內側,大骨頭外側,距離手肘尖五分凹陷處,彎曲手肘朝向頭部即可找到此穴。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氣匯入的合土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手肘手臂肩膀上臂頸部疼痛、發冷發熱、牙齦腫痛、頭暈目眩、瘡瘍腫脹、小腹疼痛、五種癲癇抽搐。
肩貞穴:位於彎曲肩胛骨下方兩骨頭接合處,肩髃穴後方的凹陷處。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傷寒發冷發熱、耳鳴耳聾、鎖骨上窩、肩部熱痛、風濕痹痛導致手腳麻木無力。
臑俞穴: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頭下方,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此穴。是手太陽經、陽維經、陽蹺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手臂痠軟無力、肩膀疼痛牽引到肩胛骨、發冷發熱、氣腫痙攣疼痛。
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頭下方凹陷處。針刺五分深,艾灸二壯。
【主要治療】 肩膀手臂痠痛、手肘外側後緣疼痛、臉頰下巴腫脹。
秉風穴:位於天髎穴外側,肩膀上方肩峰後方,舉起手臂時有空隙的地方。是手太陽經、陽明經、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四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肩膀疼痛無法抬起。
曲垣穴:位於肩膀中央,彎曲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肩膀手臂發熱疼痛拘急。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離背部脊椎三寸凹陷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肩胛骨疼痛、全身關節痹痛、寒冷感甚至達到手肘。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緣,距離背部脊椎二寸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咳嗽喘氣、咳血、發冷發熱、視力模糊。
天窗穴(又名窗籠):位於頸部粗大肌肉之間,下巴彎曲處扶突穴後方,動脈搏動處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頸部疼痛、肩胛牽引到頸部無法回頭、臉頰腫脹、牙關緊閉。
天容穴:位於耳朵下方,下巴彎曲處後方。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癭瘤、頸部腫瘡無法轉頭、無法說話、胸悶嘔吐、口吐白沫、牙關緊閉、耳鳴耳聾。
顴髎穴:位於面部顴骨下緣,銳骨端凹陷處。是手少陽經、手太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二分深。
【主要治療】 口眼歪斜、眼皮跳動不正、臉頰腫脹、牙痛。
聽宮穴(又名多所聞):位於耳中,有如赤小豆大小的突起處。是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失音、癲癇、心腹脹滿、耳內蟬鳴。
2.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遇。腕骨陽谷可養老,支正少海肩貞走。臑俞天宗及秉風,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天容上顴髎,卻入耳中循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十九個穴位,從手上的少澤穴開始,接著是前谷穴、後谿穴。手腕部位有腕骨穴和陽谷穴,可以養生保健的養老穴也在這裡,然後是支正穴、少海穴,一路往上到肩貞穴。接著是臑俞穴、天宗穴以及秉風穴,還有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再往上是天窗穴、天容穴,一直到臉頰的顴髎穴,最後進入耳朵裡面的聽宮穴。
3. 手太陽經步穴歌
手小指端為少澤,前谷外側本節索。節後陷中尋後谿,腕骨陷前著外側。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少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解間,臑俞大骨之下保。天宗骨下在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後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頰下動脈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端量。聽宮耳端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手小指的指端是少澤穴,前谷穴在小指外側的掌指關節處。掌指關節後的凹陷處是後谿穴,手腕外側骨頭凹陷處是腕骨穴。腕骨下方凹陷處是陽谷穴,手腕上約一寸處是養老穴。支正穴在手腕後量起五寸的地方,少海穴在手肘尖端五分處。肩貞穴在肩胛骨下方兩個交接處之間,臑俞穴在肩胛骨下方大骨頭的下方。天宗穴在肩胛骨下方凹陷處,秉風穴在肩胛骨上髎骨後方舉起手臂時出現的空隙處。曲垣穴在肩部中間肩胛骨凹陷的地方,肩外俞穴在肩胛骨後緣一寸處。肩中俞穴在肩胛骨內緣二寸,與大杼穴平行,天窗穴在臉頰下方動脈搏動的地方。天容穴在耳朵下方彎曲臉頰的後方,顴髎穴在臉頰骨突起的地方。聽宮穴在耳朵前端,形狀像豆子一般大小,以上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4. 膀胱腑形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為黑腸。諸書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無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竅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於氣之施也。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澀,若不出而為淋。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一名淚空),在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針一分半,灸三壯。
【主治】目視不明,見風淚出,拿肉攀睛,白翳眥癢,頭痛目眩。
白話文:
膀胱,是如同地方行政長官的器官,負責儲存體內的水液。當氣化功能正常時,水液就能順利排出。古籍中又稱膀胱為「黑腸」。關於膀胱的描述,各家說法不一。有的說它只有上方的入口,沒有下方的出口;有的說它上下都有出口;還有的說它只有小孔負責排泄。這些說法都不正確。膀胱只有下方的出口負責排尿,而上方是透過泌別滲入膀胱的。水液的進出,都取決於氣的運行。如果上方的氣無法順利運行,水液就會流入大腸,導致腹瀉;如果下方的氣無法順利運行,就會造成膀胱脹痛、排尿不暢,如果尿液無法排出,就會形成淋病。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的睛明穴,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它的一條分支,從頭頂到耳朵上方;它的主幹,從頭頂進入大腦,再出來往下到後頸部,沿著肩膊內側,挾著脊椎到達腰部,深入腰椎兩側肌肉,連繫腎臟,歸屬於膀胱。它的一條分支,從腰部往下貫穿臀部,到達膝蓋後方的膕窩;它的另一條分支,從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胛,挾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後側向下,匯合於膕窩,再向下貫穿小腿肚內側,出來到外踝後方,沿著京骨到小腳趾外側末端。
