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41)
卷之二 (41)
1. 脈候篇第五
脈要精微篇,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血氣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平旦未勞於事,陰氣未擾,陽氣未耗,故可以候有過之病脈也。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神氣也。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參伍,視察五色等事,與所切脈參合比伍,而其決死生之分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安也。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上盛,謂寸口;下盛,謂尺中。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渾渾,脈混亂也。革至,謂脈弦實。如湧泉,脈迫迫而出不反也。綿錦其去,脈來綿綿,相續不見其去,如弦之數絕,主病色而死矣。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察脈在手陰陽升降之妙,故曰紀綱。始之有經,言知其經常之大概,次從五行之生旺,次從四時之所宜,所謂有度也。如此,微妙皆可察而知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此申上文微妙不可不察,而各有合之之理是也。
持脈有道,虛靜為寶。(虛心靜性。)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不甚浮也。)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盛大充足。秋日下膚,蟄蟲將去,(隨氣而降,故曰下膚,觀蟄蟲可見。)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深沉之義。)
此言四時之常脈,所謂始之有經是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季,末也,極下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關上也。)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寸上也。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䯒足中事也。
自尺內至於上附上,六部之分位,以診十二候也。上竟上者之四句,總結上文診候之各得其宜也。
平人氣象篇,帝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定息,命曰平人。
一呼一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為五動也,曰平。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呼吸定息五動曰平。今呼吸各一息,脈為遲,以減平人之半,少氣可知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躁,煩躁也。尺熱,尺分皮膚熱,是為病瘟。尺不熱而滑為風,澀為血少,故病痿痹。是為數脈也。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一呼四動,一吸亦四動,是倍平人之半,此數而又甚者也。脈絕不至,乍疏乍數,皆其穀氣絕亡,故皆主死。
白話文:
脈象精微篇
黃帝問道:診斷疾病的方法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診斷疾病通常在早上進行,那時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也還沒消散,還沒有進食,經脈還沒有達到最旺盛的狀態,絡脈的氣血也處於調和均勻的狀態,血氣沒有紊亂,所以這時候才能診斷出不正常的脈象。
早上還沒有勞動,陰氣沒有受到干擾,陽氣也沒有消耗,所以這時可以診察出疾病的脈象。
診脈時,要觀察脈搏的跳動和靜止,同時也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和眼神是否明亮,這關係到病人的精氣神。還要觀察病人的臉色,以此來了解五臟的盈虧狀態、六腑的強弱,以及身體的盛衰情況。綜合這些方面,才能判斷病人的生死。
所謂「參伍」,是指把觀察臉色等情況,與所診的脈象相互參照比對,以此來判斷病人的生死。
脈搏是血液的居所。脈象長表示氣機調和,身體安康;脈象短表示氣機有病;脈象跳動快表示心煩;脈象粗大表示病情正在加重;脈象上部(寸口)強盛表示氣向上衝;脈象下部(尺中)強盛表示氣滯脹滿;脈象呈現間歇性跳動表示氣機衰弱;脈象細微表示氣血不足;脈象艱澀表示心痛;脈象混亂而有力,像泉水湧出一樣,表示病情正在加重,而且臉色也變得不好;脈象微弱無力,時斷時續,像琴弦斷裂一樣,表示病人快要死了。
「渾渾」是指脈象混亂。「革至」是指脈象弦而有力。「如湧泉」是指脈搏急促有力,快速湧出而不回落。「綿綿其去」是指脈象微弱綿長,好像連綿不斷,但卻看不出回落的樣子,如琴弦斷裂一般,表示病人病情嚴重,臉色不好,快要死了。
脈象的變化很微妙,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有規律可循,要從陰陽的變化開始。陰陽變化有其根本,是從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而來。五行相生有其尺度,要根據四季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觀察脈象,要根據陰陽升降的微妙變化,所以說它是有規律的。陰陽變化有其根本,也就是了解它最基本的道理,然後再根據五行生旺的規律,再根據四季的適宜變化,所謂的「有度」。如果能這樣做,就能夠了解脈象中的所有微妙之處。
所以,聲音要符合五音的規律,顏色要符合五行的規律,脈象要符合陰陽的規律。
這是在說明,脈象微妙不可不仔細觀察,它們都有其相互對應的道理。
診脈有其方法,虛心靜氣是關鍵。春天診脈,脈象像魚在水中遊動一樣,輕浮而柔和;夏天診脈,脈象浮在皮膚表面,廣泛而充滿活力;秋天診脈,脈象逐漸沉降到皮膚之下,像蟄伏的蟲子準備離開一樣;冬天診脈,脈象沉伏於骨骼,像蟄伏的蟲子安靜不動一樣。
這是在講四季正常的脈象,也就是說它是有規律可循的。
尺脈的內側兩旁,對應著肋骨的末端;尺脈的外側可以診察腎,尺脈的內側可以診察腹部。寸關脈的中部偏上的位置,可以診察肝臟,內側診察膈肌;寸關脈的中部偏上,右邊外側診察胃,內側診察脾。寸脈的上部,右邊外側診察肺,內側診察胸中;寸脈的上部,左邊外側診察心臟,內側診察膻中穴。診察身體前面脈象,可以了解身體前面的情況;診察身體後面脈象,可以了解身體後面的情況。診察寸脈上部,可以了解胸腔和喉嚨的情況;診察尺脈下部,可以了解少腹、腰、腿、膝、踝和腳的情況。
從尺脈內側到寸脈上部,是六個部位的分布,用來診斷身體十二個部位的情況。以上所說的「上竟上者」等四句,是總結前面所講的診脈部位,以達到診斷準確的目的。
平人氣象篇
黃帝問道:正常人的脈象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正常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也就是一呼一吸脈各跳動兩次,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
一呼一吸,脈搏各跳動兩次,加上呼吸平穩時脈搏又跳動一次,共五次,這是正常脈象。
如果呼吸一次,脈搏只跳動一次,表示氣虛。
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這是正常脈象。如果呼吸一次脈搏只跳動一次,脈搏就偏遲緩,說明比正常人少了脈象的一半,表示氣虛。
如果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而且脈象急躁,尺脈有熱感,表示患有溫病;如果尺脈不發熱,而且脈象滑,表示患有風病;如果脈象澀滯,表示患有痹症。
「躁」是指脈象煩躁。尺脈發熱,指的是尺部皮膚有熱感,表示患有瘟病。尺部不熱,但脈象滑,表示患有風病。脈象澀滯表示血少,所以患有痿痹。這是屬於脈搏跳動次數過多的現象。
如果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表示病情危重;如果脈搏時斷時續,表示病情危重;如果脈搏忽快忽慢,也表示病情危重。
一呼一吸脈搏都跳動四次,比正常人的脈搏多了一倍,表示病情嚴重。脈搏時斷時續,或忽快忽慢,都表示體內元氣衰竭,所以都表示病危。