足太陽膀胱經脈共有六十三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共有一百二十六個穴位。
睛明穴(又名淚空),位於眼內角,書中記載,在眼內角頭外一分,凹陷處。此處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陽蹺脈五條經脈交會之處。針刺一分半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治症狀:**視力模糊、迎風流淚、眼角長出息肉、眼白長出翳膜、眼角發癢、頭痛、眼睛昏花。
5.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攢竹(一名始元,一名元柱,一名光明),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針三分,炙三壯。
《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眼目大明。又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及瞼瞤動不臥。
曲差,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不明,頭痛,鼻塞鼽衄,頂巔痛,身體煩熱。
五處,夾上星旁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脊強反折,瘛瘲顛疾,頭風目眩目不明。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針三分,禁灸。
【主治】頭風風眩,嘔吐心煩,鼻塞不利。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旋耳鳴,狂走瘛瘲,恍惚青肓,內障目無所見。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胸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旋口喎,鼻塞,項腫,癭瘤。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頭項痛,鼻塞不聞。
天柱,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二分,灸七壯。
【主治】頭旋胸痛,鼻塞項強。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項強,痎瘧頭痛,咳嗽身熱,癲疾筋攣。
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發背癰疽,身熱咳逆,胸背痛,嘔吐傷寒,頭痛項強,胸中熱。
肺俞,在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坐正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有灸百壯。),
【主治】五勞傳屍,骨蒸肺痿,咳嗽,嘔吐,支滿,腰脊強痛,寒熱,癭氣,黃疸。
厥陰俞(一名闕俞),在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咳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
心俞,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中風,偃臥不得,冒絕發癇,嘔吐咳血,發狂健忘,小兒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在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痃癖,咳逆,四肢怠惰嗜臥,骨蒸,熱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脅脹滿。
肝俞,在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氣短,咳血,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目出淚,疝氣筋痙相引轉筋入腹。
膽俞,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素問》云:深刺中膽者一日死。愚謂背俞俱不宜剌深,恐中臟腑皆死。),
【主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心腹脹,口乾苦嘔吐,骨蒸勞熱。
脾俞,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痃癖,積聚,肋下滿,痰瘧寒熱,黃疸不食。
胃俞,在十二椎下,兩勞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寒吐逆,翻胃霍亂,腹脹支滿,肌膚疲瘦,不嗜食,脊痛筋攣。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臟腑積聚,脹滿不飲食,羸瘦,傷寒頭痛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下利腸鳴目眩。
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
經曰: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肝之俞也。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腰痛,夢遺精滑,腳膝拘急,身重振寒。
大腸俞,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脹,繞臍痛,腸鳴腸癖,瀉痢不化,大便難。
小腸俞,在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便赤不利,淋瀝遺尿,小腹脹滿,瀉痢膿血,腳腫,婦人帶下。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小便不利,遺溺,腹痛滿,陰瘡,腳膝無力,女子癥瘕。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夾脊胂起肉,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脅腹脹。
白環俞,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疝痛,手足不仁,便不利,溫瘧,筋攣痹縮,虛熱閉塞。
上髎,第一空腰踝下一寸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寒熱瘧,陰挺出,白帶。
次髎,第二空夾脊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腰痛足清,疝氣下墜,腸鳴瀉泄,白帶。
中髎,三空夾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五勞七傷,二便不利,腹脹飧泄,帶下月經不調。
下髎,四空夾脊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瀉泄,二便不利,腰痛引小腸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陰尾尻骨兩旁。針八分,灸五壯。
【主治】腹中寒熱氣,泄瀉腸癖久痔,陰汗濕。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下陰股上文中,又云臀下陷文中。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引如解,久痔臀腫大便難,小便不利。
殷門,肉郄下六寸。針七分。
【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泄注外股腫。
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筋急,髀樞不仁。
委陽,承扶下一寸六分,屈伸取之。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三焦下輔俞,足太陽之別絡。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不可俯仰,引陰中不得小便,瘛瘲顛疾,小腹滿。
委中(一名血郄),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膝痛反拇指,腰夾脊沉沉,遺溺小腹堅,髀樞痛,熱病汗不出,大風發眉脫落,刺血出愈。
附分,在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夾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肘臂不仁,肩背拘急,風客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肩膊痛,虛勞肺痿,三尸走注,項強喘逆。
膏盲俞,在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無令動搖取之。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
【主治】百病無所不療,五勞七傷諸病,咳逆痰火健忘。
神堂,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不可俯仰,灑淅,胸腹滿逆上時飴。
譩譆,肩膊內廉夾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人言譩譆應手。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大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瘟瘧,胸腹脹悶,腰背脅拘急,目痛咳逆鼻衄。
膈關,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嘔吐飲食不下,胸中噎悶,大小便不利。
魂門,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走注,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
陽綱,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痛,食不下,小便澀,身熱腹脹,泄痢。
意舍,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背痛腹脹,大便泄,小便黃,嘔吐惡食,消渴。
胃倉,在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腹滿水腫食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可俯仰。
肓門,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痛。
志室,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九分,灸三壯。
【主治】陰腫陰痛,背脊強,兩脅痛,霍亂吐逆不食。
胞肓,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痛,腹堅腸鳴,大小便不利。
秩邊,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合陽,在約文中下二寸。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䯒酸腫,寒疝偏墜,女子崩帶下不止。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背拘急腋腫,大便秘,五痔,腨酸腳跟痛,轉筋霍亂。
承山(一名魚腹),在兌腨腸中分肉間陷中,一雲腿肚下分肉間。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痔腫大便難,膝腫脛酸,跟痛轉筋不立。
飛揚(一名厥揚),外踝骨上七寸。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腳痠腫不能立,歷節風不得屈伸,癲疾寒瘧。
跗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脈郄。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立,髀樞股䯒痛,痿厥風痹不仁,頭重䪼痛,四肢不舉。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尻腳氣,足腨腫不得步,頭痛肩拘急,咳喘目眩,產難包衣不下,小兒發癇瘛瘲。
僕參(一名安邪),在足跟骨上陷中,拱足得之,陽蹺之本。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足痿不收,足跟痛,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狂言見鬼,膝腫。
申脈(即陽蹺),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蹺脈所出。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風眩腰腳痛,䯒酸不能立,氣逆,腿膝不能屈伸,婦人氣血痛。
金門(一名梁關),在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䯒酸不能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足太陽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項強不能回顧,筋攣,瘧寒熱,目內眥赤爛,頭痛如破。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腸癖泄瀉,瘧痔癲狂,發背癰疔,頭痛目眩,腰脊痛,項強不可回顧。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滎水。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眩,項痛,鼽衄,目䀮䀮,食多不化,失欠。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頭重風寒,鼻塞目翳,胸脅痛轉筋,寒瘧汗不出,失精目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